观点一(黄少帅Ballet | 天津芭蕾舞团演员 来自知乎):
很多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都不在课上教我们练习软度呢?”
确实,我从事业余芭蕾培训到现在,从来不在课堂上给学生练习软开度,也不开设所谓的“软开课”,不是因为芭蕾不需要软开度,更不是因为怕出意外,而是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舞者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和肢体的协调性,远比软开度要重要。
有些人软度很好,横竖叉打到180°,但是在爆发、控制的时候,只能展现出90°的效果。这就是软度与肌肉力量不协调的体现。
有些人开度很好,一位到五位的各个芭蕾脚位都摆得很标准,可是一动起来就没了外开。这就是开度与肌肉力量不协调的体现。
还有的人软度、开度都很好,但是肢体协调性却很差,就像一个橡胶人,肢体活动范围是很大,但是动起来却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些是我想要的结果吗?老实说,我宁可你竖叉完全下不去,我也要你能在你的活动范围内把需要延伸、需要爆发、需要控制的动作做到极致。这绝不是单纯练软度就能解决的。
这张照片我并没有展示出柔韧性,但没学过的人很难做出来这样的质感。换句话说,只要肌肉能力到位,哪怕柔韧性一般,也可以做出好看的舞蹈动作。<br>摄影:北京老赵
所以我的课堂,是以芭蕾基训为基本功练习内容的,而不是柔韧性。
在此之外,会辅以芭蕾的舞步、戏剧化的舞蹈语言、行礼、跳跃和旋转的练习,这些练习学生们都很喜欢做。
比如舞步,芭蕾中圆舞曲的舞步有很多种,有很多种变化的方式,加上一些巧妙的编排,一群人做起来真的很有趣(尤其是男生女生结成舞伴的时候)。
比如戏剧化的舞蹈动作,舞剧里很多有含义的手语、同样的动作在不同的情感之下做出来的质感不同、表达情绪的动作等等。
比如行礼,不同级别的演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行礼方式,我的学生们最喜欢做首席常做的大行礼,想象着自己就是首席,感觉很棒。
再比如旋转和跳跃,那真是最爽快的事了,你很少能找到一个地方,可以照着镜子看自己旋转跳跃的样子,而且还有那么大的空间给你自由发挥。
就这样,一个半小时的课,经常不够我上,下课了学生也不会立刻离开,常常把练习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
所以,我也不懂,那些花大多数时间来教劈叉下腰的老师,都在教些什么?
很久以前我就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很多培训机构之所以把侧重点放在下腰、下叉这些练习上,是因为大众(包括老师、家长、学生、观众等等)对于舞蹈的审美存在一个误区:跳舞就是劈叉下腰翻跟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误区的形成不是老师单方的错,也不是家长单方的错,而是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失偏颇,你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舞蹈节目,是不是都在秀软度、炫技?抖音的高赞是不是也在秀软度、炫技?那些有名的舞蹈明星大师,最出名的作品可能并不是因为编舞编得巧、情绪表达好,而是技巧做得稳、软度秀得巧。
不管是业余培训还是专业教学,强行给孩子们施加压力,练软度,练技巧,忽视了对舞感的培养,其实非常不可取。练什么软度和技巧,什么年龄开始练,强度如何,训练计划如何安排……应该让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出安排。
我国一部分舞蹈培训机构正在慢慢地改变教育理念。十年前我还常常能看到舞蹈机构里,三四岁的小孩齐刷刷地下横叉竖叉,做软翻胸倒立等各种技巧,这种教学方式难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是孩子年龄小还看不太出来。现在在一些教育理念较为超前的舞蹈培训机构,学龄前孩子更多的是展现美,学会交流,学会伴着音乐起舞,而不是练枯燥的技巧。
学生的照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女孩们在穿着漂亮的裙子时,能优雅自信地舞动;看到我的男孩们能用舞蹈展示出他们的绅士风度……
至于什么劈叉,什么下腰,who cares?
好在,我面对的家长都是开明人,都能清楚地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顺便说说我们专业芭蕾舞演员对身体的保护。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外有非常多种类和品牌的舞蹈护具,护膝护腰护脚脖子,各种按摩器具放松肌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发明都可以被运用到舞蹈训练当中,所以国外的舞者的身体其实保养得非常好。国内……就算了吧,我们都从国外买。希望国内的舞蹈从业者能投入更多精力到保护措施上,多生产些国产的、自主设计的舞蹈用品,毕竟……国外的太贵了啊
------------------------------------------------------------------------------------------------------------
观点二(迟老湿 | 康复从业者 来自知乎):
作为康复从业者,如果我以后有女儿,我是不会让她练舞蹈的。
1.据我所知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足够舒展,可以把动作做到位,绝大多数舞蹈的基本功练习都包括身体柔韧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各种拉筋。
在合理范围内偶尔牵拉还好,但追求过度的活动度是反人类的。
关节并不是活动度越大越好,活动度的提升必然导致关节稳定的下降,容易造成损伤。
如果想要大的活动度,必须配以足够的力量训练稳定关节,试问舞蹈老师有多少会考虑这点?
2.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期,就像小树苗一样,结构是极容易被改变的。
儿童时期的足弓塌陷就会造成成年后的O型腿,儿童时期的长短腿会造成脊柱侧弯,而各种并腿、下腰等练习,都是在人为的破坏原本良好健康的身体结构,为健康留下隐患。
3.这次的新闻因为后果严重,才得以被曝光。大家不知道的是还有千千万万的舞者饱受伤病疼痛的困扰。在挺拔的身姿背后,是脊柱过直带来的常年的后背酸痛。(原本脊柱是需要有曲度的,大家却以过直的脊柱为美)
文末有图文分析。
4.现代康复早已经对人体有了全新的认识。某个动作做不好,未必只是肌肉紧张那么简单。
指导身体训练的老师,如果对康复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身体没有足够的敬畏,练出毛病这样的新闻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5.有些孩子在舞蹈上有天赋,如果热爱舞蹈,为了舞蹈去付出,承担一定的身体损伤的正常的。但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们知情。
最后
身体挺拔,看着精神,气场十足,但矫枉过正就不健康了。
脊柱是有曲度的,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形成一个完美的S形。
其中很大一方面是增加身体的缓冲。
大量练习下腰会将胸椎练的过直,整个脊柱成了一根直杆。
不仅整个脊柱周边肌肉常年紧张,脊柱还会直接影响内脏功能,比如失眠、消化吸收不良、便秘等。
再次强调
脊柱过直有害健康!不是越挺拔越好!
脊柱过直有害健康!不是越挺拔越好!
脊柱过直有害健康!不是越挺拔越好!
---------------------------------------------------------------------------------------------------
观点三(萌芽研究所 | 来自知乎)
记得上次看到这种新闻的时候还是在一年前,采访视频里的医生说,“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脊椎损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瘫痪。”(而在当时,这已经是为此入院的第四个孩子了…)
孩子跳舞出事_腾讯视频v.qq.com
视频里的妈妈说到女儿现在才6岁,她接下来要面对怎样的人生啊,马上就哽咽了起来……
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我家不是两个男孩子的话,舞蹈肯定也是我给孩子兴趣班的首选之一。
但是选择什么,如何甄别是否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合适,只要是涉及到运动类的兴趣班都非常关键。
有句话说,“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这样的瘫痪事件,哪怕万分之一的几率,发生了对于一家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伤害。
我之前还写过一篇舞蹈话题的文章,当时写的时候采访了我舞蹈冠军朋友,询问了我孩子学校的资深老师,仔细研读了好几本国内外的幼儿舞蹈教材。
但观点发出来后受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些机构的老师直接在后台留言我“哗众取宠”,净说些国内不可能操作的事情,说“错过了3~6岁的舞蹈关键期,孩子的韧性就难培育了”。但也有其他老师来给我打气,说这些理念才是目前最应该提倡的。
但更让我动容的,应该是国内关注我的舞蹈相关的老师们,纷纷分享起来自己的心路历程:
借这个问题,我也想再来说说,我对“孩子学舞蹈”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参考,如果能够起到一些警惕作用,那再好不过了。
01 现在的舞蹈培训市场究竟怎么了?
记得我在写完那篇采访舞蹈冠军的稿子后,收到越来越多的留言,让我更深刻地感知到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很多舞蹈培训班,教学培训的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一味地超前学习,并且用填鸭式去看待孩子的舞蹈价值,
习惯性地采用高压恐吓政策,比如“6岁前不练一字马,以后身体柔韧性差了,根本就练不成”……
所以啊,在走进舞蹈兴趣班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孩子学舞蹈,到底学的是什么?
是以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主的生活舞蹈?
如果是,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便是你衡量孩子舞蹈质量的关键要素。
还是以艺术化动作、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舞蹈培训?
如果是,孩子的适龄与否、发育特征如何,机构老师的专业知识是否正统、过硬和管理是否妥善,便是孩子舞蹈教学的重要依托。
特别是专业的舞蹈培训,更是要谨慎考察师资,如果你遇到的机构是一味追求技巧技术,而老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素质,那么可能导致孩子受伤的风险就会很大,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新闻所揭露的绝对不是个案。近年来,因为跳舞不慎受伤而导致孩子终身瘫痪的病例不在少数,而且逐年增加。
这样子的“超前学习”,真的有意义吗?
02 孩子学舞蹈是有基本年龄法则的
在这里,我想分享两本舞蹈教材,分别是国际儿童舞蹈协会的世界主席、英国国家舞蹈学院研究员 Mollie Davies 的《Movementand Dance in EarlyChildhood》,和著名舞蹈教育家 Simith Autrard 的《TheArt of Dance in Education》。
简单来说,在孩子8岁之前,接触舞蹈,核心要素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学机构的课程大纲需要具备:
1. 提供各样动作的刺激,像是在舞蹈中结合故事、音乐和道具等。
2. 需要介绍动作词汇和说明的文字。
作为引导者的成人,需要帮助孩子了解的基础要点包括:
1. 运用想象力在动作上,提供反应刺激(比如音乐),以及表现基础的技巧,例如适合8岁以前的孩子的动作包括位移动作、停止不动,做出比如塑形、跳跃、翻滚和手势等变化。
2. 改变节奏、速度、层次和移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简单的动作模式创造并表演舞蹈,体现不同时期和文化的形态。
4.能够表达并且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你希望孩子加强专业舞蹈的技能,那么你可以参考中国舞蹈教材的主流标准:
1. 孩子3、4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跳一些儿童自由舞,进行简单的律动练习。
2. 5、6岁的时候,可以初步接触舞蹈学习,但重点在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不能高强度的训练,更不能过分地做劈腿、下弯腰等高难度的动作。
3. 从7至10岁,才开始正规而规律性的训练。因为这时孩子的身体骨骼发育会比较完全。但一些较难的动作,比如像劈叉、下腰和翻滚这样的动作,都需要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再评估学习节奏以及是否往后推迟。
简而言之,在孩子7岁前,主要是培养的是表现力、节奏感和情趣;7岁以后,才可以开始正规学习,主要培养孩子的柔韧性,帮助孩子接触舞蹈技巧,训练孩子的身体。
但需要强调的是,7岁只是一个平均年龄值,并非绝对值。我们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是否真的达标,还需要看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情况,这个如果要真的精确统计,需要去找相关医生综合评估。
03 选好机构和老师,是孩子进入专业舞蹈重要因素
现在很多专业的机构,比如芭蕾舞蹈、民族舞蹈、国标舞蹈等,也会把儿童舞的启蒙要素,融入课程中。
我认为只要孩子所体验的舞蹈培训方式,是以兴趣培养为主,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其实选择哪个舞种,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可以综合各种因素,以及孩子的喜好,自由选择。
因为孩子更需要感受的,是因舞蹈而带来的那份快乐。
舞蹈种类一般都会有基本功,比如芭蕾舞会有基本的动作练习,plie,Demi-plie,releve这些,一般从五岁半开始可以练习,但这里需要判断是老师的专业度,是否有循序渐进地指导标准,中国舞、国标舞等都同理。
比如之前我朋友分享她在英国的舞蹈兴趣班的上课体验:
所以具体到选择哪家机构的时候,我们需要看的东西其实还挺多。判断一家舞蹈机构靠不靠谱,硬件设施一定要甄别好,比如确定营业执照,是否为正规的培训中心,其次要了解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资质背景,是否有教师证和相关认证等;
经验是否丰富,是否熟悉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
课程是否足够有趣,能否吸引孩子注意力,是否看中肢体表现力和艺术节奏感?
是否有超出孩子年龄或者身体负荷的动作或者训练?
在孩子受伤的时候,是否懂得第一时间如何急救?
新闻报道中常说的高危动作练习,主要涉及到了劈腿、下腰,这个是被强烈反对的。
以国内知名的吕艺生老师为代表的几本权威教材,已经重新梳理了孩子学舞蹈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再三强调也不为过,孩子的舞蹈应该契合身体发展的里程碑特征,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提供超龄的动作。
对于学龄前(至少8岁之前)的孩子而言,舞蹈的本质要求并不会改变。真正好的教育,不只是知识、技巧和能力,也包括了传递给孩子关于学习的热情,以及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最好的教学环境。
这里对老师的深层次要求,或许更需要老师能有持续的好奇心投注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舞蹈与时俱进的变迁,并且用开放的方式,帮助激发孩子内在的表达力,美学的感染力,以及创意的质感。
而与之相对立的,莫过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始终把技术放在首要,把孩子的舞蹈学习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场追逐赛,用焦虑来洗脑,把孩子工具化,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04 舞蹈培训班,不是孩子爱好舞蹈的必要充分条件
坦白说,我并不排斥舞蹈类的兴趣/培训班,在身体动作能力方面,我觉得孩子学体操,或者学舞蹈,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芭蕾”、“民族”、“古典”、“流行”等专业舞蹈知识为元素,天生带着某种魅力和气质,往往很有吸引力。
老师协调孩子从单一动作到手脚规范,这个过程,帮助孩子优化自身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动作,让孩子从无意识的动作,逐渐向有意识的、艺术化的动作过渡,这些对孩子来说本身都不是坏事。
但我们常被游说的,“孩子想要掌握舞蹈,就得去上舞蹈培训班”,这个说辞其实是错误的。上舞蹈培训班,并不是孩子爱上舞蹈、感受舞蹈之美的充分必要条件。
真正热爱舞蹈和体操的孩子,内心是源于那份没有被干扰的热爱和最纯粹的初心,而这份热爱,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和土壤的环境,舞蹈培训班是孩子的一个爱好的影响因素,却不是它唯一的影响因素。
早在1989年,美国社会便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事情,对儿童舞蹈进行了再定义。以美国运动、健康、体能、休闲和舞蹈联盟提出的观点来看:
“儿童舞蹈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创造情境和想象表达,让舞蹈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AAHPERD,1989)这便是学龄前孩子最核心的舞蹈价值了。
舞蹈综合了创造、表演和欣赏三位为一体,所以孩子在参与舞蹈过程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通过观看、讨论舞蹈的过程,走近舞蹈。其次是一个表演者,孩子试图模仿、表演来展现舞蹈,模仿是最初的启蒙。
最后得成为一个创作者,他们在模仿原来动作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联想,进行改动,从中得到一些创作启迪,从而迈进创编的大门。
专业训练是孩子如果想在舞蹈领域有造诣的必经之路,但前提一定是不丢失舞蹈的核心价值。
如果孩子能够持续保持着这三个层面的浸泡,再进入专业的艺术舞蹈训练,孩子才能真正地产生原动力,让舞蹈不会沦为一个“技能培训”和“机械重复”,才能真正的把舞蹈和艺术的气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最后再来分享一个我一直很认可的,由国际儿童舞蹈协会的世界主席 Mollie 所提倡的核心观点:
如果孩子在早期舞蹈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跳舞、随意活泼乱跳、有和别人共舞的经验;
并且可以自由使用所提供的用具、音乐和空间,舞蹈也能成为孩子每日熟悉的活动供应;
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准备好,并且渴望进入单纯有结构性的舞蹈时光里,让舞蹈成为他们表现和展示自我的关键且核心的要素。
所以,与其纠结孩子选择哪个类型的舞蹈兴趣班,不如认真想一想,到底你所心仪的舞蹈兴趣班,或者生活舞蹈的体验经历,能否真正地契合孩子成长所需的舞蹈的内核和本质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