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墨菲定律,自己心里怕什么,往往就会自证预言式地来什么。
几乎每个人都亲身体会过这个定律:
怕搞砸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上台果然脑海一片空白;
担心会表现不好的面试,结果焦虑了一天,第二天竟然因为迟到这样的低级错误而错失机会;
好不容易争取到见面机会的暗恋对象,自己却笨拙地做了不少尴尬的傻事....
像这样的事儿令我们气恼又沮丧,往往我们还会过后接着埋怨自己:
“早就说了吧...”
“果然就是不行。”
“再给你一次机会,也是这样。”
当我们陷入无限循环的自我厌恶时,我们已经钻进了鸵鸟心理的圈套。
罗伯特·W·费尔斯通在《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中说道,破坏性思维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它会和我们的积极思维相互抗衡。
其实,内心批判声有可能长期存在,而我们未必能在意识层面觉察到。
久而久之,这种念头最后就会真的让我们"变衰"。
可是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声音,凭什么占领我们的大脑呢?我们首先来追本溯源,看看这些念头产生于哪里。
一、自我批判的起源
既然很多人都会有自证自衰的经历,那是不是说明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微不足道的心理呢?
其实不然,一个人的自我批判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成长环境。
由于在年幼的时候,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保护和抚养,他们都会进行会自我调试,主动去适应父母的待人处事方式。
刷抖音的时候,你或许看到这样的作品:
孩子像个小大人一样,对着一个小玩偶指指点点,告诉这个玩偶怎样做是正确的,它又犯了哪些错误。
这样看似特别有趣的画面,其实就是自我批判的起源了。
这说明这个孩子正经历一段自我修复期,她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曾经被爸爸妈妈批评过,于是学会了找“小伙伴”来复制家长的评价。
这样的“调试”经历,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想一想你是否曾经幻想过一个好朋友,坏事都是ta做的,而你负责指正ta呢?
由于我们的父母在内心也会有同样的正面和负面的声音,当他们心情不好又正好碰到孩子这个对象时,免不了就会把怒火和攻击转嫁给孩子。
而孩子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一方,面对指责,也会开始形成自己内心批判自己的那一部分。
二、为什么这种声音很恐怖?
首先,我们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习得了负面批判自己的声音,它会时长在我们潜意识中和积极的声音互相抗衡,影响我们的外在行为。
即便是原本势头正好的事情,我们也会因为忧虑过多,倾向于主动去找一个失败的结果。
小时候我们为了适应父母的批判,已经衍生出了这样一种防御机制,所以大脑对于“你看吧”这种马后炮行为上瘾了。
即便是成功了,内心也依然会小声嘀咕:“这次...大概是狗屎运吧。”
这样消极悲观的声音,会让我们时常以居高临下的视角来批判自己,也就是亲手磨削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做事就会没有动力,且感受不到做事真正的乐趣。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能把这种评价转移到他人身上。即借他人之口,来验证自己的失败。
“他会觉得怎么样吧...”
“自讨苦吃!等下人家就会发话了 ...”
“反正怎么做,对方也不会满意. 等着瞧吧。”
如此一来,鸵鸟的怪圈就铁铁地锁死了。
而最恐怖的是,这样的心态会代代相传。内心负面声音的存在,无论程度如何,都会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传递给他们。
哆啦A梦里,大雄就是这样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的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先祖大雄是个不争气的人,常常自我厌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这样的情绪甚至已经产生抑郁倾向了,严重影响了大雄的生活。
所以他的后代派遣未来机器人叮当猫穿越回去,帮助这个总是运气很“衰”的曾曾曾祖父扭转命运。
大雄的自我价值很低,是真的影响到了后代子孙的福祉,这才有了这样的干预措施。
或许你会觉得动画片的事情,一点都不可信。但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都提出过“家庭模式会代际相传”的观点。
所以,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这种循环自我批判的念头,尽早纠正为妙。
三、如何控制这些讨厌的念头?
接下来简单说说我们可以进行干预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识别触发这种鸵鸟怪圈的事件。
回忆一下,过去一周里,你的情绪发生负面改变的时候,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而发生过后,我们会花很长时间反反复复地回味分析,用否定自己的方式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因此,这类触发事件每周需要定位回顾一下,提醒自己下次转变思维方式。
其次,有了基本的觉察以后,我们还要练习用第三方视角看待问题。
把“我”的人称替换为“你”,便于我们清醒地看待,自己是如何嘲讽自己的。
剔除第一视角以后,我们还要在每个评价的句子后面加上“但是....."的转折句,填上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
这样慢慢去调整自己的评价视角,逐渐把乐观的评价比重提上来,我们就可以把逃避的头颅从沙堆里拔出来了。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体验人生的过程,本就是一场匆忙的旅程。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旅途鲜活有趣,丰富多彩。
从嗔怪到苛责自己,无疑是给自己的生活添加束缚。愿每一个你,都可以摆脱鸵鸟思维,过闪闪发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