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老子在国外火了
回家的路上刷到一篇《2021年,老子在国外火了》的文章,阅读量是十几万,回家再看,已经到了45万。
作者“雷斯林”写道:海外网友们正在以认识老子为荣。
在TikTok上(抖音短视频国际版 ),在相关视频和文章里,老子正在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网友们借用老子的经典形象,分享语录。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老子,赋予“道”以独特的内涵,以指导当下的生活。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语言,用自己的感悟来解读老子,他们相信,道生万物,万物就是平等的,任何自然就应该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海纳百川胸怀来包容他人。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世上没有“完美”,不能用完美的心态要求别人,你越是追求什么,跟他相反的东西也会跟你越来越近。
所有的概念只是时空中的一时相对,他们是唇齿相依的,没有“这个”就没有“那个”。
他们把老子的思想直接用来对应日常困扰,用朴素的东方哲学提炼出人间美德。
他们四处寻找老子哲学的踪迹,以生活日常解析“道法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永远有条不紊、不急不躁,遵循着自己的逻辑轨迹,不因外物强求而改变,这便是天性。自然如此,或许人亦该如此……
季羡林先生说:老子在欧洲,自来就走红运。没有另外一个中国哲学界可以同他比的,连在中国同他并称的庄子也是望尘莫及的。
老子为何会在欧洲,尤其在哲学的国度德国走红运?季羡林先生说:孔子虽然“诲人不倦”,但一提到“死”和“命”这些抽象的东西,就不高兴发表意见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居然出了一个老子,无怪他在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哲学家不谈形而上学的欧洲大走红运了。
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据《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统计:总目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这是经典翻译的高峰。
300多年来,西方对《道德经》的评价越来越高,他们多集中于科技界、思想文化界、政界和商界,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喜爱《老子》的读者中,尤以科学界为多,这跟国内一些人将老子划入反智、反科学的认识完全相反。
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在持续稳居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2018年,《道德经》的销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读者热评:老子思想跟自由、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
光明网:海外读者热议中国经典
老子思想调整了上帝和“我”的关系
“老子就是基督教的上帝”
法国著名汉学家马若瑟早在十七世纪就来到中国,在他翻译的《道德经》中,他把老子的“视之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夷希微(yhwe)的法文首拼合在一起,译成了上帝耶和华名字。
当代学者冯·布兰切勒,也这么认为(《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
传教士傅圣泽则把老子的最高范畴“道”当做神和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大道行天下
在过去,或者半个世纪前,国外学者翻译《老子》很少不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比如黑格尔就把道家思想当做一个“宗派”来评价的。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别的宗派……这派哲学即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50年,他指出他们的缺点:“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克拉克说:老子是一,我们是二
西方世界从柏拉图开始就是“二元论”思想,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提出了“多元论”,普罗塔格拉则提出了“不可知论”。
所谓二元论就是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独立存在的本体,就是说世界有两个当家的。这跟中国的哲学思想的道“一元论”不一样。
万物混而为一
一元论在中国已深入民心,连普通百姓的口头禅都会说“一山不容二虎”“一朝不容二主”。
“二元论”把“存在”这个理念,跟“存在”那个物分割开来,就像中国名家学派的公孙龙的“离坚白”理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只有对立,不能统一。
于是,世界被分割,它们各自独立,互不干扰,非此即彼。这种思想一直统治着西方世界,他们也为此纠结了几千年,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自由,实现身心的完整统一,已经不能容忍“二元对立”思想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困扰,因此,老子“道”的独立性“先天地生”,以及完整性的“一”和“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思想,终于让西方人找到了破解思想困惑的密码。
老子关于“道生万物”“道在万物”的思想,赋予了“道”无穷的寓意,能给不同价值观的人带来不同的启示,被认为具有“全息性”特征,因此从政治领域延伸到宗教领域,乃至日常生活。
不同领域的人赋以了老子思想以不同的诠释,以满足了不同需求的人群。比如,以严密逻辑体系著称的德国人萨冯·施特劳,就对《老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构;还有的学者则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诠释老子思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则把《老子》“当其无,有有之用”的思想,应用到建筑学,演绎出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日本学者福冈正信受“道法自然”的启发,建立了当代自然学派。
福冈正信对老子推崇备至,他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福冈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
老子思想让西方世界重拾信仰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信仰崩塌,战争的创伤和文化所暴露的弊端,让人倍感压抑,这也给中国文化的传输提供了历史契机。
德国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西方文化行将就木。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法国哲学家罗曼·罗兰认为:西方文化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如果我们不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
他们的观点,代表了一战后西方社会的主流认识。
此后,法国首先在欧洲出现了东方文化热,不少西方学者远涉重洋,到中国寻求挽救西方文化的良方。
1919年后,胡适和冯友兰的导师,美国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以及英国哲学大师伯特兰·罗素,印度的泰戈尔等当时的学界泰斗,先后来中国旅行和讲学。
杜威来华和胡适(右四)等中国学者合影
在梁启超等人的推荐下,罗素阅读了《道德经》,他惊叹:中国古人居然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超前而深刻的思想先驱。
西方人看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思想的伟大内涵,这为他们摆脱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空虚,走出“存在”的思想死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他们认为:在“有无相生”的矛盾运动中,可以从“无”中看到无限可能,获得了空前的精神自由,看到光明前景。从此,《道德经》成为西方世界的“热点”,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道德经》的地位:保留它,其他书都可以烧掉
国内不少人对道家思想缺乏了解,还有不少人认为老子就是讲避世“修炼”的道教的经典,它能传输给我们的就是全生避害和逃避责任。
不少读者甚至认为,没有什么永恒的真理,过度解读老子,等于过度消耗自己的生命。
这只能说这些人对我们的传家宝缺乏了解。
西方人就认为《道德经》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先驱,“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德国学者尤利斯噶尔)。”
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他的《世界文明史》中这样评价《道德经》的地位:或许除了道德经,我们将烧掉世间所有的书。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德国的全德大学教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教授,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价值》一书中指出:“……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中写道:“‘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约瑟夫 · 特伦斯,一个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生物化学家,为了表达对李耳(老子)的敬仰之情,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李约瑟”,道号“十宿道人”。
随着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持续升温,老子的“道”进入西方世界各领域,道家思想元素融入西方人的思想和生活中:物理学之道、科学之道,艺术之道、两性之道、瑜伽之道。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
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的47章“不出于户……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一章,改编成了歌曲《内在之光》。
《老子》中的“守雌贵弱”“天地不仁”的平等思想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推崇。
曾几何时,那些曾经蔑视中国人,蔑视中国文化的西洋人,那些不同领域的理论创始人,以及和平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医学工作者、教师,都自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滋养和灵感而。
《道德经》思想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同胞没有读过她,就人云亦云地认为老子是反智主义者,与科学、文明格格不入。
帛书《老子》甲乙本
与此相反的是,老子推崇老子的主要群体恰恰是科学界,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协同理论创始人哈肯,突变理论的创始人托姆,大物理学家玻尔等等,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最能代表科学界对老子的观点:“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余秋雨先生曾专程拜访过希腊哲学博士贝尼特先生。贝尼特对老子、孔子、庄子和《易经》等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结论是:老子是最符合国际标准的顶级哲学家。
#寻找古籍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