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桃花源”令我们神往,构建新时代的“桃花源”,我们要从整个武陵山片区出发,打造大美桃花源,加强整个武陵山地区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民族特色,打造具有武陵山区民族特色的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各区域之间要加强沟通,在景点的构建上要有大局观念,用“桃源”精神指导我们构建新的桃花源,融桃花源精神与现代文明于一体,传承好桃花源精神,为现代社会真正构建出大美桃花源。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本土伏羲文化和桃花源文化资源,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后脱贫时期巩固脱贫成果,振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长远影响。
上图右二为本文作者之一田景和
[关键词] 桃花源;新解;酉阳桃花源;武陵山片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世外桃源图,文章对桃花源景色的描写极为优美,令后人心驰神往。对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历来较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是实写的记叙文,认为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境”;有的人认为是小说,桃花源是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有的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集中展现,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桃花源,来审视桃花源的精神内涵及其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构建意义,要从桃花源的精神内涵出发,着力于构建武陵山片区的大美桃花源。本文以酉阳桃花源景区的构建为例,试对“桃花源”予以新解。
一、学术界对“桃花源”地点的界定
我们对桃花源进行新解之前,有必要对学术界认为“桃花源”所在地点界定做一简单了解。
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但他得出的结论说: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唐长孺先生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一文,对陈寅恪先生文的论点有不同看法,他倾向于认为桃花源的故事基本上取自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传说晋、宋之间流行于荆、湘之间,同一时代的陶渊明根据所记所闻加以整理描述,写成了《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生活秩序不同于北方之坞堡。
任欢《近三十年<桃花源记并诗>研究综述》一文对桃花源地点引论较为全面,他在文章中说,目前全国先后有三十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桃花源的地点,有认为桃花源描述地在武陵地区的,有认为桃花源描述地在重庆酉阳的,有认为桃花源描述地在湖南桃源的,有认为其地点在安徽、湖北、江西的。从以上这些论点,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桃花源”之所在争议很大,但透过争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争议的原因,还有一种商业价值问题,也即旅游资源的占有问题。
不管《桃花源记》的体裁是散文也好,记叙文也好,小说也罢,它总归是一篇很好的类似于记实的文学作品。要不然,哪里会那么多优秀的后人贤达纷纷跟风续写?陶渊明作为江州“祭酒”官,必然熟读“万古遥籍”,精通古史,在这个作品里除了向世人展现世外桃源的精神状态或生活状态以外,仿佛也是在给世人证明真的就有这样一个地方。尽管陶渊明自己可能都没有见过桃花源,他也是听说的,而且,这从文章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段说:“晋太元中,武陵人(黄道其)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黄道其)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明显可以看出,陶渊明自己并没有看见桃花源,他确是以“渔人”(黄道其)的视角来写的。文章里有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如时间在东晋时代;地点在武陵地区;人物有南阳高士刘子骥、上古至秦汉以来的桃花源原住居民、武陵渔父黄道其及武陵太守刘歆《见:龙纹鞭影之“武陵渔父”》及韩国版《陶渊明集》(参考@);事件就是上属几位贤人寻访桃花源;经过就是武陵渔人黄道其曾经到过桃花源,武陵太守刘歆听到报告以后派人再去却没有找到,南阳高士刘子骥依然没有找到,并因此而遗憾离开了人世;结果就是后来再也没有人去问津桃花源的事情了……等等。于是,《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乎就是真实的古人生活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山水飘渺、与世隔绝,民风淳朴、安宁祥和这样一幅理想国的生活图景,就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憧憬与追求的精神家园,引得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咏唱不绝,趋之若鹜。也就是说,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在听说了武陵渔人黄道其曾经去过的一个故事以后,又结合其熟读的《山海经》《搜神记》《穆天子传奇》《竹书纪年》@等万古遥籍关于其祖先“太皞氏——羲皇上人、陶唐氏等人”最早就居住在桃花源的历史记载,便以《桃花源记》的形式还原传记了下来。而且,他的十三首古诗里包括“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悠悠我祖,爰自陶唐”“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等内容,作为《桃花源记》的序早已经作了比较清楚的交待。因此,我们姑且就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吧!至于她究竟是不是就在酉阳,暂时不下定论。我们今天主要是看陶渊明在文章中主要构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以及他表露出的精神特质,从而对桃花源作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精神家园”的内涵进行新解与发扬光大。
二、《桃花源记》所展现的精神特质
《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晚年归隐之后,是其归隐思想与寻根问祖情结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他内心田园生活的一种反映。曾经的祭酒官的陶渊明(古代提倡“百善孝为先”的礼节,每有重大国事政务活动时,均由精通古史的太师主持以酒祭祖,昊德宣酉,伏羲赐酉,以酒祭酉——酉即酒,万物之老,代表的是上古酉阳时代的母系文明。或曰“酹酒祭神”活动的主持人”),在他归隐后写过《饮酒》二十首,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较能反映他的归隐后的田园思想。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派宁静自然的田园风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描写的极为和谐自然,令人神往。《桃花源记》也是陶渊明田园式生活的理想写照,在意境的构筑上,和《饮酒》(其五)也较为相像。无论是其他作品还是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都交代了田园生活应该具有的基本环境要素——环境优美。所以,在《桃花源记》第一段他就为我们描绘了一派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紧接着在第二段,他又为我们构筑了宁静祥和的劳动、生活场景。这些都符合陶渊明隐居时追寻陶氏远古祖先“羲皇上人”@之“太暤时代”与“陶唐时代”明君治国天下太平的心境——心远地自偏。前两段是《桃花源记》的主要精神内核,也是陶渊明内心世界的集中反映。《桃花源记》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社会理想。他的生活理想,首先体现在对所居住环境的要求上:自然环境要优美,小溪淙淙,夹岸桃花,绿草盈盈,落英缤纷;人为环境要竟然有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次体现在他对生活的要求上:耕作之余,享受美妙的自然风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返璞归真,诚实劳动,家庭和睦,社会安宁,不受尘世污浊影响,自得其乐。他的生活理想中又蕴含了社会理想:在世外桃源中,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给自足,不受外界干扰,没有盘剥与欺压。
陶渊明的思想与他的归隐及避乱有很大关系,他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也是令人神往的。同时,也是在寻找拯救社会、消除积弊、救国救民的上古王道圣道。但是从现代意义上,我们应该怎样审视桃花源的精神呢?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桃花源新解具有重要意义。潘世东、饶燕在其文章《<桃花源记>与东西南北桃花源求真》中对现代桃花源的精神内涵有一个解释:“认定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自然性、现实性、发展性、人文性和人本性、尊重和保护性等六个原则来考量, 可以发现, 最后真正认定哪一处武陵桃花源究竟谁是谁非确实十分重要,涉及到执政党还原历史、返璞归真、拒绝造假、避免浪费投资改变社会风气的实质问题,至为重要的还应该是对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和创造、现实的福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起码的尊重和关切, 有着长远的深思和熟虑, 更应该是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 以联手合作为手段, 以大力宣传武陵真桃源为契机, 同时高歌东西南北武陵大桃源, 对东西南北武陵大桃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并积极寻求武陵大桃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 着力建设和谐、自然、生态、低碳、环保、无污染的武陵养生大桃源,力争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 携手并肩, 谋求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 最终作圆、作美世人千年不醒的桃花源大梦。”
因此,对桃花源新解时,我们要理解桃花源精神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景区应是自然景观,是天然形成的;第二,景区景物要符合《桃花源记》所记载的特点,有一片开阔的自然景观;第三,要保持民风淳朴,有自己的特俗风俗;第四,身在景区,要有美不胜收、忘乎尘扰的特点。
三、酉阳桃花源建构符合《桃花源记》本旨
酉阳桃花源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方面,都符合《桃花源记》的本旨,并且其在建构方面又融入了时代特色,是一处既古老又自然的新时代桃花源。在这里,我们既能感受桃花源的美妙景色,又能感受新时代的桃源精神。
(一)酉阳桃花源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符合《桃花源记》的描述
酉阳桃花源在酉阳县城北约0.5公里处,是《二酉藏书》或曰《太古藏书》之宝地,是文化方舟、耕读圣山,是文人墨客神往的圣地,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使人顿生“仿佛若有光”之感。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尤其出神的是:出洞口的形状本身就象一颗巨大的“盘桃”,桃花源名称的来历或许正是缘自于此;而且,洞中有至元十九年@,有无名氏于洞壁上刻写了“大酉洞天”@的文字,迄今已有730年的历史了。清代酉阳州牧罗升培便在“大酉洞天”的对面又摩崖石刻了“太古藏书”@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四周为溶斗,多为悬崖峭壁,似与外世隔绝,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乌龙护简、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
酉阳特殊的自然洞穴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在上古人类生存中最适人居的首选核心区域之一。
自盘古开天劈地以来,酉阳这里就叫“酉钟(钟灵山)、酉盐(阳、羊)”其根本标志就是指大酉洞(阴)、二酉洞(阳)这两个充满“玄机”的石窟穴洞;就是这两个特别的“石洞”代表着酉阳,代表着“阴阳”“天地”“乾坤”“太极”,蕴藏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来成长的秘密!由于这里洞穴密布,气候温暖,自然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上古时代,为原始人类提供了最理想最便利的生存庇护环境。从蛮荒时代进入人类社会以来,这里首先幸运地成就了人文初祖们能够正常快乐生活的天堂。在这“大酉洞”“二酉洞”两个洞穴里,华胥氏、伏羲、女娲、廪君乃至于后世的尧之老师缮卷等,用她们伟大的智慧谱写出了人类最早的大易文明史诗。
酉阳:大酉洞在酉溪的西边,为阴、为坤、为地……,代表太极图的阴极,化为女阴;二酉洞在酉溪的东边,为阳、为乾、为天……,代表太极图的阳极,化为男根;酉阳的地形就是一个先天自然的阴阳“太极图”,就是“三皇之首”伏羲所画阴阳“太极图”的参照物,就是表示“阴阳一对,男女成双,没有男女夫妻的结合,就没有这个世界。一妻一夫谓之易(家),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结合,附阴抱阳,万物之始!而且,夫妻阴阳和谐平衡了,社会家庭就稳定幸福;父母长辈们会得到很好的孝敬,子女后代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反之,夫妻失和反目,家庭破列,父母失孝,子女失教,再大的家产,再高的职位都将被婚姻瓦解。这样的教训当今社会案例举不胜举。也就是说:没有男女阴阳平衡和谐的夫妻关系,或者说没有真正的酉阳太极平衡关系——这个世界就要出现毁灭性灾难!因此,人类最核心的关系就是首先要处理好“附酉抱阳”“阴阳和谐”的夫妻关系!
事实上,酉阳文化正是“女士优先”文化的原始出处,更是人类和谐文化的诠释。酉代表的是母系文明,始终排在前面;阳代表的是父系文明,始终排在前面;酉阳所表达的就是从母系文明到父系文明的历史全过程。即:男人必须尊重女人,社会才能和谐。西部地区的男人一般都称自己的“爱人”为“堂客”,其实就是把娶进门来的爱人,比着继承母系“酉”“桃”——桃花源文明而必须要尊重与爱戴的客人,就像堂(桃)屋中间香火上的祖先牌位一样,应该得到尊敬与崇拜,以酒(酉)作祭。男人是女人的幸福天堂,女人是男人的精神家园,男人无女人不稳,女人无女人不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仪。男主外是抓钱手,女主内是聚宝盆,男女性别生理自然有别,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繁衍任务。家和万事兴。所以,如果人们都能够读懂酉阳文化,读懂尊重女士文化,读懂酉阳桃花源——人类精神家园的真正内涵;那么,就能够孝敬好自己的母亲父亲及长辈,爱护好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处理好与亲人朋友同事领导的关系。就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返璞归真,诚信勤奋,与人为善,就一定能够获得人生的最大幸福。
然而,由于刘蜀“侨置酉阳”@及“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帝制束缚,使得这一孕育上古王道圣道的自然人文景观沉睡了数千年之久,无人问津。明永历七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来酉,在为酉阳宣慰使冉奇镳的《拥翠轩诗集》作的“序”中写道:“酉富名胜,玉岑(奇镳)向余屈指别业,余游所及,得其二焉。一为大酉洞,洞可数百武,划一门,旷然天际,得平衍地数十亩,精舍在焉,有小溪贯洞契而出。余语玉岑,广植桃花万株,使春风旖丽之余,桃花逐水趁流,以待问津者。”可见大酉洞桃花源在明代已具规模,且为酉阳州内之胜景。有诗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依石栏杆。”清代著名诗人陈答猿《桃源记·并序》:
酉阳才是真桃源,桃花源记非寓言。
骑驴觅驴人不识,流水桃花都减色。
仿佛有光源水处,寻源一径涌春潮。
陡壁一重天与地,田园屋宇无尘气。
想见村中长子孙,先芬能诵秦皇避。
吾酉在汉属武陵,路忘远近问津明。
永嘉以后没蛮獠,直到元明失洞名。
真反无名赝作真,渊明不笑桃花笑。
他在诗序写道:“据《四川通志》载:‘酉阳在汉属武陵郡之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水嘉以后地没蛮獠,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到,故文献无。”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酉阳县,酉水东出,东入湘。”@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
酉阳桃花源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已通过国家5A级旅游区的现场评定,符合“世外桃源”的精神理念,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通过对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恢复利用,目前已完全展示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春桃夭夭、夏风习习、秋谷橙灿、冬雪皑皑,桃源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科考、怀旧、游览。
(二)风俗民情符合《桃花源记》的描述
酉阳县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人口86万人,少数民族17个,有70.56万人,占总人口的84%。其中土家族50.4万人,占总人口的60%,苗族20.16万人,占总人口的24%。除此之外,尚有蒙古族、回族、壮族、彝族、藏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仡佬族、羌族、水族等15个民族,共计170人。可以说这里是个民族大融合的聚居地。我们主要看一下土家族和苗族的风土人情。
在服饰方面,土家族青壮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袖长而小,正中钉上5~7颗布纽扣,裤子大都是青或蓝色,加白布裤腰。老人常穿长袍大襟衣,男子头上包青布或白布长帕,长7至9尺,包成人字形。土家族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上衣衣宽袖大,向右开襟,衣服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三条花边,用布纽扣,也有用铃形银扣的。裤长而大,多用青、蓝色布加白布裤腰,裤脚口镶有花边。头包青丝帕或青、白布帕,不包人字形,包成厚厚的一叠。未婚闺女,头上留一条长辫子;已婚妇女在脑后绾成泡粑形发髻,名曰“粑粑头”。妇女的首饰很多,有银质、玉质和金质的簪子、耳环、戒指、手圈以及颈上胸前挂的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走起路来丁当作响,引人注目。苗族的服饰与土家族略有不同。男子头帕除有丧服外,不用白色,用青蓝色,一般长1丈,有的长至3丈,包在头上大如斗笠,史称“黔首”。男子衣服除青蓝色外,还有花格的。妇女头帕用黑帕或花帕,长3丈多,包成高耸的筒形。妇女的衣服多无领,袖口很大,衣服边上和裤脚口上镶有花边,胸前也要绣花。佩戴银首饰的也很多。
酉阳县被称为“摆手舞”的故乡。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早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传承于酉水河流域(酉阳可大、酉酬、后溪)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说摆手舞的来历与“华胥氏踏圣人迹而怀伏羲”——巴人手语的神话故事有关,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舞蹈之一。一套土家摆手舞曲,实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有诗云:福石作城锦作窝,土王庙前水生波,红灯万张人千叠,一遍缠绵摆手歌。其场面之热闹可见一斑。除了“摆手舞”之外,这里还有淳朴的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酉阳古歌。民间歌谣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之一,她是伴随着劳动的呼声,在人类的远古时代产生的。她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歌谣和劳动是一对双生子。《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最初歌舞的由来。酉阳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是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曾经是管理九溪十八峒的原始部落,因此,最初的酉阳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原生性。历史上,至少有两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曾改变了酉阳民歌的原始风格:其一,南宋时期,为镇压金头和尚起义,冉守忠自夔州率兵来酉平叛,后镇守酉阳并由冉氏世袭知州,此为酉阳土司制之始,由于夔州同属于巴郡,却与汉为临。因此给酉阳民歌输入了“汉巴音符”,使酉阳的原始民歌歌风为之一变;其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阳厉行改土归流,废除了“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大量汉人及汉族流官迁酉甚多,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汉文化,使汉族歌谣与酉阳古歌融合一体,基本上形成了现今酉阳民歌的基本架构。加之酉阳地域辽阔,地势复杂,与湖南、湖北、贵州等省相互接壤,酉阳民歌在传承上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酉阳民歌主要分为劳动歌、爱情歌、闲情歌、苦情歌、哭嫁歌、新民歌等种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桃花源记》中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悉如外人”是何含义呢?当然,文中已经告诉我们是衣着方面的,但透过衣着,我们也能感受到这里的民风不同。古酉阳遵守“汉不入境、蛮不出洞”的训条,因而这里在三国刘蜀“侨置酉阳”于吴楚之永顺王村以后,关于酉阳桃花源的情况就很少有“外人”知道了。桃花源精神包括了桃源独特的风俗人情。而酉阳桃花源正暗合这一点。
因此,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人文风俗等方面,酉阳桃花源都可以当作《桃花源记》中“桃源”的原型来研究解读推广。
四、桃花源新解
尽管酉阳被国家认定为5A级风景旅游区,然而,对新时代“桃花源”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于酉阳,要从桃花源的精神特质出发,打造整个武陵山片区的大美“桃花源”。隐逸生活对现今来说已经较为遥远,它成了一种文化,但我们只要理解“心远地自偏”,只要理解真正的隐逸文化内涵,我们又何尝不能做到隐逸的心境呢。新时代桃花源景区的构建,应是桃花源精神构建的具体体现。桃花源既是陶渊明隐逸田园生活的理想世界,也是他根据武陵渔人黄道其曾经到过桃花源的真实故事、结合“万古遥籍”关于陶唐世家的历史记载,而以《桃花源记》的方式,还原了上古“羲皇上人”及“尧舜陶唐”祖居之美丽家园——桃花源,为后人追寻文明起源之“桃花源——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我们构建桃花源景区,应该符合《桃花源记》给我们展现的精神特质,也即是说在景观上要符合陶渊明给我们构筑的景观特点,在精神层面上,进入景区后,要能体会到古朴之风及独特的风土人情,要有超脱尘世之感。我们现在构建“桃花源”,要有大局观念,要从整个武陵地区出发,构建武陵山片区的大美“桃花源”。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酉阳县只是其中的核心景区,酉阳县具备的桃源精神,可以作为武陵山片区桃源形象代表,以点带面。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个武陵山区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构建“武陵大桃源”而努力。下面结合酉阳桃花源景观,谈谈桃源的新解,希能对构建武陵山片区大美“桃花源”有所裨益。
(一)要有大武陵“桃花源”的概念,不能仅局限于一地,要景色连成片,处处皆桃源
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相连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山脉,东起张家界、南连吉首凤凰古城、西至铜仁梵净山系、北接重庆主城、长江三峡,坐拥独特区位优势,有着“借船出海”的巨大优势条件,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和生态功能区,更是承东启西、策应南北的统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地处著名的“土家族苗族瑶族民族走廊”,民族众多、山清水秀,曾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历史的冰箱”既“桃花源”,与外界交通方便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相比,这一地区曾因交通避塞而一度封闭、贫穷、落后,因却因此而保留了大量的上古历史文化活化石,打造武陵山大桃花源景区,对于开发这一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酉阳县的“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做得很好了,要以酉阳县的经验为借鉴,打造大的“桃花源”,要景色连成片,处处桃花源。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的大美桃花源。
(二)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打造民族特色经济,以自然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整个武陵山片区是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资源同类,经济同型。但目前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边缘地区,急需要国家支持发掘与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走廊。
根据重庆五大功能片区划分——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打造武陵山片区“大桃花源”,要求各地区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共同发展。酉阳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作为大美“桃花源”景区构建的试点。以试点带动整个武陵山片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展现桃花源精神,酉阳着力打造了由古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酉州古城、桃花源新城、大酉山世外桃花源文化主题公园等七大景区,每个景区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桃源精神文化。并且由于结合陶渊明读《山海经》等历史神话故事,延伸设置了《酉阳山海源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系列景区,使“桃源”场景得以扩大,达到了“别有洞天”的景象。加强区域联合,使“桃源”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才是打造整个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作者之一——田景和
(三)展现独特的民风民俗
无论来自哪个土家苗寨,大家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而又博大厚重的武陵文化: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文化等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桃文化、巴文化、濮文化、蜀文化、楚文化、越文化等为载体的桃源文化,以湘鄂西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龙潭、龚滩、里耶等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大板营原始森林、巴尔盖国家森林公园、酉水河、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等等。这里民族高度融合,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打造大美桃花源,就是要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人间仙境、悉如外人”的独特感受。
桃花源精神的另一内涵是,桃花源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酉阳位处武陵山腹地,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这里能感受到独特的土家族、苗族的风土人情。在酉阳能欣赏到独特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能看到别具风情的土家族、苗族服饰,能欣赏天籁之音土家族民歌与土家器乐;能品味到独特的土家、苗族族美食。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返璞归真、勤劳朴实、和谐恬淡的民族特性,融民族特色与世外桃源与一体,全面展现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四)打造独特的饮食文化,使游客感受不同的民族特色
武陵山片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尤以土家族、苗族居多。要着力打造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如油茶汤、社饭、老腊肉、蕨根面、贵妃鸡翅、菌香豆花、酉州乌羊、花田贡米、可大茶油、绿豆粉、碗碗羊肉、麦子粑、包谷粑、麻旺鸭、油粑粑、气气糕、糯米酒、苦荞茶、苦荞酒、天麻酒、野蜂蜜、八月瓜、米豆腐、角角鱼、神仙豆腐等民族特色美食,使游客感受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让游客不仅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且能享受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饕餮盛宴。近年来,重庆酉阳县以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增长速度居武陵山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呈现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态势。2012年8月举办的中国武陵山区第三届土苗美食节在重庆酉阳开幕,美食节作为酉阳桃花源第二届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的重要子活动,旨在弘扬土家苗汉美食文化,挖掘地方餐饮文化内涵,树立美食文化品牌,为游客们带来美食之旅。特别是龚滩古镇的绿豆粉上了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为打造良好民族特色美食文化,吸引游客及增强武陵山片区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开发新兴饮食产业,如茶产业的开发。地处湘、鄂、黔、渝交界一带的武陵山片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常年重云积雾,土壤富硒富磷,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优异品质形成。自古以来,宜居贡茶、木叶乌龙、碣滩茶、官庄毛尖等武陵名茶就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武陵山片区的茶园规模一般小而散,且管理粗放,单产较低,农民种茶效益不高。由于位于贫困地区,茶企缺乏足够的资金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结构单一。4省市在武陵山片区拥有上百个茶叶品牌,但大多实力不强,市场认知度低,有待整合。不能守着金山吃穷饭,要统筹资源,强化区域政策和资源共享,推进联合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打造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的大茶业,扩大生态、绿色、环保、低碳、富硒“武陵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科技兴茶,坚持生态、有机、高效的茶产业发展理念,将武陵山片区打造成中国优质绿茶主产区。
(五)打造发扬武陵山片区的“红色文化”
武陵山片区曾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足迹,也留下了“红色”的遗迹,包括“重庆酉阳南腰界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地、全国百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的龙潭古镇,彭水贺龙红三军司令部,秀山红安古镇红军渡,武隆二路红军司令部及湘鄂西的红色旅游重要亮点开发区,包括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以龙山、来凤、咸丰、恩施、永顺、大庸(张家界)、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等地。要将“红色文化”旅游作为武陵山桃花源开发的一部分,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维护当地的革命遗迹、红军文物、烈士陵园等,使游客既能感受现代桃花源的特色,又能感受“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精神鼓舞。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武陵山桃花源响遍全国、响遍全球
尽管武陵山片区的一些地区在加大宣传上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如重庆酉阳县,但是宣传力度还要加强。只有加大了发掘与宣传的力度,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武陵山“桃源”之美,我们不能让“桃源”成为“世外桃源”,而是要让“桃源”家喻户晓,使武陵山桃花源响遍全国、响遍全球。
综上,我们要以酉阳桃花源为核心,链接整个武陵山片区,找准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互为补充,打造大美桃花源,加强整个武陵山地区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民族特色,打造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各区域之间要加强沟通,在景点的构建上要有大局观念,用“桃源”精神指导我们构建新的桃花源,融桃花源精神与现代文明于一体,传承好桃花源精神,为现代社会真正构建出大美桃花源。以期实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返璞归真、协调发展、家庭幸福、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桃花源里中国梦。
作者简介:
包晓峰: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西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历史学教授,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经济与管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
田景和:重庆酉阳人,土家族,中国致公党党员,爱国网讲习院首席专家、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经济与管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重庆华夏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重庆锦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