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躁,不逼不催,静等花开。
作者:小七妈咪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01
最近,一位北京妈妈晒出一段视频。
这天,轮到爸爸送女儿出门上学。
只见爸爸不紧不慢地等女儿起床,然后慢吞吞地给她换上衣服。
期间,爷俩儿还为穿哪双袜子争论一番,5分钟过去了...
眼看快要迟到了,俩人谁也不着急、谁也不催促谁。
不知磨蹭了多久,两个“牛磨王”终于牵着手慢腾腾地出门。
慢吞吞的娃,闲悠悠的爹,外加镜头外一个干着急的妈。
说不出来的心酸,看来全世界的妈都一样。
话说有娃后,不少妈妈开启着全自动加速模式,可孩子却自动永久固定在0.25倍速。
“孩子每天起床刷牙洗脸换衣服都好磨蹭,经常让她爸上班迟到……”
“2岁吃饭磨蹭,一会发愣一会玩食物...看得我想给她一巴掌!”
“3周岁了,干啥都好磨蹭怎么破?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吃饭能吃1个小时!”
写作业更是一个让父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重灾区:摸笔袋,戳橡皮,上厕所……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摸不到的。
不信?
请听题:
请问上面这张20秒钟的动图里(非静止画面),孩子一共做了几道口算题?
答案是:一道都没做!
磨蹭不是病,磨起来要人命。
“能不能快点,再不起床又要迟到了!”
“怎么还没穿好衣服,你实在太磨蹭了!”
“诶哟,宝贝,刷个牙还要多久啊?!”
一个催个不停,另一个拖着不动。
数回合交锋后,孩子哭,爸妈崩溃。
然后,第二天,一番操作重复又重复。
10个孩子9个磨。
他们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验证了“催促定律”: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大吼才动。
真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清奇”的脑回路,让娃把这项工序完美做到全国统一,还执行得如此彻底!
02
磨蹭的不是孩子,是他们的脑子
明明已经火烧眉毛,大人也发飙怒吼了,为什么孩子还在那墨墨迹迹、无动于衷?
磨蹭就跟发烧一样,只是一种表象,背后藏着孩子千丝万缕的“小心思”。
一是大脑发育不完全。
育儿专家田宏杰曾表示:“其实孩子上小学碰到问题是必然的,因为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的额叶没有发展好。”
从神经学上讲,神经的控制功能和语言的调整功能,都在额叶。
额叶发育不完全,孩子就容易兴奋和走神。
就算你整天跟催命似的,孩子就跟没听到一样。
所以,千万别误解了孩子:不是他们不想听,他们真的听不到,那是他们正在长大脑。
二是没有时间观念。
前段时间,一个堂堂的985博士妈妈,被四年级的女儿写作业“逼疯”。
只是写几个生字,女儿愣是写了三个小时。
气得博士妈妈直哭:“我太难了,不想做她妈了!”
在大人看来,10分钟能搞定的事情,孩子做起来分分钟以小时为单位。
真的不是孩子故意拖延,他们确实对时间没有概念。
7岁前的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规律
2岁半以前,没有时间概念,完全活在当下,对未来、过去、现在没有任何感觉;
2岁半到3岁,时间概念飞速发展,能分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4岁,能够描述出今天做了些什么,但没法说出具体时间;
6岁,对时间的长短还没有感觉;
7岁,能够初步分清时间,但掌握不了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和规律。
对他们而言,一分钟和五分钟没什么差别。
你嘴里的“快点”,对孩子而言和“吃饭”“睡觉”这些词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内心:我能怎么办呢?我也没办法呀...)
三是很抗拒即将发生的事。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男孩唐笙华的口头禅是“等会儿,再等会儿。”
写完作业后,爸爸催促他练习街舞。
可笙华却死盯着平板电脑,充耳不闻。
好不容易被哄着起身练舞,但松垮的动作、懈怠的表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当爸爸建议再来一遍时,他气得转身回房间了。
很多孩子迟迟不愿意行动,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内心有个反抗的声音。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动作的快慢和情绪的好坏。
四是天生慢性子外加好奇心。
有的孩子天生慢性子,吃饭要细嚼慢咽,收拾东西不紧不慢……
在大人看来一气呵成能快速解决的事,他们却慢条斯理地“按部就班”,甚至还会埋怨:“这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还有的孩子天生好奇心强烈。
比如,洗漱时会发问:
“毛巾沾水后会变软?”
“刷牙能刷出好多泡泡诶!”
“牙膏甜甜的,能吃吗?”
这些问题占据他们的脑海,如果得到或者得不到答复,孩子仍会花时间去想。
而这些慢行为和细思考,正是家长眼中的“拖拉磨蹭”。
不是孩子磨蹭,他们只是有着自己的内心秩序。
只是当我们用“大人视角”去看待他们时,我们就容易把“磨蹭”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他们身上。
03
《磨洋工拯救指南》
当我们知道孩子“声声慢”的原因后,我们便可知,比催催催更有效的是:一招拆一式!
针对孩子们不同的“特质”,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案,一击即中。
慢条斯理型
有位妈妈吐槽:“每天早晨上学前,大人鸡飞狗跳,小孩不慌不忙。无论怎么催促,孩子就像吃了秤砣,心定地稳稳的。”
还真是这样。摊上比肉丸子还粘的娃,分分钟能气吐血。
对付这种慢条斯理的孩子,关键是把控好时间感。
比如,制定一个规律的、可预知的作息时间表,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
比如,将时间可视化,运用沙漏或计时器告诉孩子:
“你看,你刷牙的时间大约是3分钟”。
“一首歌唱两遍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
“吃完一餐饭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
久而久之,孩子有了自己的时间观念,也不至于完全跟家长行走在两种时间节奏里。
“就是事多”型
有一个经典的孩子写作业的视频:
写作业状态仅仅持续了16秒,孩子就开始用笔敲墙、玩门,在椅子上东摇西晃,思考人生,还有那个最经典的“行程”——上厕所。
总共用时9分钟,真正用在作业上的时间只有2分钟,其余的6分钟都在做无关的事情。
对于事多的孩子,不妨学习一下2020年广东中考状元邬缘远提升专注力的好习惯。
一是坐下练字,虽然很枯燥,但是磨练专注力的必经之路。
二是创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建议上小学一年级后,学习桌上只放作业、笔、基础文具。
三是专注力奖励训练。如果在30分钟内写完作业,可以玩半个小时;如果用40分钟,那只能玩20分钟;如果用55分钟,那只有5分钟。
培养孩子专注力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对方法,学会坚持,每个孩子都可以。
“明知故慢”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了解孩子的需求,跟随孩子的节奏,创造属于你们的独有游戏,是搞定孩子各种磨蹭的最佳途径。
比如,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可以设计一个“攻城游戏”:
把作业任务切割成小块,每部分做完有小休息或小奖励,可以画个有趣的阶梯图表,把完成的进程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如果想告诉孩子什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把事情变成游戏或竞赛,除了可以在玩中学知识,也可以在玩中懂道理。
“不愿动手”型
许多孩子都有一个共性:任凭爸妈变“唐僧”,我自顾自地磨磨蹭蹭。
这不?有一个爸爸经历了无数个万催不得的早晨后,想了一个狠招——比女儿更磨蹭。
以前总忍不住催催催的他,停下了催促的声音;
女儿收拾东西慢,他便在一旁摸鱼,比女儿更慢...
在得知要迟到后,女儿连忙慌慌张张哭着向学校跑去。可是学校已经关门了。
爸爸既不催她也不生气,慢悠悠地跟在旁边小跑着。
最后女儿还得自己去找门卫沟通才进了校门。
用魔法打败魔法,让孩子明白磨蹭是要自己学会承担后果,这样才能学会“自己抓紧时间”。
04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站着心急火燎的家长。
但孩子的教育,躲不得,等不得,逼不得,更急不得。
孩子成长如种庄稼,遵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大自然生长规律。
着急,也并非教育的本质;
揠苗助长,可能会摧毁孩子的未来数十年。
庄稼毁了,来年可以再播种,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不用成人的眼光和速度去衡量一个孩子,也别指望孩子各种守时、自律、争分夺秒。
每天催娃800遍,不如一个帮助、一份支持、一声鼓励。
虽然他们还有很多的做不到,但是会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去拥抱变化、触摸美好。
不急不躁,不逼不催,静待花开。
END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作者:小七妈咪。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