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陈静]
一.网络教育兴起的资本逻辑
2021年春晚,注册人声称达到4亿的在线教育机构& amp# 039;猴子辅导& amp# 039;出场了。
这个中国最重磅的企业营销场合,本来是拼多多、抖音等互联网企业撒钱较量之地,却令人诧异地跑进了一家在线教育培训企业,背后的资本意味已经冲破了屏幕。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超1万美元,实打实的中产家庭数量已经是世界最多。家庭传统重视教育,如果能给小孩用钱买分数,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上哪能买到。
毫无疑问,这是世界最大的“教育金矿”,潜力无限。高考多1分,能在省内排名超过好几百人。如果1万能买1分,相信掏钱的人能把教育局挤垮。按人均市场价值30分算,每年1000万考生“市场容量”高达3万亿。当然教育局要保证教育公平,但是这个市场的“天然价值”不需要多高明就能看出来,甚至很难找出能与之匹敌的行业。
在这之前,先得考上高中,有的地方一半小孩初中毕业就得分流到职高技校去。所以,这事从小就得抓,学名叫“K12教育”——这东西一听就是外国来的先进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从幼儿园学前班到12年级,还不只是小学6年、中学6年。
3岁就得琢磨了,还能日常朋友圈晒娃,“我的天才娃又进步了”,动力倒是不缺。很多人到8、9岁就晒不动了,认识到智商的科学性,开始严肃面对考分和排名,从主动掏钱“提高素质”转到被逼交钱“拔分”。大批名校背景的家长,还要面对残酷的“人群智商向均值回归”定律,发现自己的运气在小孩身上消失了,需要接受资质平庸的现实。
需求绝对没有问题,市场经济的最大难题已经解决,剩下的就只是市场开发。当然,这么好的事知道的人不会少,竞争还是有的。所以,在线教育机构在这条“赛道”上“脱颖而出”,看样子将获得最终胜利。互联网还是厉害,一是有钱营销,二是效率高,复合起来就是营销效率高。操作上一个课件能让好几十万人“共享”,营销起来一次广告覆盖10亿人。
这个逻辑资本市场是不会忽略的,百亿风投只是平常。美股、港股这些先进市场,率先接纳了中国许多教育培训企业上市融资,变现渠道都打通了。
代表企业新东方2006年就在美股上市,2020年底回归港股,高点总市值2000多亿人民币。但它还算是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是后来转的。有个叫“好未来”的是正宗在线套路,营收不是最多甚至还亏损,也能享受高估值,市值一直压着新东方百亿美元。这两家谁有真正的“未来”,也是投资者热衷的话题,不少人认为新东方更值。
还有一些市值超百亿美元的在线教育企业,都是类似的估值逻辑。教育这个东西,人们愿意花钱、主动花钱、空前重视。以前是没钱,现在有钱了,教育企业当然就应该享受时代红利。数据已经爆发,扣除常见的夸张灌水,增长也是没有疑问的。
二、政策风险打碎美梦
7月23日,中国在线教育股分别在港股与美股爆出大雷,跌幅30%-60%的一堆。转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其实风向早已转了。相关股票并不是一天大跌50%,而是半年跌了90%。等于是100元“阴跌”到了20元,再一天跌到10元,最惨的跌幅在之前。这个文件是打破了侥幸心理。
例如市值高点超过300亿美元的高途教育,真正的大跌是3月26日这周从80多美元跌了55%,市值损失最大。7月23日就算不跌63%,市值也已经只剩下20多亿美元了。
可以想见,相关政策转折在3月已有苗头,当时在开两会,人口普查数据推迟公布。但是只要留意就不难估出,2020年人口出生数量应该是1200万规模,政策大调整势在必行。作投资,政策还是需要关注的。教育更是敏感领域,更需要重点关注。
在线教育企业股价惨跌,引发社会关注,争议也随之而来,不少投资者无法接受。历史经验说明,诸多民营企业在政策松梆之后迎来大发展,互联网更是民营狂胜国企的最大领域。严厉监管在线教育,政策考虑的是什么?
三.辣手整顿最大内卷行业代表社会发展新方向
笔者在观网发表的《反垄断之外,也要想想怎么让互联网社会主义纵横天下》文中已经对相关问题有涉及: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到底要如何发展?关键是要与社会主义结合。
而教育是更重要的基础,更不能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性质。中国的实践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有益成份并不矛盾,而是能有机结合让社会主义焕发新生。但无论如何,社会主义总是和资本主义有根本不同的,而且在目标、原则上要更优先。中国全球最强的救灾表现,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说明之一。
已经可以下结论,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抱怨多、消耗精力狠、实际开支大的最大领域之一。如果用流行的“内卷”来判断,教育可以算是最大的内卷了,没有之一。从中小学生的活动模式、培训开支来看,教育相关的领域已经成了影响中国未来最大的因素。青少年扎堆培训刷题,失去童年,体质下降,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
“卖分大内卷”的原理,在培训机构的营销宣传中已经很明白了。“您孩子”的未来,确实就在机构手里。学霸背景的家长,容易看不上培训的效果;但是统计数据、教育原理是很清楚的:针对性刷题对分数有用。卖的就是分,这些分数就是教育竞争的一切。
这是一个标准的“内卷结构”。如果大家都像以前那样,社会上几乎没有培训机构,那就是在学校里公平较量,好不好的也是看学校,针对性想办法。校外培训营销一来,就开卷了。你不去,小孩又不是看点免费资料就能横扫考场的天才,是真的会输。去了还大概率真有效果,好像做题的本事是上来了。最终的博弈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人会卷进培训机构里。
在线教育,其实就是疯狂加大营销力度,主要经费搞营销,加速内卷结局的到来。结局是,主要竞争对手都花钱搞了培训,加强了做题的本事,和大家都不培训没啥区别。
而做题是不是本事,应该比较清楚了。在生活中可能是负本事,毕竟生活不是做题。大学里就不能把做题当目标了,搞研究解决问题,需要真正的逻辑思维。工作中,更是如此。做题表现,最大作用就是用来区分人,人被区分开,就可以少做题,应该去学更管用的知识、去实践。
教育能不能完全避免“内卷”?不能,这是没办法的事。高考分数的最大特征就是公平,其它方案更不合理。大家追求分数,变成做题家,也是社会能够接受的、自愿的。但凡事都应有限度,在学校里搞下就差不多了,头铁的回自己家搞是个人自由。如果让营销机构挥舞资本,大麻袋装起大部分小孩,扔到机器里卷个不亦乐乎,这肯定过头了。
不仅是花钱花时间刷题白费劲,还有更多负效果。本来应该全面发展的其它领域,没时间去做了。以前踢球是孩子们自发找地瞎玩,现在得学校派任务,装模作样捧个足球集体操,是世界怪事。
原则上,一定是制止培训机构,切断“教育大内卷”的逻辑推理链条。“他家小孩在家刷题了”,这没办法,你家小孩就算也在家学习,好歹不花钱。不花钱的影响之一是不认真,许多家长搞着搞着就没劲了,自己也不喜欢做题,看见题目就要吐,这是正常的。如果落到培训机构手里,一套专业的PUA下来,就心理扭曲地开始刷题了,主要心理是从众。
如果是“一对一”请人来家教,这是没法禁止的。很早以前就有“家教”,是大学生创收重要来源。禁掉“家教”没法操作,也说不太通。两人一个愿教一个愿学,事后收点钱,这不是什么不对劲的事。
有人担心说禁掉培训机构,会改“一对一”地下操作。其实“家教”真无所谓,不会发展成内卷。家教老师的水平区别可就大了,套路娴熟的收费一般家庭负担不起,也会嘀咕个把小时花这么多钱值不值。
历史经验说明,“请家教”不会发展成内卷。就没有卷起来的结构,合格老师数量就不够。假设全国有100万合格家教老师,都给家长重金请去上家教,影响的也只是很少学生。要是这些人开起大班、网上开大课,那卷进上亿学生不成问题。
教育想要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每人家庭背景不同、天分不同,强求公平搞成宽松教育反而不好。中央文件针对的是“内卷结构”,不要搞成没有意义的低效内耗,主要还是为了公平。学生都去上培训班,在花钱的人里算公平了;但是还不如少数人花大钱请人来家里,社会总体效率高,更多人不请家教在学校里学,真正公平。
校外培训也是有好处的,但不要和学校争抢“学科”教育。所以国办文件特别强调,是针对“学科类培训机构”。搞些围棋、足球、武术之类的校外培训,完全没有问题,和家长双向自由选择。有本事吸引学生来学这些和考试分数无关的技艺,值得鼓励,不会内卷。例如围棋培训班宣传学棋能增强逻辑思维数学能力(很可能是真的),这属于合理宣传。
关键是,校外培训需要和“花钱买分”脱钩。“花钱买本事”是应该的,培训收费多少是市场经济。和教育有关的“考分”不能卖,和医疗有关的“救命”不能卖。“卖分”会大内卷,“卖命”会走向非理性高价。教育培训企业可以从这个原则出发,想想怎么转型。应该也是办法,琢磨什么“本事”可以组织起来搞培训,做成大生意。
教育问题仍然当然很复杂,东亚多国问题多多,中国以后会如何说不好。可以指望的是,中国有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互联网上已经体现了不一样的管理倾向,教育培训会走出符合社会发展本意的新路,摆脱“大内卷”的悲惨结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