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到了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人民文化生活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起于汉代初年而盛于隋唐时期的民俗风情,至今已代代沿传了两千多年,古人亦将之称为“上元节”。这一节日,是蔚县人继春节之后的又一盛大喜庆节日。
元宵节在蔚县俗称“过十五”。正月十五闹元宵一般持续三天。从十四开始,十五为正日子,十六“游百病”结束。这三天当中,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村村堡堡唱大戏,山山川川耍社火,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与欢乐。
一、唱大戏的习俗
正月十五唱大戏是蔚县人闹元宵的传统习俗。民间流传着一首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搬闺女来请女婿,外甥小子撵着去;一个馍馍吃不饱,两个馍馍撑倒你”。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蔚县人正月十五唱大戏时,那种男女老少皆欢乐的习俗。
蔚县人唱大戏的习俗源远流长。建国初文物普查时,全县几乎村村有乐(方言读yao)楼,大约七百多个,迄今仍有保存较好的上百个。乐楼亦叫戏楼,原名歌台,大部分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种类繁多,造型雄伟。多是卷棚式或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架梁有六柱,柱有明暗,明柱上挂有楹联;木制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后台,两边设有上下场门,隔扇装饰典雅,造型美观,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两角设有月台,内壁有能工巧匠精心绘着的彩色壁画。所有乐楼均与村里的庙宇相对而建,有三面戏楼、有穿心戏楼、有排子戏楼……可供多台戏班同时演唱,以便互学相长。亦有少数大户人家在自个院子中建造乐楼。由此可见唱大戏是蔚县人的传统习俗。
蔚县人唱大戏的习俗每年都有好多次,但从其规模之大,戏种之多来讲,过十五唱大戏,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啦。一般情况下,每天唱两场,上午一场,夜间一场。有戏班子的村,自己组织演唱;没有戏班子的村,从外地请人唱;条件差的村,请一两名当主角,本村人当配角,凑和着唱。不管是雇戏班子,还是请主角合唱戏,除管吃住外,多少再给一点零花钱,所有费用均由村民共同承担。尽管如此,村民们也乐意。都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就要红红火火的,热热闹闹的;冷冷淡淡的,黑灯瞎火的日子不好过。”
过十五唱大戏,通常情况下持续三天。十五晚上尽量安排重头戏,以示庆贺。比如:晋剧《秦香莲》《白蛇传》《金沙滩》;蔚县秧歌《借冠子》《小放羊》《顶灯》;蔚县高跷戏《探情郎》《大对化》《翻五更》等。看戏的人山人海,既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的为了看一场戏,带着干粮走二三十里路也不觉得累。
二、耍社火的习俗
过十五唱大戏热闹,耍社火更精彩。白天有《牛斗虎》《跑旱船》《踩高跷》《跑驴》《舞龙》《舞狮》《摔跤人》《独杆轿》《抬阁》《扛阁》《背阁》《老汉推车》《蔚州锣鼓》《蔚州道情》以及蔚县堪称一绝的《晃》等秧歌队形象逼真,动作优美,栩栩如生的精彩表演,围观者如海似潮,途径街头巷尾,处处围得水泄不通。《晃》是将一根长长的木杆,绑在彩车上,找好支撑点,头起绑坐着一个小孩,身着奇装异服,尾部由经验老道的社火艺人操作,利用杠杆的原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来回晃动。升高犹如在半天云里,使观看者心惊胆战;降低头起的小孩子可以摘下观众帽子或围巾嬉耍互动,使观看者喜笑颜开。晚上有用鞭炮制作的焰火表演,蔚县人俗称“放烟花”或“点杆”。夜间点燃后,天空中色彩斑斓的火花,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把整个夜空点缀得无比美丽多彩。独特而又地方风味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表演,更是精彩夺目别具一格,是不可错过的地域文化奇观。民间表演艺人头戴大沿草帽,反穿大皮袄,以便铁花降落顺着羊毛滚下,防止烧烫伤。当表演者用柳木杓舀起铁水,使劲甩向高高的堡墙壁上,铁水在硬墙上一激,立即变成万颗金星,迸向夜空再落下,形成瀑布一般的落星群。一勺一勺地向高堡墙上挥洒,一瞬间,万树花开,变幻无穷,绚烂至极!观看者无不拍手称绝。
一年四季的节日庆典种种,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追其源渊,在蔚县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充分再现了劳动人民用智慧战胜困难,共创美好未来的生活画面。
相传,早先年,我们的祖先根本就没有房子住。不是东一伙儿住在树林子里,就是西一堆儿挤在山洞里。而在那个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好多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吃掉。特别是进入冬季过大年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有了小动物,地里没有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人就吃,眼看着人就要被吃光了。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经常凑在一块儿,你出主意,我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经常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类就像吓破了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
于是,人们就开始摹仿狮子的吼叫造了一个锣;摹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摹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摹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凤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
三、赏灯的习俗
唱大戏热闹,耍社火精彩,欣赏蔚县人制作的各种花灯,万盏齐明,与日月星辰相辉映,灯火辉煌闹元宵的场面,观看宋家庄镇上苏庄村的“拜灯山”古祭习俗表演,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有关灯火辉煌闹元宵习俗的来历,传说种种。有的说西汉刘恒在农历正月十五登基称帝,当时帝都长安城张灯结彩,彻夜通明,万民欢庆,祝贺大乱后太平盛世的来临。文帝见此情景,十分高兴,遂定此日为灯节,年年沿传,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也有人说北魏冠廉之始立于道教,利用元宵节为他的造神伎俩服务。他编造了英俊文雅的陈子涛配龙女的故事。说他们成婚后生下“三元大帝”,俗称“三官神”。即:正月十五生下天官,七月十五生下地官,十月十五生下水官。这三个日子分别得名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蔚县人则更多地传颂着纪念七仙女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除夕之夜,玉皇大帝最疼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从南天门悄悄跑到人间玩耍。当她看到人间男耕女织,夫妻恩爱,于是就留在人间与民同乐。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气愤,便命天兵天将下界擒拿七仙女。
七仙女被抓回天宫后,玉皇大帝气冲冲地问她:“天上这么美,好吃、好喝、好穿戴,呼风唤雨多自在。你为啥偏偏要和凡人生活在一块?”
七仙女却说:“人间更比天上美,夫妻恩爱无法比!”
玉皇大帝听后更是气愤,于是便将七仙女打入天牢,并说:“我每年正月十五火烧一次人间,看他能有多么美!”
这下可急坏了七仙女,她深怕人间因自己而受灾难,便乞求大姐想法给人间报个信。大姐被她的爱民之心深深地打动,于是便悄悄下凡报了信,叫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挂红灯笼放鞭炮,装点出一派人间“着火”的样子。天兵天将看了,认为人间真的着了火,就这样,人间才免去了每年正月十五被火烧的灾难。为了感谢七仙女,人们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挂红灯笼、放鞭炮,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习俗。
四、游百病的习俗
过完十五,正月十六蔚县人有“游百病”的习俗。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野外或城墙上转一转,逛一逛;到寺庙里烧烧香,拜拜佛;祈求一年四季大人孩子没病没灾,平平安安。据说,蔚县阳眷镇小林岩村的老君观香火旺盛,特别灵验。太清洞前松柏成荫,岩石堆起,儒道解疑,孩子们拜了学习好;太清洞里的送子娘娘灵验无比,要小赐小,要女赐女;中国四大名医“医祖扁鹊”“神医华佗”“医圣李时珍”“方祖张仲景”包治百病,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神仙洞里的“福”“禄”“寿”“喜”“财”保佑全家人生意兴隆,四季平安。
有趣的是,在这一天,不论去逛街,还是到寺庙里去烧香,去的时候人们都要带上瓜籽、花生、梨、苹果、黑枣等食品,一边走,一边吃,一边吐皮。嗑瓜籽,吃花生,说是:“病从口入,吃吃吐吐不生病”;吃了梨和黑枣,寓意百病早(枣)离(梨)身;吃了苹果四季平(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