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对于全国上下不少人而言,本周是忙碌的一年里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对于人民军队而言,内外的复杂局势让其经历了格外忙碌和紧张的一周。这期军评,我们也将聚焦于“西方三航母齐聚印太”、“海狼级核潜艇撞船”、“台湾西南空域特大空情”等军情,以及背后反映出的人民军队的成长。
“台湾西南空域特大不明空情” 本图为观察者网独家拍摄
西南空域特大空情
本周,全球两项最大的电子竞技赛事——Ti10和S11如期开赛。当然在军事对抗激烈的东北亚地区,一场特殊的“电子竞技”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本周最大的军事新闻,无疑是台军在“西南空域”的行动中,监测到数量多到离谱的歼-16战机。
根据台防务部门10月4日的通报称,4日当天,台军检测到56架次解放军战机进入台“西南空域”,这56架次解放军军机分别为,歼16-战机34架次、苏-30战机6架次、运-8反潜机2架次、空警500机2架次以及轰6机12架次。这是自去年台军常态化通报我军巡航台岛附近空域行动以来,台军通报兵力最多的一次。对于这次“史无前例”的空军行动,台军通报老生常谈,称台“空军”对此派遣空中巡逻兵力应对、使用广播驱离,并出动地导部队进行追踪云云。
对于台军的这一夸张的通报,很多人看见以后就戏称,台军这是遇上“电子干扰”了。在这样狭小的空域内,出现如此密集的战斗机群,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台军是不是实诚地把假目标干扰给通报了出来。有熟悉历史的从业者也感叹道,20多年今非昔比,现在轮到台湾地区经历“西南空域特大空情”了。
抛开台军是否被干扰不谈,我军确实有在台湾附近出动大机群的必要,因为英美近期在西太平洋地区集结了三艘航母,进行新一轮军事对峙和示威。10月1日前后,包括美国海军“里根”号、“卡尔·文森”号两个航母打击大队,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队,以及日本以“伊势”号直升机航母为核心的机动舰队在菲律宾海位置完成了舰艇编队,随后与多个国家的护航舰艇在冲绳以南的水域进行大规模联合军演。
就在本轮空情发生的4日,微博@南海战略态势感又发布卫星图像证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所在的第21航母打击大队和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向西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
根据往年的经验,但凡有航母级别的舰队通过巴士海峡,我军都会出动多机型组成的打击机群,针对性地进行打击演练,伴随飞行监视,如今英美两个航母群窜访进南海,搭载有包括3个五代机中队在内的大量舰载机,我军出动更大规模的歼击机群抵近监视对峙,震慑妄图在南海兴风作浪的英美机动舰队,也是理所应当。
尤其是那种还不了手的英国航母,特别适合拿来训练模拟打击 图源:央视新闻
不过,即便我军确实有理由出动大机群进行演训,台军的通报依然值得推敲。根据台军的通报,在长宽不到100公里的狭小的防空识别区内,我军出现如此密集的歼击机群和轰炸机群,其机队的密度甚至让人想起朝鲜战争前期中朝边境上空的“安东学校”,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空战的常识。
根据我军此前的推演,在潜在的祖国解放战争中,就算是台湾海峡这样大的空域,同时能够容纳的空军歼击机队数量一般也不超过3个团。而歼-16战机配备有先进的雷达传感器和远程空空导弹,其单机能控制的空域已经远非早期三代机相比,根本不需要“以量取胜”。
类似的集群密度,哪怕是朝鲜战争中也是罕见的 图源见水印
而在和平时期,美军为了避免擦枪走火,尤其是在我军杀伤链完整的情况下,不会动辄“全甲板攻击”放飞数十架舰载战斗机,我军也不需要那么多歼击机进行“一对一”的盯防。我军打击航母靠远程导弹,针对美军的航母一般也是以少量歼击机搭配传感器监视为主,根本不会出动大的机队,大的机队反而容易引起美方的“应激反应”。种种情况看来,台军的这份夸张通报,确实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当然,除了解放军,恐怕只有台军自己知道当天的空情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台湾附近空域的空情,台军上下已经对媒体保密了大半年,台军虽然在10月2日默默修改了我军歼-16机队的数量,但并不承认自己确实遇上了什么干扰。是否真的出现了台湾“西南空域特大空情”之类的电子干扰,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台军心里明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吃过电子战大亏的解放军长期重视电子战发展,不仅发展了多型特种机和无人机,还根据与美国海军军事接触的经验,研制发展了多型电子战机,以更好地与歼击机部队进行编组,实施伴随干扰。
在过去一年的军事接触中,我军在一线除了投入无人机和特种机平台以外,也投入了歼-16D这款刚刚批量投产不到一年的新星。解放军空军的电子作战能力,相对于仅仅装备“飞龙专案”ASTAC吊舱和美制自卫干扰吊舱的台军形成了代差。
和传统的列装在特种机团的电子战特种机不同的是,歼-16D能够发挥自身“侧卫”系飞机底子“飞行性能好、内油航程大、自卫能力强、电磁特征与其他歼击机相同”等优点,可以携带多部全频段的干扰吊舱和霹雳-15空空导弹伴随歼击机编队行动。
在行动中,电子战歼击机可以对潜在威胁目标如地面监视雷达、跟踪制导雷达、导弹导引头主动雷达等信号进行干扰,有效压制敌方地面防空体系和空军体系,确保战斗机编队的“制电磁权”和打击能力。此外,电子战歼击机通过伴随机群,可以将“防区外干扰”任务释放给运输机和无人机平台的特种机,或与其他慢速平台进行“协同无源干扰”,发挥体系作战的优势。
和外军飞机不同,我军电子战歼击机编制在歼击机部队里,一起接受训练和指挥,可以更好地配合歼击机部队作战。
我军很早就在军事接触中,了解了美军电子战歼击机的战术运用特点
在电战歼击机入列后,电战战机配置也形成了体系 图源:中国空军
电子战战机给台军带来了新的麻烦,尤其是非交战军事任务情况下。在伴随式干扰的模式下,电子战歼击机可以利用自身电磁信号与歼击机相仿的特点,“隐藏”在机群内部。当我军歼击机编队抵近台湾岛附近空域时,可以逼迫台军雷达开机跟踪机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军很难做好雷达辐射控制,其辐射源的地理位置、照射时间、雷达种类、工作体制都极其容易暴露。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面对来袭的解放军机群,台军甚至需要使用战时频点,导致自我暴露。
台军主力的“长白”系列雷达虽然是相控阵体制,但技战术指标早已落后 图源:社交媒体
在电子战设备出现显著差距的情况下,台军遭遇假目标干扰、或者遭遇多频段噪音压制有一套“土办法”,就是通过战斗机联队驱逐解放军“高新”机使其离开相关空域,同时台军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会指挥地导部队主力“长白雷达”通过突然改频或切换工作模式来摆脱干扰,并调动其他波段的雷达来应对。
在非作战条件下的电子对抗中,“避免虚警”的最终手段十分简单,就是“派一架飞机过去”,进行拦截查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面对黄海、华北乃至新疆方向的“特大空情”时,最终都是派遣歼击机去验证才发现雷达警报是虚警。然而,由于长期受到我军的消耗,“派飞机”这件事最终成为台军在面临当代电子战时的“软肋”。
当年解放军某师某团在空情不明,指挥系统落后的情况下,依靠过硬的技术,发现目标进行了查证,获取了数据信息 图源:社交媒体
过去一年我军的军事巡航,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消耗战”,是对两军空军基础、物资人员准备、工业实力的终极考验。而台军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在台军预设的军事斗争准备上,从每年“汉光”军演,再到台军的“台澎防卫计划”,台湾空军只重视 “决战”,一直以来注重以大队、联队、基地为单位,以“大机群对大机群”的方式,全面对抗来袭的解放军空军大机队。而对于解放军长期低烈度或高烈度的抵进空军军演,台军上下都没什么切实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我军长达一年的、“冷战”式样的长时间空中抵进侦察巡逻,乃至小股兵力的“狗斗”对抗,台军上到政治层面,下到基层部队,都被打得疲态尽显。有迹可查的是,自今年年初以来,台军已经基本上不发布我军反潜机、轰炸机的照片。就连台军放给蔡英文看的照片,大部分也拍摄于2019年和2020年。
台湾空军糊弄蔡英文用的老照片
在长期无法派遣战机抵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脑补”这样一个剧情:在连续多天遭遇多假目标干扰和精准噪声压制性干扰后,“草木皆兵”的台军防空指挥部突然发现大量歼击机类型目标逼近本岛。由于只有“精锐中校飞官”敢于上天“狗斗”,台军派遣的少量机队被外围歼-16机队驱逐,无法检验大量目标是否为虚警,也无法驱逐解放军的电子战机。
在空情不利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对目标稳定跟踪以构成导弹发射条件,台军“长白”雷达被迫开机,采取跳频战术应对解放军的噪音压制。在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的协调下,其他频段的雷达也开机,并采取无源探测技术跟踪我军战机。
但由于某型战机具备先进的跟踪瞄准式干扰能力,分析了干扰对象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从而引导电子干扰吊舱进行干扰方向瞄准和频率管理,针对台军不同波段的雷达调频图谱实施了模拟航迹的多假目标干扰。在台军部分雷达被噪音干扰的情况下,台军其他不同频段的雷达“克服干扰”,跟踪画出了航迹,核实了空情,发现了空域确实有“数十架歼-16”进行巡航,于是上报空军指挥部获得肯定,在经过蔡英文点头同意后,最终决定将这一“56架飞机鸭霸台湾”的证据公之于众……
航展结束以后,歼-16D一飞冲天 图源:见左下水印
当然,这段剧情真假与否还需要台军自己去证实或者证伪。台军长期自诩拥有“资电优势”,对我军电子战发展水平知之甚少。但自去年军事接触以来,台军成为了退潮以后还在裸泳的人,在一夜之间发现了我军电子战能力的强大之处。
无论台军有没有在10月4日号当天进行“电子竞技”,随着我军新一代的电子战力量投入到台海军事斗争准备中,台军面对的电子战“体系性落后”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他们在西南空域上空的手忙脚乱,是今天杜凤瑞传人们对于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南海反潜战的新形势
为配合美国政府的对华接触,为中美会谈增添筹码,10月初,英美两国的机动部队在西太平洋组成“六国三航母”的庞大架势,妄图在军事上向我国施压。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动作,我军也用大机群予以回应。10月前4天,台军记录到解放军出动上百架次战机进入台湾西南空域,10月4日甚至出现了56架次的超高数字,这些机群的出动无疑和美国海空军以及域外势力的动向有关联。
在中美这一轮相对激烈的海空对峙中,一起罕见的事故发生了。10月7日,美国海军又证实“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SSN 22)在南海潜航时与不明物体相撞。
西沙东南海域发现疑似美军事故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可能一度逼近三亚基地 图源:南海战略态势感知
北京时间10月8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0月7日证实,当地时间10月2日,美国海军“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SSN 22)在南海潜航时与不明物体相撞,造成艇上十多名水手受伤。目前该艇正以水面状态返回关岛。
美国海军对此次事故的通报不仅较事发时间晚了将近一周,在事故具体原因上也是“语焉不详”。除了潜艇名称和事故时间有相对准确的信息外,美军别的一概不谈,甚至连具体的伤亡数字都没有公布——最终是由USNI公布的。这也符合美国核潜艇的一贯特点——相对来说更为保密。
保密的潜艇部队熬到10月7日才通报事故情况,主要是因为秘密保不住了。在事故发生以后,美国潜艇无法继续保持下潜,只能上浮暴露在侦察平台面前。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发布的消息,10月3日,商业卫星Planet卫星就在西沙群岛东南约48.7海里处发现一艘疑似“海狼”级潜艇,上浮至航行状态。由此推测,美军潜艇发生事故位置极有可能在西沙附近海域。
潜艇发生水下碰撞事故比较罕见,但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先例,比如潜艇撞上了其他的船只,像“格林维尔”潜艇撞沉日本“爱媛”号渔船;又比如潜艇撞上了海底的各类突出物体,像“旧金山号”在关岛附近水域撞上了一座在海图上没有及时更新标注的海底山脉;或是潜艇在水下与别国潜艇发生相撞,比如俄罗斯海军945型攻击核潜艇K-276号与美国核潜艇“巴吞鲁日”号相撞。
尽管出于保密条例,美军没有公布事故原因,但为了避免有心人向着“中美水下撞车”,以及“潜艇撞上西沙群岛岛礁水下部分”这个方向去解读,善于利用媒体的美军还是利用可信平台透露了很多信息。在较为严肃的《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里,有美军官员透露说,康涅狄格号可能是潜航时撞上了海中悬浮的沉船或者大型集装箱,并透露事故和中国无关。
有些人推测,可能是潜艇撞上了UAV,当下的中美都装备有大量实用化的无人潜航器,但这些只有几百公斤,不超过几吨的潜航器想要给万吨核潜艇撞出十几人受伤,恐怕不是很容易——要知道,“格林维尔”号潜艇在夏威夷海域掀翻日本水产高中“爱媛”号实习船时,艇长甚至没有觉得自己撞上了什么东西。从美国方面放出来的照片来看,这艘海狼级的指挥塔严重凹损,遭受了不可继续下潜的损伤,“撞上水下幽灵船”这个说法是相对可信的。
这个级别的UAV暂时撞不伤核潜艇
从这一点来看,“康涅狄格”号的本轮事故,更类似于英法核潜艇相撞的那次事故。2009年2月英国“前卫”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与法国“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大西洋中部因为没有开启主动声呐,没有互相发现对方而在低速状况下发生碰撞。
当然,美方声称这起事故和中国无关,也是无稽之谈。正是因为“康涅狄格”号面对解放军声呐传感器密布的南海反潜网络时只能保持“声呐静默”,在仅仅开启被动探测手段的情况下,才会撞上完全没有声学信号的水下沉船。从这一点看,想要摘干净“中国因素”,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核潜艇发生碰撞事故多少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近期美军复杂行动的一个缩影。在英国航母效仿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千里迢迢地赶来印太地区以后,美国自2017年以来首次凑齐三艘航母进行演习。除了英美三艘航母压阵以外,六国的海军“声势浩大”,搞了一个大演习,其目的,无疑是为印太地区2021年以后新的地缘政治对峙形势“造势”。
当然,正如前几天笔者写的“100架五代机”军评一样,美军本轮演习“拼凑”意味明显,因为参加本轮的三艘航母中,有两艘已经进入本轮部署末期,即将在本轮演习结束后返回基地进行例行维护。参与本轮演习的美国海军“里根”号航空母舰及其护卫舰刚刚离开中东地区,在六国海军演习结束以后就径直返回横须贺。而“伊丽莎白女王”号也显然不打算在对马之类的地方真的打一场海战,预计将于本轮演习结束以后,结束全球航行,返回英国本土。在本轮演习结束以后,唯一留在印太地区的美国航母只有“卡尔·文森”号。
来都来了,大老远的,合个影吧
对于美军而言,这样一次“拉练”性质颇为浓厚,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大型演习,不出动几艘核潜艇是说不过去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隶属于美国华盛顿州基萨普-布雷默顿海军基地。作为冷战末期建造的潜艇,“海狼”级核潜艇在声学优势上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神乎其神”,但是相较于更加便宜的弗吉尼亚级,在部分领域有优势,因此被美军当作“战略武器”,用于执行一些抵近渗透反潜网络的任务。
美军长期炒作称,反潜力量是我军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将核潜艇的出动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对于核潜艇的部署,美军出于政治目的考量也进行了相对高调的宣布。美国海军此前宣布,这艘潜艇于5月27日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美国海军随后还公布了这艘潜艇在7月下旬和8月在日本港口停靠时的照片。今年台军通报的“我军反潜机抵近西南空域”,或许也有特种机部队在传感器的支持下,对美军潜艇部队进行搜潜和模拟攻潜。
灭!
由于美方对核潜艇的过分“神话”,加上“海狼”级核潜艇特有的战略地位,让美军在事故之后的动作有些“大张旗鼓”,不能排除4号以后的军事行动是为了掩护这艘受伤的核潜艇。包括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和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向西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等行动,引发了解放军机群的南下。可以推测的是,这次航母进南海的目的之一,或许就是在为受损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行动提供一定的掩护。这也是美国海军一直将事故拖到7号才发布的原因——因为美军此刻才确认“海狼”级能够安稳航向关岛。
或许有些掩护受损海狼级的目的在里面
随着我军在周边海域布设了更多反潜声呐网络,列装了各种海基和空基的传感器,美军潜艇进行声学设备静默航行是必然的战术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常在河边走,哪儿有不湿鞋”,美军核潜艇部队,在解放军的军事压力下撞一次船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这次海狼级的事故多少是“受迫失误”,但我们还是需要认识到,我军在对抗美军具有声学优势的核潜艇上依旧有很多短板,一次美军核潜艇的事故也很难因此得出“我军大胜”这样浅显的结论。
美军核潜艇横行又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南海海区行船密集,岛礁众多,传感器密布,逼迫美军核潜艇只能进行声学静默航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用船只难以发现和规避处于声学静默航行状态的核潜艇,影响了商船的自由航行。但显然,仗着自己舰队还能运行,飞扬跋扈的美军是不会管自己如何在“自由航行”上双标的,这显然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危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