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不长皱纹,就会有年轻人一样的心态!”这是一位美国老太太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其实我们都需要活出一个好心态!
最近看到抖音上有一个作品,以文字为主,大意是外国七十岁老人忙着找工作、旅游、追求浪漫等,而中国呢?开始纠结去哪个养老院。当然这话也许并不一定完全准确,毕竟国情不同,社会体制不一样,对老年人的定义与要求是会产生一定的区别的,然而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在很早以前,那会还在尧山上高中,在冬天的时候好多次骑着自行车经过城门洞,就会看到门洞两边靠着很多老人在晒着太阳。有的在交谈,有的在假寐,有的也许是真的睡着了。当时内心深处就感到极为震撼,难道自己的未来也会像这样?那一刻涌起一种无力与悲哀。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谁不是家里的顶梁柱?谁不曾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有谁不曾幻想着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洗尽铅华呈素姿,谁料城根晒太阳。或许他们也会感觉很无奈,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又或许他们在后悔,当初为何没有拼尽全力;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满足于现状,轻松惬意。可是,我那会很是感到一阵阵恐惧,人老了就会是这样吗?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老年人经历了一生坎坷,见识了风霜雪雨,格外珍惜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好多老教授、科学家、企业家越是晚年越是换发夺目光彩,从他们身上除了看到容颜苍老以外,你根本看不到颓废与沮丧。已故的袁隆平教授、华人首富李嘉诚、华为总裁任正非等,我们从人家身上哪里可以看得到老年人的窘迫,他们浑身上下散发着逼人的活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完全被他们改写成了“虽然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而反观更多的老人,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身守巢度日如年。可见岁数不是限制老人发挥余热的门槛,真正的障碍更多的还是一种心态。
有很多的人在工作的时候还算积极上进,即使面临退休也能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可是一旦退下来,清闲了,反而显得落魄、迅速苍老,这一点在一些干部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在岗时手握大权,风光无限;退休后人走茶凉,门可罗雀。那种前后截然相反的境遇让他们无比失落,有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惆怅,好多人退休之后仅一夜之间就可能头发皆白。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反正也要退休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得过且过,其实这样的心态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唐朝的刘禹锡,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正值年富力强之际遇到官场倾轧,被贬至荒蛮之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人生苦短,能有多少个二十三年?然而刘诗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充分展现了刘禹锡良好的心理素质。“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不知道你们过得好不好,反正我刘禹锡又回来了。而他的好友柳宗元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下,不堪重负,47岁时抑郁而终。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每一个的悲欢离合,你对着它微笑它会回你以笑容,你愁容满面镜子也会给你一个满面愁容。人生就是一条单程线,从出发直到终点,没有退路可言,无论你拐了多少弯走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最终都是一个目的地,不管你是否情愿也不会征求你的意见。理论上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那么多年,只不过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提前到了站。既然不是仙,总归要闭眼,有早有的晚,早晚有那天。我们无法做到延长自己的寿命,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今天跟孩子们一同分享了一段视频:夏伯渝,一位登山爱好者,一生的梦想就是登上珠峰极顶。为了这个梦想,他失去了双腿,还差一点丢了姓名,然而他矢志不渝,终于在六十九岁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这个愿望。当他站在珠峰之巅的那一刻,他也登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从这位年近七旬、失去双腿的老人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具备的勇气与韧性。面对生活我们拼的是什么?是家世、财富与权力,还是容貌、青春和力量?心中充满阳光,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感到温暖;心中装满阴暗,即使晴空朗照也依然遍体生寒。
日升日落是一天,花开花谢又一年,苦恼伤悲生命不会增加一分,快乐欢喜人生可以丰富回忆。就好像有人说的那样,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我们本已经如此渺小,如果还不能活得敞亮,那将是很悲催的一生。既已如此,不妨努力让自己活出好心态,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