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女李冶曾以一首《八至》诗享誉文坛,最末一句“至亲至疏夫妻”最为惊艳,流传至今。而李冶本人,经历了复杂又坎坷的婚姻后,勘破世情,入道而脱去红尘。至亲至疏,也成为了夫妻关系最透彻的注解和最深沉的智慧。
夫妻本就是最亲近的人。人幼时需有父母照拂,成年后就逐渐脱离原生家庭,通过婚姻缔结新的家庭关系,要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另一半共度余生,就像结婚誓词中的那样,不论贫穷或富有,生病或健康,始终相伴并忠诚于对方,直至死亡。
所以,夫妻二人如同命运共同体般亲密,步入婚姻,就是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为我立黄昏,就是从“我”变成了“我们”。
与此同时,夫妻又是最疏远的人。成为夫妻之前,彼此只是陌生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而婚后不管是互补还是相似的夫妻,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和行为认知能力。对方表现出来的就是真实吗?面对困难或诱惑,对方能坚定不移地同甘共苦吗?做出肯定的回答,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期待。
有人形容,结婚就像开公司,找到了合伙人,领了营业执照,就开始经营。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婚姻也确实如此,结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最重要的不是领证和办婚礼,而是后续相处的每一天——经营决定成败,经营得好夫妻就是最强的搭档,经营不好夫妻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在婚姻的独木桥上,举着名为爱的长杆维持平衡,亲密和疏远分别刻在长杆的两端,即使感情再好,亲疏有度才是制胜制衡的法宝。这三件事,请永远不要让对方知道。
1.前度的情史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过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信任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亲密是一种温暖的体验;而信任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情史给人的惯有印象,势必是与性相关、亲密又独特,且承诺和期许过未来的。
同时,爱情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真正的爱情不是一件东西、一个礼物,是不能分享的宝贵体验。在爱情中,人们变得敏感多疑,擅长想象,吃醋、猜忌、嫉妒再正常不过了,当分享对象是现任伴侣时,哪怕这些前度的情史被描绘得再清新脱俗,现任都不会有捡漏的快乐,只会有吃别人嚼过的饭的愤懑。
甚至,当对方提出分析过往情史时,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考验,对方在猜忌中想要挖出有多少前度占据过伴侣的身心,就算表面装作不在意,内心还是会拿来比较,反复确认谁是胜利者。
而此时,爱情三角中的亲密和信任就被猜忌、怀疑和嫉妒搅动到失衡,进而不负存在。所以,分享前度情史,可以跟好友、好兄弟甚至跟陌生人,因为他们不在这段亲密关系里,没有排他性,而跟现任分享,不是愚蠢就是挑衅。
2.曾经的过错
夫妻双方作为两个独立个体,或多或少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如果伴侣在婚姻里“开小差”,你要不要忍?选择不忍的一方,观点就是小差错也会铸大错,在道德和底线边缘反复横跳,总有一天会湿了鞋;而选择忍的一方认为,婚姻是场马拉松,也允许分散一下注意力,只要最终没有偏离赛道就行。
事实上,腾讯曾经在2016年做过一个关于出轨率的调查,通过对三万余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了婚后出轨率在45%左右的结论。近几年虽然没有更为官方的调研数据,但是随着悄悄活跃的手机约会软件和人们对性越来越开放的态度,这个数据想必都有增无减。而在婚姻关系中犯过错,也未必会以离婚收场。
国外情感理疗师Esther Perel,在过去的10年,对数百个被出轨信念动摇的情侣进行了大规模试验,发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结果:有95%的人认为伴侣对出轨的事说谎,是十分错误的行为,但也有95%的人表示,如果自己出轨的话,同样会对伴侣说谎。
出轨行为或者思想上开小差、同学会后遗症等等,是一种会轻易夺走爱侣间的坚守和认同感的行为。夫妻双方一旦知晓对方出轨,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婚姻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面对这样的结果,犯错的一方会选择隐瞒,而另一发即使发现端倪,也未必想深究。
如果隐瞒的一方是因为认识到错误所在,而自己还想继续维持婚姻关系,那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正常化偏误”,指当事人在应激状态下常出现的行为决策偏误,比如夫妻双方一方隐瞒、一方被瞒,他们也许只是自己把自己骗了,认为只要不提,这个错误就不存在,不会对事情未来走向构成实际影响。
但是如果选择隐瞒,那就一直瞒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不要在误以为双方浓情蜜意或足够坦诚之际昏了头,以为婚姻关系和刑讯审理一样,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种隐瞒的过错不会是彼此信任、放下心结的试金石,只会是打破平衡、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被瞒了很久的一方,当初也许并非一无所知,出于应激反应没有追究,不代表着真的放下了。
往事重提,伤人伤己的往事,只会打破你在另一半心中的形象,毁掉积累的信任。这种坦白,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带心理负担,而把对方的真心真情架在火上烤,感动的不是对方,只能是自己。
3.家人朋友对伴侣的负面评价
人与人相处,说闲话是难免的。
一方面,交流本身就是社交欲望的表现,另一方面,按照认知心理学家凯利的说法,人们对世界的建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诉的一方站在自己的观点上批判别的人和事,被倾诉的一方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边应和一边指点江山。
通过这个过程,倾诉者发泄了情绪,被倾诉者也得到了被需求感的满足和任意评判的优越感。
所以家里的零零碎碎、家长里短,很多夫妻也会分别跟好友、父母、亲戚甚至同事抱怨。网上流行的说法,不要跟父母抱怨伴侣的缺点,因为自己能轻易原谅伴侣,父母却不会,他们只会记得这些抱怨,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而另一面,在向父母、闺蜜或者好哥们吐槽抱怨后,把对方附和以及评论再讲给伴侣听,这种行为也是极端不可取的。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婚姻关系中两方的立场不尽相同,对一件事情的接纳程度也不同。
比如抖音上的段子,丈夫本想对妻子表忠心,跟她说“当初我妈嫌你长得又矮又不好看,不让我娶你,我说非你不娶——”妻子一气之下回来娘家,再见婆婆时也面色不虞。类似的,吵架后和闺蜜吐槽自己老公,和好了又把闺蜜附和的评价告诉老公,导致俩人彼此看不顺眼的大有人在。
所以,要清醒认识到,对每个人而言负面评价都会有,但是一方面,人都喜欢听好听的,逆耳的话都不愿意听;另一方面,很多负面评价本身并不足够理性,也是附和中的情感宣泄。所以,负面评价要选择性过滤掉,以免对方心存芥蒂,又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婚姻里,难得糊涂。有技巧的说话和表达,巧妙维持好夫妻间的亲疏关系,才能让对方用一生去读完你的这本书,且心存感念,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