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映象网
映象网特派信阳记者 程琳 陈伟然 王慧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程维康/视频 实习生 刘智韬
听说家乡现在街道整洁,村里的孤寡老人不仅衣食无忧,还有志愿者义务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勾起了多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余珍述心中的那份乡愁。余珍述的老家在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余集镇,这里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更是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余珍述就是其中之一。
以“孝道文化”解决“老无所养”难题 良好乡风“引凤回巢”
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众多老年人“老无所养”,这是许多贫困乡村在脱贫时遇到的难题,当然也包括余集镇。
志愿者在陪老人聊天
为了打赢这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也为了弘扬孝老爱亲社会风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余集镇党委政府安排在全镇范围内,以开展红旗引领扶贫路为契机,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儿女尽孝、邻里互助”为主题的“孝老爱亲”新模式,积极探索“孝老爱亲助脱贫”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全镇各行政村分别评选5名志愿者为60岁以上老人献上一份爱心,共同营造孝老爱亲的浓厚社会氛围,让老人能够及时得到子女的照顾外,还能在平日生活中感受到乡邻的关心和关爱,为脱贫脱困注入持续动力。
余集镇通过摸底调查,掌握相关情况,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聘请孝老爱亲护理员,对照建档立卡贫困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为孝老爱亲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全镇各村根据传统家风和村情民约,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孝老敬老村规民约》,重点把子女赡养、邻里互助写进村规民约,并组织孝老爱亲志愿者每月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等形式,主动回应老人诉求,帮助老人做家务、打扫卫生、唠家常、健康服务等。
志愿者义务为村里打扫街道
如今的余集镇,26个村街志愿者们身体力行,通过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温暖送给老人,使老人健康生活、快乐生活、安度晚年。因为余集镇敬老爱老的风气形成,各村的乡风民风,也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以往“各扫门前雪”的旧风气不再,邻里之间和睦共处,争相维护村里人居环境的新风尚渐渐形成。
而良好的乡风,成为了吸引一批批如余珍述这样的优秀外出务工回家干事业的乡愁,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资金、技术、人脉,回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村民在采摘黄蜀葵
黄蜀葵结出“致富花” 返乡为脱贫带回新产业
“这黄蜀葵管理起来比较简单,盛花期时每天都可以采摘卖钱。”余集镇文桥村的农田里,挤挤挨挨的黄蜀葵长势喜人,朱家良2019年只试种了8分田,就收入了2000多元,远远超出同期种植花生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的朱家良,今年准备多种两三亩。
作为一种中药材,黄蜀葵药用价值较高,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等功效,其花是肾病药物“黄葵胶囊”的主要原料。黄蜀葵生长周期短,每年清明节前后种植,两个多月后即可采花晒干售出,花期从7月持续到9月,年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
而把黄蜀葵带回余集镇的就是余珍述。他在上海经商期间,偶然了解到黄蜀葵产业,正想回乡创业的他,便随朋友考察了安徽省亳州、安庆,四川绵阳等多地的种植情况,并带着请来的苏中药业的技术专家,2019年回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率先在余集镇试验种植,当年,仅文桥村像朱家良这样的受益户就有30多户。
“黄蜀葵是一年种、多年收的作物,根系发达,第二年会提前开花,产量更大。去年我们试验种植期间,每亩每天能达到一百七八十斤。”谈到为什么看好黄蜀葵产业,商城县忠越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余珍述兴奋地说,“我们跟江苏苏中药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种植,不担心销路,增收稳定,种子由合作社免费发放,亩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才收取每亩100元的种子钱。”
黄蜀葵试种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今年上半年,余集镇组织黄蜀葵种植技术培训,仅文桥村就有120多户群众踊跃参与,村委委员余海洋还带头流转开垦荒地,种植了60多亩。
余珍述的烘干车间已经投入使用,来这里打工的村民大多是附近的贫困户
为解决产量增多带来的收购、烘干等问题,余珍述建了新厂房,安装上新的烘干生产线,确保种植户既增产又增收。“如果产量上得去,我们可以拿到更多的订单。”余珍述坦言,黄蜀葵种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前景更加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