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人,战争年代,他是一名热血青年,以画笔代枪杆,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期走遍中国每一处角落,用漫画作品振奋人心;和平年代,他是一位动画大师,以动画展现民族风格,开创了“中国流派”。他就是特伟。
特伟旧照
中国的大卫·罗
特伟本名盛松,1915年8月22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庶家庭。
家境的殷实和幽默轻松的氛围给了盛松美好的童年,也塑造了他乐观的性格。读书时,他便喜欢看各种戏曲、影戏、杂耍演出,尤其对电影情有独钟,只要有新电影上映,电影院里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多的一次,他一个月看了二十九部电影。
特伟旧照
1928年起,盛松父亲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家庭也遭遇了经济困难,盛松还没等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机缘巧合之下,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先后在广告画社当过学徒、绘图员,在药厂画过广告,还在博物馆担任过艺术干事。
后来,上海《新闻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一幅署名为“盛公木(盛松当时所用笔名)”的漫画作品《中西科学之比较》,盛松一跃成为上海漫画界的新秀。
特伟旧照
当时,盛松痴迷于英国著名漫画家大卫·罗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结合社会所需,他开始把国际时事漫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还以“大卫”的谐音“特伟”为名,在《上海漫画》《大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引发关注,一度被舆论称为中国的“大卫·罗”。
以漫画为武器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继九一八战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之后,又进犯了中国华北领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上海的爱国漫画家纷纷将画笔瞄准日本帝国主义,相继创作出无数映射抗日斗争的漫画。
七七事变后,隶属于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的上海漫画救亡协会成立,以《救亡漫画》为阵地,宣传抗日,年轻的特伟在此刊物上刊载了《魔爪》《以牙还牙》《这是可能的么?》《侵略途中》等多幅漫画作品。
特伟漫画《供不应求》
不到半年时间,上海沦陷,《救亡漫画》停刊,特伟又加入了叶浅予领导的“抗日漫画宣传队”。
1937年9月18日,漫宣队在南京新街口的大华电影院,推出全国第一次抗敌漫画展览,展示了赶制的二百多幅漫画和宣传画,参观者络绎不绝,每日接近两万人次,引起了强烈的社会效应。此后,漫宣队被纳入军事委员会政训处。
1937年9月18日,抗敌漫画展览会在南京举行
不久,南京陷落,队伍转移到武汉。特伟在参与漫宣队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抗战漫画》的主编,相继发表了《谴责的声浪是掩盖不了炮声的》《惊心骇魄》《敌国内所为精神动员》等漫画作品。
漫宣队的作品还曾参与过1938年中国空军著名的行动——人道轰炸计划——在武汉遭到七十架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后,中国军民皆愤慨至极,中国空军原本提出轰炸日本本土的计划改为在日本上空散发二百万份传单,在这些没有火药的“炸弹”里,大量作品都出自漫宣队的漫画家。这是日本在当时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漫画界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特伟也没有想到漫画家手中的画笔也能发挥如此大的威力。
漫宣队集体创作的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后遭日军破坏)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在加紧反共,漫宣队被迫解散,特伟与滞留于重庆的章泯、叶以群等进步人士一起前往香港避难,为《大众生活》创作漫画,与张光宇、黄新波、郁风、胡考、陆志庠、丁聪等一起组织了“新美术画会”,与黄新波为夏衍主编的《华商报》创办了“新美术周刊”,还出版了自己的两本画册《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
特伟漫画《搁浅》
香港沦陷后,特伟又辗转到了桂林、重庆,并在几年后再次回到香港。在这个文艺界人士云集的敌后战场,特伟偕木刻家、共产党人新波组织起“人间画会”,把滞留香港的进步画家聚集起来,号召大家拿起画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为配合宣传解放战争出一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特伟的政治漫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们定期聚会,热烈地讨论艺术创作,举办展览,还成立了漫画研究部,自筹资金出版刊物《这是一个漫画时代》,以此为阵地发表文章和作品。“人间画会”很快就成了在港美术家的活动中心。
特伟漫画《偷天换日》
水墨动画鼻祖
1949年,特伟经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袁牧之引荐,前往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
1950年特伟(前排左四)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时合照
当时,东影厂美术片组除持永只仁(方明)夫妇外,只有几个训练班的学员,力量很不足,但已拍出了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
特伟到那后,不断地向方明讨教一些关于制作动画片的技巧、方法,久而久之竟爱上了动画。
特伟旧照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美术片组在东影厂正式成立,由特伟担任组长。1950年3月24日,特伟率领着这支只有二十二人的队伍南迁到上海,隶属于上海电影制片厂。
特伟旧照
特伟下定决心创作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则是源于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获奖。
1956年,钱家俊导演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参加了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片展览,收获了国际同行的好评,然而由于其动画风格模仿苏联动画片《灰鸭脖》的痕迹太过明显,一度被误认为是苏联制造。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剧照
虽然是“中国制造”,却没有“中国韵味”,这让特伟以及许多为此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失落不已。从那以后,特伟决定,做中国自己的动画片。
同年,特伟便执导了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为此,他率领主创人员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材料,还去了浙江绍兴会稽山山麓的大禹陵,亲身感受四千多年前的古国风情。
《骄傲的将军》剧照
这部动画片以京剧为主基调,从人物造型、背景设计到动作、语言、音乐等各方面,都充分汲取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戏曲的表现手法,上映后好评如潮,迈出了中国特色动画的第一步。
《骄傲的将军》剧照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为联合企业性质的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并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特伟担任首任厂长。
此时,厂里的职工已有近两百人,特伟在美术界的朋友,如黄永玉、张光宇等美术大家也都愿意来帮忙,一时间上美影厂的实力大大增强。
特伟旧照
1960年1月,上美影厂在北京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展览最后一天下午,陈毅副总理赶来参观,并对展出的内容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看到展板上的齐白石画作,又听闻厂里想做水墨画试验,当即表示:“如果你们能够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
消息传回上海,特伟马上成立了水墨动画试验小组,并亲任组长,以厂为家,带领团队开始了一次次试验。
特伟旧照
1960年,取材于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花鸟画作品,由特伟担任艺术指导,钱家骏担任技术指导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集体编导)上映。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
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蝌蚪、虾蟹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银幕上,产生墨迹浓淡有致、笔法虚实相成的效果,打破了历来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方法,宣告了一个全新的动画片种在中国的诞生,震惊了国际动画界,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
1964年,特伟与老友钱家骏以李可染笔下的水牛为原型,执导了水墨动画片《牧笛》,一改《小蝌蚪找妈妈》的童稚天真,意境恬淡悠闲,仿若唐代诗人笔下的田园诗。这部耗时两年、长二十分钟的片子,堪称特伟在动画电影上的一部真正的代表作。
《牧笛》剧照
退休后,不愿放弃动画的特伟担任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他的办公室也从原来宽敞的厂长室搬到了动画大楼五楼的一间斗室。面对种种落差,特伟毫不在意,甚至暗自庆幸可以有更多时间做动画了。
1988年,特伟与其团队历时两年,又推出了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获得十几项国内外大奖。
《山水情》剧照
可以说,在中国动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是特伟带领老一代动画人一手打造了“中国学派”。为表彰他对动画事业的贡献,1995年,国际动画协会(ASIFA)授予特伟“终身成就奖”,他也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1995年,特伟获国际动画协会终身成就奖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九十岁的特伟因不慎摔伤而住院,清醒时,他想与厂里同事商谈拍摄一部水墨动画短片;糊涂时,他更会把病房当作工作室,要求大家开会“研究研究”……他为中国动画而生,他用画笔创作出的那些卡通形象仿佛是他的孩子,展现了他天真而又乐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