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撤稿一年多之后,河北科技大学终于公布了韩春雨论文事件的调查结果。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刊登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下简称《结果》),称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结果》称,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个人住房、职称、工资待遇等均未发生变化。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结果》称,调查期间,韩春雨及其团队积极配合,对同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对论文发表所造成的误导表示了歉意。《结果》还表示,河北科技大学秉持“兴业尽责”校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探索科学未知、服务社会民生。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回顾:“一鸣惊人”后,实验却无法被重复
韩春雨生于1974年,其本科和硕士先后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就读,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协和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韩春雨离开协和,在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科技大学得到一份教职。
2016年5月2日,之前在学术界声名不显的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NgAgo-gDNA为导向的基因编辑技术》论文。论文介绍了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发表后引发轰动,《自然-生物技术》评价称,“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轰动很快从学界扩展到整个社会。由三位顶级科学家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对韩春雨不吝褒奖之词,称“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随后,媒体的大量报道使得韩春雨团队成为中国科学家炙手可热的青年学者,特别是其在“简陋的环境下取得开创性的工作”,被称为“韩春雨现象”。
但很快,争议声到来。陆续有同行对韩春雨团队的该项工作提出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发现NgAgo技术似乎并不能有效地进行基因编辑。
这在学术界并不罕见,一种新的技术在采用初期,往往成功率很低,甚至因为初创者未注意的某些细节而导致结果无法重现。但随着投入研究的实验室不断增多,质疑声也在不断酝酿,渐渐从学术论坛扩散。2016年7月,有国际科研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10月,来自国内多家顶级研究机构的13位科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2016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
而发表上述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也发表了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表示使用NgAgo无法检测到基因组编辑效果的来信。韩春雨团队论文的更正历史显示,2016年11月28日,刊物编辑提出“编辑关注”,提醒科研界留意此论文结果“缺乏重复性”的担忧。
未公开原始数据
面对质疑,韩春雨方面声称已经多次重复,但没有提供可供科学界佐证的证据。2016年8月,新华社报道称,“对于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但事实上,韩春雨团队至今没有公开原始数据。
而在2016年9月6日某国内媒体对韩春雨的专访中,其表示“《自然》杂志已经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但随后被《自然》杂志方面否认。
同行质疑的同时,韩春雨却得到了大量社会荣誉。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北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元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提携后进的饶毅,也未料想此番波折。2016年9月21日,饶毅与中科院院士邵峰联署的致河北科技大学和校长孙鹤旭的信中提到,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另外,信中提到,从9月初,饶毅等即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途径向河北科技大学和校长孙鹤旭发出质询,但未获回应。
10月10日,饶毅等收到河北科技大学方面挂号信形式的回信,称“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落款日期为9月28日。11日,饶毅、邵峰决定公开上述两封来往信件。
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饶毅表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了韩春雨团队关于NgAgo基因编辑论文的撤稿声明。韩春雨团队声明提到,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该论文的实验方案重复得出关键结果,“为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
《自然-生物技术》2017年8月3日的社论详细介绍了从收到质疑到撤稿的过程:
首先,编辑部询问了论文作者能否解答为何“科研界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2016年12月,韩春雨团队,和另外几个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不过,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认为“数据太过初级”。因此,他们决定给韩春雨团队和其他研究小组更多时间。
而在论文已发表一年多以后,上述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因此,“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社论说,“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同样是在2017年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也发布声明,除告知撤稿外,还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校方提供的声明还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记者】王诗堃
【校对】杨远云
【作者】 王诗堃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