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对于过年到底有多重视?看一首歌谣就知道了: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豫东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一首民间孩童都会吟唱的歌谣,却饱含着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重视和喜爱。从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家人就要开始“忙年”,紧锣密鼓地给房间打扫,除去灰尘,吃讨喜的美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一直到年三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不过,每到这个时候,网友们就会出现争议,比如大部分北方人认为过年当然应该吃饺子,不少南方人却认为过年应该吃汤圆。那么,南北双方年俗的差别真的有这么大吗?这还要先从春节的起源说起。
春节起源:
关于春节,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个从我们出生起就陪伴着我们的节日,承载着我们童年的回忆,也传承着祖先的传统。
关于“年兽”的传说,所有小孩子都可以娓娓道来。相传很久以前,中国古代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这一天它就会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类,无计可施的人们只能逃到山上。后来有人告诉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除夕这一天贴上春联,点燃爆竹,年兽果然被吓跑。这个习俗流传得越来越广,后来就形成了春节。所以春节也被称为“过”年,初一人们还会开心地互相拜年。
除了年兽的传说,还有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他受树影移动的启发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在这个仪器的基础上诞生了万年历,而春节就是从万年历而来。
春节来历还有一种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前,舜继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部落祭拜天地,所以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除此以外,还有传说是商周时期皇帝和百官都会祭拜八位神灵,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后来就演化成了春节。
你看,光是春节来历的传说就有这么多,更何况春节的习俗呢?
北方年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习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让它有着很多独特的过年习俗。
年夜饭自不必多说,全中国过年都有这个习俗。不过河南人的年夜饭上有很多“油货”,也称为“炸年货”。炸肉丸、炸萝卜丸子、炸酥肉、炸菜馍,这些都是河南人春节期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除了吃,河南人春节还喜欢热闹,“骂社火”就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项活动。河南灵宝市阳平镇的骂社火是其中的典型,2007年它还被列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其名,“骂社火”活动包含对骂和社火两项表演。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活动一直热闹非凡。骂战一般以村为单位,村里会挑选出嘴皮子厉害,嗓门又大的村民,敲锣打鼓地去别的村里进行骂战。当然,这里的“骂”是指对自身的激励和对新年的期待,而非真的骂人,所以参加者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在过程中体验到过年的快乐。
与河南一样,北京人过年也喜欢热闹,而且活动十分丰富。老北京人过年喜欢逛庙会,所以北京春节期间到处都是庙会。逛庙会的历史很悠久,起初它是宗教活动,道教和佛教为了争夺信徒就会在这段时间举行各种活动。后来活动逐渐世俗化、民间化,活动内容也不局限于宗教活动,舞狮、戏剧、皮影戏等活动纷纷出现在庙会当中。
直到如今,庙会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捏糖人、做皮影的老手艺人聚集在这里,传统的美食随处可见。
饺子可能不是最美味的美食,但却是北方群众过年出现频率最高的美食。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饺子汤,它又称“交子”,有新旧交替的意思,所以会在除夕夜这一晚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剁饺馅,包饺子,再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这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和重视。
南方年俗:
北方群众过年过得不亦乐乎,南方群众自然也不甘示弱。以广东为例,过年热闹的程度一点都不比北方小。北京有庙会,广东则有花市。在这里,逛花市被称为“行花市”。在除夕夜吃年夜饭和逛花市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由于南方地理位置的影响,广州正月时温度就已经不低,所以有大量的花朵盛开。
广东的花市里有很多品种,群众们最喜欢买装饰好的成套的花,并给它们取“发财树”等吉祥的名字,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好事成双。群众们还会去祭拜财神爷,讨财运。
在南方,不少地方过年是吃汤圆而不吃饺子的,比如四川就是这样。南方还喜欢吃一整条鱼,意为“年年有余”。
北方群众过年喜欢吃饺子,南方群众过年喜欢吃汤圆,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就比如北京正月十五也会吃汤圆,南方有的地区过年的时候也吃饺子。
其实,不论是饺子还是汤圆,它们都蕴涵着人们对于团圆和对新年的期待。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全国各地不同的习俗体现的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吃饺子还是吃汤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喜庆地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