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河南老师注视我们!
最近,神秘& amp# 039;佛系& amp# 039;力量在人群中蔓延,很多教师也是& amp# 039;佛系& amp# 039;开始加入了。
不争不抢、什么都行、无所谓的“佛系”心态背后其实是干劲的丧失、热情的弥散。
佛系,用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新概念”。
怎么"拯救"教师的工作热情?校长头疼。
但有这样一所学校,洞悉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在组织架构上动了一个大手术,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爆了棚。
他们的做法是——
建好“工作室”,把学校还给教师
杨家厚、袁富强、张强、杨旭、李书昱、禹鹏飞……他们是信阳市羊山中学普普通通的学科教师,有的还担任班主任。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他们没有什么特别,但他们的确有所不同。
他们在羊山中学,代表着一种有别于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组织”。他们虽然是教师,却在不同程度地操着学校领导者的心、干着管理者的事——但并无“官饷”。
没有领导以什么高尚的名义强迫他们这样干,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出于兴趣,或出于责任,或出于给自己一个成长、锻炼的平台,自己给自己找了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加班、熬夜、自己投资,乐此不疲。
教师要做读书人,教师要写反思,教师要做研究,教师要爱岗敬业、以校为家,教师不能只关注分数、要育人,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好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或者说对于教师的美好想象,依托着他们建立的各种“工作室”而悄悄地变为现实。
上面提到的6位老师,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小部分。羊山中学教科室主任陈晓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有教育叙事工作室、读书工作室、绩效工作室、职称工作室、零潲水工作室、义工工作室、数学双语工作室、翻转课堂工作室等26个,进入工作室的老师有137位。“如果算上真正有职务的学校管理者,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老师都占到全校老师的3/4了。”
教师真的没有积极性?否!只因分数之外,学校再无“T台”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或者说是发展的内动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再多的培训、教研、师德教育都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羊山中学校长谈运斌在谈到为何要在学校创建各种工作室时,很自然地讲到了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办好学校,最需要的就是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校事务当中。学校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筹划、组织,仅靠只有十几人的管理队伍,肯定不行,而老师们内心又都想做事,想展现才华,那就给老师机会、平台,两个问题就都解决了。”
教育叙事工作室是羊山中学2011年建校不久就成立的第一个工作室。当时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成长,因为学校70%的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能力需要提高,职业心态需要建立。在“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的启迪之下,引导、激励、指导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日记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罗山皮影戏传人被“非遗工作室”请到学校开讲座
让谁来负责呢?学校提出的选人原则是,选出有兴趣且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人;程序是自愿申报,大家决定。最终,爱好写作且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的杨家厚老师成为了教育叙事工作室的负责人。
杨老师不负众望,除了每天督促老师们写文章,还要及时收集大家的文章,修改之后,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论坛,并在论坛上点评、指导,与老师们探讨其中的教育问题,每月一总结……
教育叙事工作室的建立让很多学校做不好、难坚持的事情在羊山中学“开了花,结了果”——最直观的成绩是6年里老师们写出了3万多篇文章,整理结集了13本教育文集;持续记录教育生活当中的感触、顿悟以及欢笑、眼泪,老师们的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形成了读书、写作、反思的生活方式。九年级英语教师李俊丽原先觉得写作“很神秘、很难”,但读了其他老师的文章后,认识转变了,在写作中她渐渐感到“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这两年,校园论坛“不热了”,大家都在“看手机”,杨家厚和另一个工作室同伴也适应形势,建立了“大羊中教育叙事体验营”微信群。入群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并奉上“成长定金”红包,金额随意,按时完成者,退还红包。“很自由,说说笑笑间,就相互督促,交流了文章。”
如今,学校40多位语文教师中就有10多位老师成为了各类刊物以及自媒体的高产作者,其他学科教师中也有不少老师养成了写作习惯,教育叙事工作室功莫大焉。
谢天强、许甜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成立读书工作室的想法,他们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读书都是最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于是两人共同负责读书工作室,先后策划组织了“我的一本课外书”征文演讲、“读书摘抄班级赛”、“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书朗诵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掀起了读书热潮,拉动了书香校园建设。
读书工作室还改革了学校的图书室管理办法,让学校的5万多册图书在各个班级流动起来,充分实现了图书的价值。在读书工作室的推动下,教师类图书的采购也发生了变化——原先是学校统一买,而现在,是老师们自己买、学校报销——书都是老师觉得自己需要的、爱读的。
一次到郑州学习,许甜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学美术的她很感兴趣,观看的过程当中突然有了想法:“我们信阳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罗山皮影戏、淮滨泥叫欢都很有名,说到保护、传承,最好还是从学校做起,为什么不成立个工作室,做些事情呢?”
学生学习绘制皮影图
回到学校,许甜就与谈校长讲了想法,得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室很快就成立起来,许甜担任负责人,在她的张罗下,学校的美术课程得以丰富。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人、民间老艺术家被请进学校,做讲座,教学生绘画、制作和表演。学生们既开心又震撼,动手能力、审美趣味、艺术表现力、民族情感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而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也有了新的生机。
“只要老师有意愿、有兴趣,而且有这方面的特长、才能,提出成立工作室,学校一般都会支持,当然也有想法不错但干不好的,那一段时间后就换人或者停掉,很灵活。”谈运斌说。
数学教师李书昱对双语教学很有兴趣,于是数学双语工作室成立了。为了降低难度,他找来美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学,慢慢走上了探索双语教学、做双语教学课题、开双语实验班的道路。如今工作室有39位老师入驻。“我们先定了个小目标,学校每个学科能有两三位老师可以做到双语教学。”李书昱说。
禹鹏飞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后来改教数学,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他领衔翻转课堂工作室,承担了学校“智慧课堂”“学科融合教学”“创客教育”等“大课题”,大展身手。
类似的,还有国学工作室、心理健康工作室、端敬书法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室等,想干事的老师有了发展兴趣、发挥才干的“T台”,而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各个工作室主导的特色课程、相关社团活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多元化成长需求得到了满足。
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两大激励机制为何失效?老师说了不算!缺失公平公正!
职称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的设计初衷应是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增添干劲,但实践效果并不乐观。在不少学校,这两大激励机制非但没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起了反作用,让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矛盾重重,学校暗流激荡,教育质量始终上不去。
谈运斌说,职称、绩效工资,包括荣誉分配、奖励扶助,都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哪一点处理不好,就会挫伤教师的干劲,“最好的方法是交给老师们去管理,校长摆不平的事情,老师们自己处理反而风平浪静。”
在他的倡议支持下,职称工作室、绩效工作室设立了,张强、袁富强老师也是遵循自愿申报、大家共同决定的程序担任了负责人,每个年级的教导处(羊山中学的教导处建在了各个年级)又各选出四位老师,分别充实到两个工作室。
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最好交给教师自己商量处理——这一点,羊山中学做到了“知行合一”
袁富强老师教语文课,还担任八(14)班的班主任,已经够忙碌了,但他觉得学校领导这样开明、这样信任老师,太难得了,故而乐意额外地去做这件事。
在竞争上岗的演说中,他提出了“每学期提前两周核算每位老师的绩效工作,保障大家及时领取”的思路,赢得了老师们的支持。他与老师们经过研究,拿出了简单易行的绩效考核方案,主要从工作量、师德表现、教学过程、出勤情况四个方面来评价,在师德表现、教学过程评价中,还引入学生的无记名满意度调查。方案又经过全体教师讨论、修改,最终拿出了大家都认同的方案。
学期末是工作室最为忙碌的时段,几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尽快把每个老师的考核结果统计出来公示。“那几天我的电话是一个接一个,老师们有疑问和质疑的地方,一一解释、核对,但整体上大家没有了不满情绪,因为所有的考核标准一目了然,过程公开透明,结果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袁富强说,“信任是有力量的。”
在与其他校长一起交流时,谈运斌被问起学校职称评定的情况,常常“一问三不知”,因为张强老师负责的职称工作室具有独立性,不接受学校任何领导的“领导”。张强老师自信地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评管理综合了很多方案的优点,可以说是目前政策框架内的最优方案,“标准稳定”“工作导向明确”。除了独立性,服务性是工作室的最大亮点。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工作室就向全体教师公示职评条件,给符合条件的老师“排好了队”,然后“静等指标”。在积分方案上,他们按照政策规定,“只要符合条件,就积满分”,杜绝了老师们为多发论文、多拿证书捞积分而把精力用在毫无意义的地方,从而能专心教学。
工作室主导的特色课程、相关社团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平常,工作室负责老师们的各种荣誉、成绩信息搜集,主动与老师们沟通,符合职评条件的,及时做好登记,甚至提醒老师。张强说:“职评工作开始前的两个月,我们就做好了积分排名,谁能参评,一目了然。指标一到,工作室全力协助老师整理材料、填写表格,需要的话,还组织经验交流、答辩指导。过了年,我们就又开始做摸底工作,对政策变化、学校老师的职评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
与一些学校职评时的怨声载道、吵闹不休、上访告状,甚至寻死觅活相比,羊山中学的老师们对于职评工作相当满意。叶玲老师、杨杰老师谈到工作室和张强老师,都是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老师们不用操心职称的事,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只要认真把课上好,教好学生就行了。”“他们比我们自己还操心,老师们都打心眼里感激他们,不仅方案公正合理,积分、过程公开透明,还提供很多指导帮助,所以大家都服气,干工作心情舒畅。”
德育不好做?学生难管教?只怪教育离生活太远,花招样式却太多!
采访到了中午,记者随陈晓晖到学校食堂用餐,虽然用餐只是短短的一二十分钟,零潲水工作室、义工工作室的工作与成效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用餐的高峰期,餐厅内老师、学生很多,但秩序井然,各种声响交织,却不嘈杂。排队打饭的学生,没有拥挤、打闹的,个个耐心十足的样子。打好饭坐在干干净净的不锈钢餐桌前吃饭的学生,也个个吃得津津有味(食堂的饭菜的确不错,大米饭搭配香喷喷的卤鸡腿、西红柿炒鸡蛋、青菜香菇等)。记者看到,每个学生的餐盘都吃得干干净净,仅仅留下一些菜汤、鸡骨头和极少的菜根、菜叶。
“零潲水”餐厅
一些身着红马甲的学生在餐厅里“站岗”“巡视”,并随时给一些学生帮忙,如清理不小心弄到地面的汤水、垃圾等,陈晓晖说,这些红马甲就是在值班的义工。
零潲水工作室的负责人杨旭老师告诉记者,现在餐厅里的“美好”景象是零潲水工作室、义工工作室几年来“努力传道”的结果。“原先很多学生挑食,糟蹋粮食的情况也很严重,我们设立零潲水工作室,就是要教会学生吃饭,从这个小事做起,让学生从习惯到内心、从观念到品质、从行动到人格都有一个升华。”
刚开始,就连一些老师也不理解:“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使家里也经常倒剩菜剩饭,吃不完不是很正常吗?又不影响教学成绩,费这劲儿干什么?”
一方面,零潲水工作室的老师们从节约资源的角度筹划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结合弘扬传统文化,让师生理解、接受与践行“惜物即是惜福”的朴素古老哲学。信阳市的义工组织在羊山中学做论坛宣讲活动,看到一些学生吃完了饭,可餐盘里还剩很多饭菜时,义工都毫不犹豫地分着吃光,看到这一幕的师生们都被震撼了,观念有了根本转变。
羊山中学不设教师餐厅,师生同吃一锅饭,就连谈运斌也天天示范“零潲水”,不过现在再也不用帮学生的忙,把餐盘里的饭菜吃光了。
八(7)班的蔡楠楠说,以前有高年级的同学提醒我们吃光餐盘里的最后两粒米,而现在她也会给低年级的同学做示范。义工工作室负责人李燕老师笑着对记者说,这就是义工精神,“对别人的帮助有感觉,而且能随着主动地帮助他人”。
羊山中学的全校师生,包括家长都是义工,义工的标志“红马甲”数量有限,每个班最优秀的两个同学才能拥有,但是“心存善念,日行一善”的义工理念已经深植师生内心——原因就是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处处整洁的校园里,每一位师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告诉走进校园的“外来人”:这里的教育很美好。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吴松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