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鲜活的照片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镜头和文字
记录点滴瞬间、传播温暖和正能量
11月8日,
第21个中国记者节,
一场“抗疫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
在武汉客厅举行。
11月8日,“抗疫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100余名湖北新闻工作者代表,
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
新闻专业学生,
现场聆听四位抗疫一线记者的感人故事。
讲述人:湖北日报记者李墨
采访“渐冻斗士”张定宇,几乎全程流着泪
最早发掘报道张定宇的湖北日报记者李墨,以《你坚定的站立,我们看得见》为题,分享了她采访“渐冻斗士”的幕后故事。
图为:李墨讲述采访“渐冻斗士”的幕后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 摄)
你坚定的站立,我们看得见
这是一双特殊的腿。它走路的时候,永远都是匆匆忙忙,尽管每一步都步履蹒跚。它上下台阶的时候,必须扶着把手,因为肌肉没有力量。现在,就连抬腿系个鞋带儿,都很艰难。但就是这样一双因渐冻症而萎缩的双腿,却在疫情的战场上,托起了无数人的信心与希望。
今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武汉封城第四天。我接到报社紧急采访任务:立刻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采访院长张定宇。
作为最早发掘报道张定宇的媒体记者,我们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张定宇患有渐冻症。我们当时得到的新闻线索是,张定宇的妻子因感染新冠病毒正在住院隔离,而他却在离“炮火”最近的金银潭医院,带领着600多名医护人员,指挥坚守了近30天。
约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4点半,我们不到2点就赶到了医院蹲守。这一守,便是7个小时。因为穿着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我们整整11个小时不敢喝水。
采访前,网上搜不到任何关于张定宇的公开信息。为了能走近真实的他,我们进入重症病区,逐个采访张定宇的同事。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家对他最深的印象,竟然是脾气不好,性子急。
直到晚上9点多,我们才终于见到了疲惫不堪的张定宇。
当他一瘸一拐地推门走进来,我的目光疑惑地落在他的腿上:他是受伤了吗?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眼前坚定站立的,是一名双腿已经开始萎缩的渐冻症患者。
那一夜,紧张的采访,不停被一个又一个电话打断。金银潭是医院、更是战场,21个“炮火纷飞”的重症病区,都在等待着张定宇。
在一次通话的间隙,我抓住机会问他:“大伙儿都说您性子急,您是不是常对他们发脾气?”
张定宇突然陷入了沉默。好一会儿,他才抬起眼睛,平静地说:“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心里面有一个秘密,从未对外人说起过,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刚刚看到我走进来的时候,我的腿,是跛的。”
我震惊地停下手中的笔,泪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第一次几乎全程流着泪完成的采访。我们的摄影记者柯皓,一个拿了16年相机的老记者,同样因为颤抖,第一次没有端稳手中的相机。
此时此刻,张定宇的妻子,仍在另一家医院的重症病房,情况危急。谈到妻子的病情,张定宇突然摘下眼镜,双手长久地捂在脸上,他在哭。他说,“我们结婚28年了,感情很好!我真的很怕她扛不过去,怕会失去她!”
两年前得知病情时,张定宇也曾恐惧过。有人告诉他,你前面的路不会是太远,不可能再走多长时间了。
“不会太远”是多远?
张定宇说:“也许10年,也许5年。我自己也是医生,这个病很残忍,我救不了自己,但我依然相信我能够带领大家向前冲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算身体在萎缩,但我的思想并没有残疾!”
采访结束已是凌晨。我们连夜赶写了人物通讯《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报道在全国率先推出后不到24小时,湖北日报新媒体点击量突破6900万次。随后,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3月27日,中央指导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举行座谈。湖北日报是当时汇报发言的唯一一家来自湖北的媒体代表。
座谈结束以后,她专门走到记者们中间,一一问候。春兰副总理对我说:“李墨,在疫情那么危险的时刻,你们进入金银潭医院采访,了不起!”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践行“四力”。“四力”首先是脚力,所以我们必须到一线去,到炮火中去,才能看到新闻发生最真实的模样。
总书记曾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当总书记将金灿灿的“人民英雄”勋章为张定宇庄重戴上,心中有千言万语的张定宇,此刻只哽咽出了一句话:“总书记,我们胜利了!”
是啊,正是因为有一个个像张定宇这样的凡人英雄,因为党的坚强领导,才能赢得武汉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我只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780多名一线记者中的普通一员。疫情期间,我们累计开设专题版面1100多个,全媒体发布新闻近10万件,阅读量超过400亿人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曾用手中的笔,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和张定宇一样的时代英雄:张富清,黄旭华,沈因洛……
这些英雄,都是每一个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
这些英雄,都来自人民。
武汉的这个春天,最终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时代的体温。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所有的“奇迹”,都是平凡人的壮举。
2020年11月8日,武汉市武汉客厅,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抗疫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现场落泪。
讲述人:湖北广电记者尹华正
我们是记录者,也是守护者
湖北广电记者尹华正,以《甘愿让洪流踩着我们的肩膀平稳过境》为题,分享了他挖掘和报道武昌医院护士马建真等典型人物的幕后故事。
图为:湖北广电记者尹华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 摄)
甘愿让洪流踩着我们的肩膀平稳过境
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8个多月前,还叫做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如今我们把抗疫展特别安排在这个浴火重生的地方,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宣誓,也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在一线,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1月23号那个凌晨,我们一睁眼,就在了。于是我们拿起话筒就成了战士,拿起本子就写满了故事。
照片中看到的是一场特殊的视频婚礼。儿子、儿媳和父亲。妈妈在哪儿呢?妈妈是武汉市武昌医院的护士马建真。早在半年前,儿子就订好了大年初六在工作地四川举办婚礼。疫情来临,马建真立即退掉车票,让丈夫单独前往。大年初六,婚礼的日子,儿子用视频的方式,和远在武汉的母亲一起同框,留下了这幅令人难忘的合影。
那天采访的时候,马护士刚参与完一场手术出来,我问她,有遗憾吗?她想了想,对着镜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妈在特殊的战斗中错过了你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但是,现在是我们武汉,是湖北最重要的时刻,妈妈希望你们健康平安,等疫情结束……我们一家人再团聚!”
这段长达十秒的留白我固执地留在新闻里。留白是因为,那个时候,“一家人再团聚”,什么时候能实现,或者还能不能实现,不知道。
这张照片您还有印象吗?
一名护士蹲在路边吃饭,不远处他的丈夫和孩子正看着她。
事情发生在2月19日中午。
吃饭的叫江世娥,十堰郧西店子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护士。正月初二上班,一直不敢回家,算起来到那一天,25天了。那天在护送一名病人时路过家楼下,老公穿着睡衣带着儿子拎着刚做好的饺子给她送到路边,说儿子想你了,你把饭吃完,我们就在旁边看看你。
画面本就无声,而画面定格的这一幕,也没有任何对话和言语。他们间隔的2米的距离,仿佛也是一段留白,这留白里,有牵挂、有思念、有担忧、有忍耐,更有坚强。
当天晚上我讲述这张照片的节目片段被传到抖音上,收到了317万点赞。第二天开始,它便出现在各大公众号的头条,一张几乎没有正脸,把留白作为构图主体的照片,居然击中了那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身在武汉,所以,我们是记录者,我们也是守护者。我们告别爱的人,我们也守护爱的人。
这个人是我的同事,叫李昕。几十次出入红区,他跟摄像达成了一个默契:千万不要拍到他的脸。作品上也从来不署名字,就怕怀孕的妻子看见。她的妻子在香港工作,快过年的时候,怀孕5个月,想着还早呢,正好春节假期去香港陪陪她,结果,封城了。
不久后的一天傍晚,妻子在香港租住的房子里突然见红,孩子在肚里才7个月。打了999,救护车还没赶到,她就已经独自一个人在单人床上把孩子生了下来,脐带还连着的情况下,自己给宝宝擦洗了身子,然后给李昕发了信息。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和李昕都在审片间开编后会,他手机微信响了,妻子连着给他发了三句话:“生完了,早产了,是个女儿。”其他什么都没说。
李昕肯定特别疼,像没打麻药一样。他开上车,在武汉寂静的可怕的高架桥上飞驰。但是,他知道,开得再快,也出不了城。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全中心到处想办法、求人,省公安厅都找了,希望可以让他去香港。但是答案是很遗憾。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问起他,你肯定想骂人吧?
他说了“山东兄弟”的名字。那是他那段时间全程跟拍的一对山东来的志愿者。哥俩开车送物资来武汉,走不了了,干脆连人带车留下当志愿者,一直干到武汉解封。
李昕说,别人大老远的来咱们这,都不骂人,我有什么好骂的。说完又埋头狠狠扒了几口饭。
我们记录故事,我们也成了故事里的人。我们的故事感动着别人,而别人的故事又激励着我们。
那个时候的武汉,1000万人,又何尝不是你温暖着我,我鼓励着你,然后,高高低低的肩头,撑起了一座城。
4月8号,武汉解封,马建真和儿子儿媳在四川团聚了,留下了这样一幅同样珍贵的合影。
9月8号,人民大会堂,江世娥作为基层卫生院的代表,拿到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褒奖。
而在女儿出生40天之后,李昕终于在老家江西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还有山东兄弟。四月初哥俩回到山东老家,把家里那些苹果打理了一下,前一阵又运到武汉来。李昕组织了一批媒体朋友帮他们宣传,据说卖得还不错。
一座城苏醒了,城里的人也都好起来了。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选择不要灾难,我们宁愿没有故事,甚至宁愿没有新闻。可是命运选择了我们。我们好好地活着,做着最正常的事儿,但是摊上事儿了,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英雄闪烁着英雄的光芒,而我们就是沙砾,甘愿让时代的洪流踩着我们的肩膀平稳过境。
2020年不容易,我们铭记了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医师节、教师节,每一个节日都是对一个群体的致敬,今天,是完完全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作为一个身在武汉的记者,我想,我们有理由为自己鼓个掌!
讲述人: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有幸用手中的笔,记录他们的舍生忘死
图为: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 摄)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以《伟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为题,分享她发现并采写了重大典型——“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的幕后故事。
伟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他还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作为武汉本地的媒体人,我从疫情之初一直战斗到疫情结束。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的所见所闻都阐释了,伟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落在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身上,落在或相向而行或默默坚守的具体行动之上。
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与医学科主任。2019年12月27日,她注意到病房里新收进的4个病人,一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另外三人是一家三口。他们有相同的症状:咳嗽、发烧,肺部CT呈病毒肺炎表现,常规病毒肺炎病原学检查全部是阴性。
12月28日、29日,病房又收进了3位这样的病人,全部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张继先心急如焚,她请求医院组织院内大会诊并再次上报这一情况,她当即拟定了院内会诊专家的名单。
12月29日中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了全院专家对张继先的这7个病人进行会诊,专家们一致同意张继先再次上报的意见。这一次,张继先终于成功报告疫情,从而拉响了警报,打响了武汉保卫战的第一枪。
事后我们了解到,在与张继先发现不同寻常的病例时,也有其他医生收治了这样的病人。但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张继先说,非典让她明白了什么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看到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一个城市对一个国家的破坏力。在那一刻,她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心让她挺身而出。
我报道的张继先发现并上报疫情的日子,成为中国抗疫时间轴的起点,被写进中国抗疫白皮书,为构建中国抗疫叙事框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就在张继先成功上报疫情一个小时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接到了上级指示,让他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会诊和现场调查。会诊完,黄朝林意识到问题严重,请示张定宇院长后,他调来负压救护车,将张继先的这几个病人及时转运到金银潭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这是黄朝林以业务副院长和省市专家组专家的身份,投入战“疫”的开始。
1月10日,国家科技部四个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重大紧急科研项目中的两个临床项目在金银潭医院启动,黄朝林是研究负责人。他万万没有想到,10多天后,他这个项目研究者变成了药物临床实验的试药人。他,感染了。
1月22日,出现咳嗽发烧症状的黄朝林被确诊为重症新冠肺炎。在与新冠肺炎短兵相接的日子,黄朝林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的免疫力降到低点,给了病毒可趁之机。
医生、副院长、专家组专家、研究者、重症病人、试药者,这,就是记录下的黄朝林与新冠肺炎较量的6重身份。
1月18日,是汉口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胡淑芳上战场的日子,她带领6名医生和11名护士共18个人开辟了一个45张床的隔离病区,这样的病区在国家队来接管后,医护人员是130名左右。因为人手少,她在匆匆改造的病房里整整呆了一周,直到大年三十那天,海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来了。交出病区的那一刻,她倒下了,很快被确诊为重症新冠肺炎。
海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的同行对她肃然起敬,问她:“是什么精神和情怀让你支持了这么久?”她说:“我没有想什么精神和情怀,我是一名医生,有病人要救治,我们就必须坚持住!”
武汉与新冠肺炎打的是遭遇战,武汉广大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率先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张继先、黄朝林、胡淑芳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存在。
我有幸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他们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的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身影,我被他们深深地感染、感动,并以他们为榜样,追随着他们。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肯定了14类人员为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新闻工作者位列其中,这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我相信,伟大的抗疫精神,一定会成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战胜苦难、创造辉煌的强大动力!
2020年11月8日,武汉市武汉客厅,一名大学生在“抗疫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现场落泪。
讲述人:武汉广电记者周嘉旎
4万多字访谈笔录完成《援鄂院感医生的82天》
武汉广电记者周嘉旎分享了她采访报道几个人物和历史瞬间的幕后故事。作为武汉新闻综合广播应急报道组组长,周嘉旎说:“2020年,是我入行的第八年,这一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可能是最严峻最持久的‘突发应急’”。
图为:武汉广电记者周嘉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 摄)
5个幕后故事
一、必将被历史铭记的2020年1月23日
1月23 号凌晨,武汉市发布消息:当天十点起,关闭离汉通道。
一个极为特殊的时间节点,一个临时作出的重大决定,一系列防控疫情的非常之举。
清晨,武汉新闻广播6路记者出发采访,我是其中的一员。各项措施有条不紊落实,人民群众平和淡定遵守。这一切,通过当天播发的录音新闻《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如实呈现。这一天,将被历史铭记。
二、“步履蹒跚”的张定宇
1月25号,上海、重庆两支援鄂医疗队抵汉,我火速赶到驻地酒店。那一天,我第一次见到了他。
从驻地酒店到金银潭医院步行距离740米,他带着医疗队专家考察隔离病区,来回走了三趟。这2220米不过半小时路程,可是他一瘸一拐走得很艰难——是的,他就是张定宇。那时大家都不知道他身患绝症。
我问他为什么走路吃力?他言辞闪烁,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对我说:“因为太累了,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并请我把报道的焦点放在援鄂医疗队身上,不要关注他。
我记录下张定宇和援鄂医护人员考察病区的画面,通过“武汉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全网首发张院长步履蹒跚为疫情奔走的视频,张定宇一瘸一拐的背影引得网友纷纷泪目点赞。那天5个多小时的采访,面对我的刨根问底,他始终对自己的真实健康状况守口如瓶,只是反复强调:“时间紧迫,要赶紧和援鄂专家做好对接,病人等不了了!”
作为记者,没能首发挖出“张定宇身患渐冻症”这一新闻点,是不小的遗憾。作为普通人,回想起张定宇坚毅却艰难的步伐,我多么希望他没有骗我,他的行动不便真的是劳累所致,他的步履蹒跚真如他所言“只是走了太多的路”而已!因为这样,他就能更从容的实现他那朴实的心愿——“尽量多做一点事”。
三、小郑的“生死坚守”
3月初,我报道了武汉女孩小郑一家和新冠肺炎抗争的故事。
从父母先后感染病毒住进ICU到康复回家,20多天的治病过程痛苦且漫长,小郑打起全部精神守在病床前。
“要有信心!我们可以战胜病魔!”这是小郑每天都要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爸妈会回一个“收到”的可爱表情包,一家人相互鼓励。
小郑说,在妈妈神志昏迷、严重便血的日子里,她无数次深夜痛哭,问老天爷“我是不是要失去我的妈妈了”?但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她也从没想过要放弃,而是反复对自己说“我不能垮”!小郑一家用勇气和信念向大家证明了——这,就是打不垮的武汉人!
“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3月10号,总书记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武汉人的泪点。一千多万像小郑一样的武汉人,目睹周遭变故,强忍心中悲痛,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投身疫情防控,为全国抗疫争取战略主动。他们,都是英雄!
四、刘浩的“志愿战斗”
刘浩,是东方航空武汉公司的一名空警。疫情暴发之后,身为党员的刘浩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承担病人的转运工作。为减少家人的感染风险,他只身一人住进出租屋。采访刘浩时,他已经记不清转运了多少病人,但是他记得病人们从惊慌、恐惧、无力,到加油、感动、振奋的变化;他已经记不清奋战了多少天,但是他记得每一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忙碌的状态:不敢坐下来,因为坐下来就会睡着;他笑说分别时间太久,连家人的容貌都有些模糊,但他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跟家人商量要去做志愿者时,妻子只迟疑了两秒钟就说“总要有人去做点什么”,女儿一边哽咽着提醒爸爸小心一边鼓励爸爸“去做英雄,要活着回来”……
和万千志愿者一样,刘浩只是一个普通人。人类世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这是一个凡人的挺身而出,虽不惊天动地,却也精彩十足。
五、院感医生秦文的援鄂82天
秦文,是国家卫健委院感防控专家组成员之一。1月25号,她跨越3000多公里,只身一人从乌鲁木齐赶往武汉,定点支援武汉肺科医院,直到4月15号,在武汉战斗了整整82天。
82天的艰难险阻,秦文没有着力描述,她更在意的是和肺科医院的同仁82天的共同奋战生死相守。82天里,面对生死,秦文没有掉过泪,接过肺科医院为她特制的永久员工牌,秦文哭了。
秦文的故事,我用3天采访、260分钟的录音、4万多字的访谈笔录,最终完成口述实录报道《援鄂院感医生的82天》。
秦文是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中的普通一员。4.2万张武汉战“疫”的面孔,我们经历了4.2万多次的感动。或许全民战“疫”的氛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但这些被郑重撷取的瞬间,会唤醒更多战“疫”记忆,成为时间的永恒。
从1月23号到4月8号的77天里,我采制了79条抗疫相关报道。我,在现场!不止是我,人满为患的发热门诊、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红区、沉默无言的隔离点、人声鼎沸的物流配送园……到处都有记者的身影,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英雄的人民背后有英雄的领袖,英雄的城市背后是伟大的祖国。我很荣幸,能给这篇伟大的英雄传记添上我的一笔。
2020年11月8日,武汉市武汉客厅,新闻工作者参观抗疫展览。
来源:湖北日报记者 黄璐 袁超一
编发:刘郸、陈映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