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站社区共享会会员已突破9000人。受访者供图 |
“我是带着孩子参加共享会的,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看了这么多居民尤其是叔叔阿姨们退休后还发挥余热,我很感动,希望更多居民加入我们。”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共享会”表彰会上,第1000名会员赵芳有感而发。
从第一名注册会员到会员破千,“共享会”仅仅用时3个月。如今,共享会会员已突破9000人。这个旨在鼓励居民和商家分享时间、技能、服务等资源,对接居民需求的创新平台,成为北站社区党委开展社区治理、构建共享家园的重要抓手。
9000余名居民会员,意味着在北站社区7.2万人的总人口中,每8名社区居民中就有1人参与社区的治理、服务。
如此直观的数据,令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振奋。“共享会是我们社区治理3.0版本的关键平台。可以说,我们整个社区、整个居民都动起来了。”他说。
如此直观的数据,同样令基层治理研究人士振奋。剖析北站社区治理的升级之路,不仅仅是在触摸单一社区的治理脉络,更是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社区善治探寻具备普遍性价值的新路。
聚焦▶▷
独特社区样本
催生复杂治理课题
在深圳的基层治理版图中,与深圳北站同步诞生的北站社区是一个独特的社区样本:
其一,人口结构独特。社区管理人口7.2万,其中,户籍人口就达3.4万,占总人口比重达47%;
其二,居住形态多元。社区里4个高端花园小区、3个城中村、1座大型保障房小区比邻而居;
其三,坐拥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成为独特的枢纽型社区,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治理压力;
其四,资源多元丰富,社区进驻有30多个政府部门和多家上市公司、总部企业。
复杂的人口结构、多元的组织形态、多样的社会诉求,为北站社区治理带来极大挑战:
户籍居民众多,对社区治理服务的热情和要求必然高于寻常,如何建机制搭平台让群众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多元化的居住形态必然需要差异化的治理模式,如何破局?
驻社区单位众多,固然是不可多得的治理资源,但是因为各单位职能、隶属、行政级别的巨大差异,如果方法不当,又很容易出现“条上抓不透、块上管不好”的问题,导致社区治理越治越忙……
对这些,彼时北站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站站长何新生看得很清楚。
而摆在他面前的首要治理课题是:随着深圳北站客流与日俱增,治理压力水涨船高,如何打破行政隶属壁垒,将驻社区单位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确保北站稳定有序运转?
破题▶▷
以组织共建突破行政壁垒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民治街道党工委认为,以党组织为媒介,打破北站各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推动彼此互促共融,进而推动北站站区一体化建设,是可行之道。
在民治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2015年10月底,深圳北站联合党委正式挂牌成立,下辖深圳北车站党委、地铁物业枢纽党支部、北站公交派出所党支部等11个党组织,以党组织为纽带,将驻深圳北站各单位党组织凝聚到了一起,共同开展站区治理。
2017年,北站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党建联盟”,将“联”字诀从北站站区扩大到整个社区,把社区众多互不隶属的单位党组织团结在一起,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实现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
此后,“党建联盟”升级为党组织联席会。目前,联席会形成1(社区党委)+14(直属党支部)+25(驻社区党组织)共治架构,并通过建立“项目库”,高效链接各方资源和需求,盘活“资源库”和“需求库”,构建起“社区+车站+学校+商圈”的共商共治新格局。
比如,社区里学校经常要给学生做交通安全培训,而公交派出所、铁路派出所、交警大队等有交通安全实践教学经验和培训资源,社区党委就通过党组织联席会牵线搭桥,每年开展铁路安全知识进学校、交通安全课程进学校;高铁站日均客流量达到65万人次,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协助开展文明宣传、交通引导等,辖区学生们每年也需要一定的志愿服务工时长,社区党委就启动“小小文明劝导员”项目,每年寒暑假招募学生义工助力北站高铁站文明出行。
一个个小项目盘活了“需求库”和“资源库”,现在党组织联席会年年定计划,月月有活动,成员单位对党组织联席会有了认同感,也对社区有了归属感、自豪感。
拓展▶▷
培育28家社区组织
探索多元共治
城中村历来是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也是相对独立的治理单元。在依托党组织联席会开展社区共建的同时,北站社区党委也同步探索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治理路径。
在社区第一个城中村创业花园,北站社区敏锐地抓住出租屋楼长这一人群作为治理切入点。2013年,深圳第一家楼长协会——北站社区出租屋楼长协会成立,106名楼长入会,将治理触角覆盖到创业花园156栋居民楼。
随后,社区引进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权威团队袁天鹏团队,教导楼长和居民议事会各界代表们开展社区调研、议事、决策、执行,城中村治理导入科学化轨道。
在高空防坠、三线下地等城中村治理重大课题上,北站社区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楼长协会牵头调研,居民议事会商讨、通过并实施《关于防止高空坠物加装防护网的议案》《关于小区“三线”整治活动的提案》,政府不出一分钱就完成了城中村防坠网安装,并通过第三方投资的方式,一次性“光纤入地,网线入户”,在全区率先实现“三线下地”。
创业花园的治理实践,让北站社区尝到了社会组织参与共治的甜头。在后续发展中,社区党组织更加注重引导、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将其作为社区多元共治的关键一元。
如今,北站社区已发展28家社会组织,它们形态多元,有楼长协会、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等共治型社会组织,有龙悦志愿者协会、红星关爱志愿者协会等服务型社会组织,还有龙悦居太极协会、民治大爱音乐协会等文体型社会组织等,在促进居民融合、协同管理社区、提供社会服务、丰富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升级▶▷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在何新生看来,如果将社区建立之初,党支部、工作站独挑大梁视为北站社区治理初级阶段,那么,“1(社区党委)+39(党组织)+28(社会组织)”构建的就是2.0治理版本,其特征在于组织共建、多元共治。
经过2.0阶段的熏陶浸染,无论是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力还是整个社区的共建共治氛围,都有了极大提升。但是,对于一座7.2万人的社区来说,距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从多元共治走向人人参与,需要跨越怎样的鸿沟?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是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社区党委班子反复头脑风暴,逐渐达成共识: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本质上是以聚焦社区公共事务为导向,参与主体的组织化色彩较浓,而走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其导向应从解决公共问题转向注重个体的参与和服务供给。
那么,就必须建立一种居民个体愿意参与、能够参与的新机制。有了如此认知转变,一个新的治理项目——社区共享会应运而生。2019年3月,北站社区正式启动社区共享会项目,其基本思路就是鼓励社区居民分享自己的时间、技术、服务、智慧,对接社区居民的需求。
“我们要体现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是一个相互服务的理念,构建一个流动循环的‘共享水池’。”何新生说,比如说,一个全职妈妈,可能没有太多技能,但她报名做“四点半课堂”志愿者,就有了1小时共享会积分。如果她家下水道堵塞或者灯泡坏了,就可以用积分来换取水电工服务,而提供水电工服务的会员也能获得相应的积分,这就形成共享循环。
事实证明,共享会的运作思路是可行的。仅仅一个月,会员破千,两年3个月后的今天,会员突破9000人,服务时长超过6.2万小时,会员涵盖了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楼栋长、企业员工和广大居民,还有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处、爱心企业等集体会员。
从党委、政府“单打独斗”到“1+39+28”2.0治理,再到今天以9000多名共享会会员为标志的3.0版本,何新生很振奋:“我们整个社区、整个居民都动起来了,大家都树立起了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我们感觉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目标越来越近。”
撰文:吴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