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年下半年的第二次寒潮过程将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据中央气象台介绍,此次冷空气为& amp# 039;万能型& amp# 039;罗,需要很长时间,气温大幅下降,不仅会带来风、雨、雪,还会达到寒潮标准。
到时候,估计就只有被子棉袄才能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意。随着拉尼娜的又一次到来,再加上冷空气的助攻,2021年又将迎来一次冷冬,事实上,不仅是中国,从爱尔兰海到哈德逊湾,从雷克雅未克到哈利法克斯,今年北半球的这个冬天来得比往年都更早一些。
事实上,全球目前正处于大冰期,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全球变暖已经停止呢?
什么是大冰期
地质学家把地球历史上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称为大冰期。每次大冰期持续时间可达上千万年。
从地球形成以来,至少出现过5次大冰期,每次大冰期持续时间可达上千万年。在大冰期的极盛期,南北极冰盖的覆盖面积非常广,可超过地表总面积的30%。与之相对,在大冰期之间,地球处于地质学家所称的温室期,温室期的地球上没有任何大陆冰川(包括南北极)。
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本次冰期从258万年前开始,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岛形成了永久性的冰盖,欧亚大陆北部与北美的北部也出现了面积广大的大陆冰盖,并在世界各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广泛出现了山岳冰川。此次冰河时期的主要效果是大陆上的冰川侵蚀与沉积,改变了河流系统的走向,产生了数百万湖泊并改变了海平面的高程,在远离冰川边缘的地方发育了雨成湖,地壳均衡,影响到海洋、洪水、生物物种。
冰期内部的冷暖交替的时段,分别称为副冰期与间冰期(冰期之间的短暂、温暖的时期,称之为间冰期)。时间尺度是数万年,我们现在就处于地球处于自全新世开始的间冰期之中。这次间冰期始于1.1万年前。这导致了末次冰期的冰盖的消退。末次冰期残存的冰盖还覆盖着10%的陆地面积,存在于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在间冰期由于降水减少,雨成湖往往蒸发成盐滩。
地球处于大冰期,全球变暖是否停止
所以,全球处于大冰期,和全球变暖并不矛盾,因为宏观尺度不一样,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超过85%的时间是温室期。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冰期只是温室期的“插曲”,但正如前文所说,“插曲”一词是对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而言的。
也就是说,在第四纪大冰期这几百万年时间里,地球的温度整体来说是偏低的,而我们讨论的全球变暖指的是工业革命到现在的气候变化。
这段时间气温可能会升高一点,科学家也是希望让地球的气候持续保持在这两三百的水平上,而这时间尺度对于大冰期来说,就是一瞬间而已。
也就是说大冰期整体来说气温是更低的,而在这时间之中也会有小的波动,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全球变暖还没有停止,著名科学家米兰科维奇计算了过去数百万年地球的离心率、转轴倾角和轨道的进动的变化,发现了这些参数与地球上气候模式,尤其是冰川期的关系。
地球轨道倾角的大约每26,000年完成绕行一周的完整进动周期。在这同时,椭圆轨道旋转也以缓慢的21,000年引导著季节和轨道之间的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米兰科维奇循环。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由于米兰科维奇循环,地球接受的太阳热量辐射是非线性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增加。对未来全球气温的计算认为,如果CO2浓度增加到750ppm(当前按照体积是398ppm),间冰期可以持续50,000年并发生全球暖化。如果CO2下降到210 ppm,那么下次冰期将在15,000年后出现。而根据海床沉积物与冰盖的冰核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并不平缓。冰核中同位素成分研究表明从温暖到严寒的转变可以在一、二十年内完成。
为何全球变暖,极寒天气却在增多
那为什么全球变暖,我们冬天的气温还在持续打破纪录呢,“极寒”天气反而变多了?像2021年1月6日,北京最低气温-18℃,据统计,2000年以来北京最低气温为-17℃,这也成为21世纪以来气温最低纪录。
这是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干预,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比如北极海冰情况。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最初源地来自北极,盘踞在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会将冷空气“锁”在极地。
同时,北极地区又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其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海冰减少,极地涡旋就会减弱、分裂,偏向欧亚地区,难以“固定”冷空气而由其南下。
因此,极端冷事件频发,正是对全球变暖的典型响应。气候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寒潮、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也因此,对于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来说,一百万年也不过是须臾而已。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自身来说,百万年尺度上的气候剧变是遥不可及的,5万年的时间,如果以人类为尺度来衡量,太过于漫长,而接下来100年的时间,才和人类息息相关,毕竟,全球平均气温上升6度,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人类与其他生物来说,却会带来灭绝性灾害。
所以基于属于人类的时间尺度上,如何去保护环境,才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