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养猪户给仔猪断尾都是在仔猪出生一天内,将尾巴距尾根2.5厘米左右断掉。 常规的理认为仔猪断尾的好处有:
1.节省饲料,提高日增重:认为猪每天摆尾消耗能量造成饲料浪费,如果把这部分能量用于脂肪沉积,可提高日重2%—3%,还可节省饲料。
2.减少咬尾症。仔猪断尾是在仔猪出生后24小时内,将尾巴距尾巴2.5厘米左右断掉。咬尾是猪的一种恶癖,原因很复杂,将仔猪断尾则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如果从提高日增重方面来说,摆尾会造成饲料浪费,能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脂肪沉积。试想一下,这个尾巴该有多大啊!如果按照这个理论,猪耳朵也不要保留了,猪耳朵比尾巴还大还重,更能消耗能量不是。 所以关于断尾巴就能增加日增重这个理论太过于牵强了。猪要增加日增重的因素主要来自己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其次就是营养的配比要合理,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至于“咬尾症”之说也太过于笼统,猪咬尾巴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个体之间的打斗。第二、打斗后皮肤破裂淌出的鲜血很吸引猪去舔食,这个行为跟群体维生素缺乏有关系。
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实践中发现,仔猪断尾有很多弊病,且弊大于利:
1、猪的尾巴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它必竟是,猪在长期的历史进化中,保留下来的重要身体部分。不论大猪小猪,每天都要通过摆动尾巴来进行身体锻炼,来提高它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这也是观察猪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2、就是从猪的解剖学来看,猪的尾部有一个尾中动脉,但给仔猪断尾时,猪很容易流血,而且伤口很不易愈合。一旦消毒不严格,很容易造成病菌通过猪的断尾伤口感染猪!
给仔猪断尾的行为是工业化养猪中的一个特色,断奶后的仔猪如果出现混养,就会连锁反应发生仔猪打架的行为,这其中就会发生咬耳朵、咬尾巴、咬其他突起的部位,因为破损出血就会吸引其他猪去舔食血液,这样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增加感染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疾病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个饲养行为是,如果不给仔猪断尾,就会对局部的环境卫生造成压力,特别是腹泻时期的,粪便粘连会增加变多,尾巴还会把带菌的粪便甩的到处都是,给大群增加感染压力和给消毒清洗增加劳动量。 猪的尾巴的作用原本是用来驱赶蚊蝇的,但是工业化养猪中,猪的尾巴其实就是一个没有作用的器官,这个器官还会带来更多的其他麻烦,合理的断尾其实就是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