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大家都知道吧,
一场涉及上亿人参与的互助保障实践,“我为人人,人人亦为我”,
而它的发展,遇到了大困难。
2020年11月28日,河南卫视《民生大参考》节目曝光了这么一个案子:张先生发生了心肌梗死,因为媒体“让死者做心电图”的说辞,瞬间引发了热议。
此时相互宝的罪名,叫做“不赔”。
2021年1月21日,一个叫“燃川”的up主发布了题为《【相互宝】我积功德都能被你截胡》的视频,得到了24万播放,1.7万点赞。她就“XXX病为什么要赔30万”问题,质疑相互宝为了多收管理费。
而在这则视频中,相互宝的罪名,又变成了“滥赔”。
在从20年初到21年3月,相互宝成员数量从从1.058亿,降到了9601.6万,跌破一亿。
唱衰声认为,相互宝已经开启了“死亡螺旋”模式,健康的人逐渐退出,非健康的人还在计划内,未来分摊金额会进一步上涨,而如今,相互宝2021年3月最新一期相互宝的分摊金额已经涨至6元。
一方面被指责“不赔”,一方面被指责“滥赔”,用户数量在下降,分摊额却在上涨。
难不成相互宝要完蛋了吗?
2020年8月,成员数不足50万 的百度灯火下线,运营还不到一年,成为夏日死去的第一只蝉;
寒冬才刚刚开始,2021年1月31日,排名第二美团互助也宣布关停;
3月24日,噩耗再传,排名第三的轻松互助也没等到互助的春天,宣布关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快塌了,
互助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溃退。
于此同时,对于互助的质疑声也是日益高涨。
互助像是一个迷茫的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不论做什么、怎么努力,都会被骂。
曾经他,被捧上神坛,被称为“普通人的保险”,是“慈善事业”;
现在他,博眼球者割他的肉,受其惠者轻他侮他,不明真相者骂他踩他;
曾经他,要把健康赛道彻底拓宽,在医疗浪潮里一马当先;
现在他,多数平台亏本运营,实实在在帮助了数十万人,还是被骂赚黑心钱;
2020年初,相互宝曾豪言成员破2亿,要再造余额宝式的成功,
可我如今却依稀看到了他头顶的“危”红光闪闪。
2020年10月21日,彼时蚂蚁集团准备上市时,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里自己都说:“要么把相互宝整改到合规为止,要么就从蚂蚁集团的业务中剥离。”
似乎连亲爹都要放弃他了。
这一局,真的就要这么败了吗?
在我的认知里,互助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
填补价格昂贵的商业保险和基础社保之间的空白,衔接保障的两个终点;
公平透明,让成员们报团取暖。
从极速扩张,到现在千夫所指,整个进程快得超出了我的预期。
解救民生的互助,不应沦落至此。
于是我过年期间,我构思、调研了一个月,终于写下了这篇肺腑之言。
或许,互助这件事即便成不了,但是只要它在一天,我都愿意为它发声。
在调研了几十家互助平台的现状,查阅了几十篇文章后,
我试图分析问题症结在哪里,“互助”的未来将去向何处。
本文内容如下:
1. 互助兴起
从0到100,又从100到10
2. 互助发展受困
1)钱少——盈利微薄,覆盖成本都难
2)事多——运营难度大,调查、精算责任重大
3)挨骂——众口难调,骂声不止
3. 深层原因分析
大背景:公众对互助缺少共识
1) 盈利模式难解:用户黏性差,梦中之路难以实现
2) 舆论环境恶劣:不得不做的不可能的任务——让所有人满意
3) 监管悬而未决:合规风险始终未落地,用户缺乏兜底安全感
4. 互助的前路,通向何处?
1) 用监管,给互助一个名分
2) 用教育,让用户多点理解
参考文献如下:
《相互宝这一年:如何承受住一亿人的托付?》 中国企业家杂志
《互助平台关停,相互宝不确定性加剧,水滴曲线入股险企被否:回首再看,“网络互助”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慕哲说
《相互宝百万用户流失,二三线互助平台面临倒闭潮压力》 明公子
《美团互助宣布1月31日关停,评论区却都在骂支付宝》 前瞻保销
《网络互助怎么了?》 看懂经济
《网络互助崛起 成本居高不下 巨头难言盈利》 WhatTheFintech
《监管点出美团互助关闭原因;平安人寿新渠道干将空降水滴》 今日保
相互宝几乎全民皆知,是“互助平台”的一块门面。
截至2021年3月,已加入成员过亿,帮助过104436人。
但其实诞生于2018年的相互宝,并不是互助平台的首个尝试者。
其实早在2011年,国内最大的癌症关爱社区“康爱公社”就开始了互助的尝试。
它的责任很简单,就是用小额互助,帮助癌症病友筹集医疗费。
互助的诞生甚至一度引起了一波互助创业热潮,2011-13年间,国内网络互助平台最多时高达100多家。
在这么多平台当中,除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乱象:收费乱、设立“会员”,承诺赔付等等。
2014年,真正的互联网资本陆续入场,以互联网为核心,对互助流程进行了很好的再造,借助社交红利,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后来为广大网民熟知的平台,比如水滴互助、轻松互助,几乎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再此之后,2018年相互宝的出现,把互助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引爆了互助行业。
而相互宝,刚诞生时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甚至不是一款“互助”产品。
起初,支付宝联合信美人寿,推出的相互“保”是一款相互保险,虽然形式和现在的相互“宝”类似,但却是如假包换的保险。
然而彼时“相互保险”在国内还是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标准。
所以“相互保”其实一直有着合规风险。
很快监管部门就约谈了信美人寿,指出产品涉嫌违规,并责令整改。
所以18年11月27日,蚂蚁金服宣布为了配合整改的同时保护原用户的权益,将“相互保”进行升级,这才有了今天的“相互宝”。
此时的互助平台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风口,
也是各家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起点。
各种互助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从康爱公社成立算起,10年时间互助行业已经发展到1.5亿的客户规模。
根据蚂蚁集团研究院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亿人。
这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32%。
但就在大家对互助平台给予厚望的时候,风向却突然急转直下
百度灯火互助关停、美团互助关停、相互宝用户持续负增长。
二三线互助产品用户缩水一半以上、赚不到钱,哀鸿遍野,
一线平台用户持续下滑,遭遇信任危机,被全网骂。
巨星悉数陨落,流萤疲于自保。
一夜之间,“互助”的整条赛道仿佛都崩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互助平台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候,整个互助行业却像是提前迎来了衰退的拐点。
2021年1月15日,美团在公告中表示,将会在1月31日关停。
在此之前,美团互助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积累了1500多万的用户,是相互宝一人之下的“行业老二”。
可即便这样,美团互助也毅然决地说关就关了,并承诺:
全额返还所有会员的分摊费用,并且在1月31日正式关停前,所有不幸确诊的会员都将得到互助金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美团官方声明给出的解释是:聚焦公司主业务发展,为用户和商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短短一句话,背后隐藏着苦涩而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4个字:钱少活多。
在“鼎盛时期”猝然关停,美团互助的终结,揭露了互助的华丽长袍背后,藏着的蚤子。
(1) 钱少——目前的互助计划,几乎没有盈利
美团互助的“猝死”,就是互助行业的缩影。
前不久,运营两年的相互宝也表示:还没有覆盖成本。
根据能找到的数据,按每期分摊调查费用3000元算,再加上团队成员薪资、奖金、办公场地、产品开发、日常运维,
要服务过亿用户,以相互宝过千人的团队规模算,
这点结余,能维持收支平衡都很不错了。
互助平台的真相可能并不像外人揣测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可能正相反,连行业龙头都没赚到钱,其他小平台可能生存得更难。
目前,互助平台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类:管理费和调查费。
调查费的典型代表,是水滴互助。
在2019年3月以前,水滴互助的用户申请互助时,需要缴纳一笔“调查费”给第三方机构,这笔费用一度高达数千元。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申请人负担调查费,可能出现交了钱调查,最后调查结果是赔不了的情况。
相当于把这部分风险成本直接转嫁给了用户。
而管理费则分两种:前端收费(预交费+抽成)和后端收费(抽成)。
比如前端收费的代表,360互助,需要在加入时缴纳3元会员费,这笔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交由公募基金或者银行托管;此后每期分摊平台会抽取10%的管理费;
对用户来说,潜在的风险是,预缴的资金池不受控制。
理论上说,并不能保证这笔钱怎么用、是否安全。
近几年频繁暴雷的P2P,健身房、长租公寓,那套资本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后端收费的代表就是相互宝了,加入时不用缴费,往后每期抽成8%的管理费。
因为管理费是“赔”了,才能拿到的,
相对应的,用户就容易产生质疑:会不会为了赚钱,而滥赔、多收用户的钱。
但其实这些盈利模式都会面临质疑。
更重要的是,靠管理费,根本不赚钱。
美团保险板块负责人曾卓曾表示:“我们并不准备通过互助来盈利,8%的服务费只是用于团队运营。”
前相互宝负责人、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也曾表示,蚂蚁金服对相互宝团队没有KPI要求,同样8%的管理费“基本入不敷出”,还在亏钱。
按每笔互助金30万算,8%管理费就是24000元,每期都有3000~4000名成员申请互助。
对于需要过千名员工维持运转的团队来说,这笔钱要覆盖:
每个案例调查成本(3000元)、风控、核查、运营等人员的薪资支出、高昂的办公场地成本等等。
这笔营收可以说是是杯水车薪。
再对比蚂蚁其他渠道的收入,更是妄谈收益、赚钱。
相比于传统人身保险公司17%-20%、财产险保险公司近40%的运营费,8%的管理费甚至比很多慈善机构都少。
庞大的用户基数虽然帮助巨头们快速累积了互助平台的成员,但并没有给巨头们带来多少实际利润。
(2) 事多——运营难度大
“赔出去的每一笔钱是用户的钱,每一笔钱是赔得非常战战兢兢的,生怕赔错一笔。因为赔错一笔代表辜负了用户的信任。”
——相互宝风控负责人景南
互助产品的基石之一是信任,因为救助对象所拿到的钱是其他用户所分摊的,
一旦发生“骗助”的事件,很可能就失去所有用户的信任,而动摇整个互助计划的基础。相互宝作为平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风控体系。
为实现这个目标,2019年5月,公安部反欺诈特聘专家.
出任相互宝总经理,人称“阿里狄仁杰”。
邵晓东加入后,帮助相互宝完善了风控体系。
其理念,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用规则拦截风险”。
线上,依赖芝麻信用和健康告知,筛选投保人;
线下,则要靠调查员走访患者、医院、机构,来核实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当城乡、农村用户激增时,简单依赖数字技术,绝不可能完成每一笔求助的核实。
这正是互助平台们的风控迎来最大挑战的时候。
潜在的“骗保”风险,逼迫着平台们的规则和生态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调查员的工作也非常辛苦。
除了日常要恶补医学、社保、法律知识,下乡面访还会面临很多困难。
部分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经常需要徒步行走。
一个月走坏了一双鞋是常事。城镇地区的调查员,也是日均2万步。
面对戒备心强的患者和家属,则需要多次沟通才能取得对方信任,
还要安抚等得太久而抱怨的家属。
此外,由于不了解相互宝,在向医院和地方社保局索要资料时,也常有不少阻力。
而这,不过是互助平台每起案件背后,艰苦的运营工作的冰山一角。
庞大的用户基数,导致的支付困难,也是运营的一大负担。
还以相互宝为例,每期分摊扣款时,过亿的用户意味着一天内要完成几千万笔支付代扣,这样的技术壁垒,只有每年都经历“双11”考验的支付宝才能做到。
掌握着支付端口的“相互宝”尚且如此,其他平台之难可想而知。
此外,互助虽然具有天然的“保险属性”,但贸然闯入“保险领域”的互联网企业,
却缺乏保险专业经验,尤其是精算不准确,会导致分摊金额计算出现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这种经营行为如果从公益角度出发,缺乏赢利点;
而作为盈利性商业模式来说,则会存在费率高、竞争性弱、大量“退保”,无以为继的问题。
显然,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做着“保险”的事,所面临的困难远比大家想象得多。
(3) 舆论误解:大家却都在骂它
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在中国做互助,会遭受多少骂声。
“赚黑心钱。”
“又涨价!就知道涨价坑钱!”
“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垃圾!”
“又是骗人的保险!”
但这些骂声
——骂得对吗?
相互宝收的8%管理费,对比其他平台10%、20%,2年来没上涨过;
分摊金上涨,也是因为目前成员构成还没回归到“大数定理”,还没有涨到人群的平均发生率,继续涨才是对的;
不赔是因为要符合定义,要维护秩序,要对成员负责,而且拒赔对相互宝没有任何好处;
相互宝不是保险,是互助计划,骗没骗人,一个人说了不算
最可笑的是,涨价滥赔和规则严拒赔两件事,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你能想象这样的话是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的?
美团互助关停时,宣布全额返还分摊金,并且关停前如果有成员不幸确诊,都会正常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这意味着,美团互助从成立以来,实质上没有成员花过1分钱。
所有确诊、获得“赔付”的成员,实际上都是接受了美团互助自负调查、管理、运营成本的无条件捐助。
对于一个本质上并不是纯公益慈善的企业来说,这称得上仁至义尽,并且鉴于其高昂的成本,算得上大善事一桩。
可是在“美团互助关停”的新闻下面,消费者讨论得最多的不是美团互助本身,而是“相互宝”。
有骂相互宝骗子的:
还有骂相互宝圈钱,希望早日被取缔的:
还有连相互宝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骂相互宝是“有权有势”,“又是骗人的保险”的:
没有谁能讨好所有人。
但当这个数字达到了1个亿的时候,相互宝就不得不去做这件不可能的事:讨好所有人。
难吗?难。
风评和舆论是不可控的,尤其当这件事关乎民生、体量又如此巨大时,随时都要面对反噬的滔天民意。
美团互助面对汹涌的舆论,选择了主动关停,蓦然落幕。
而相互宝已经关系着上亿人的权益,再难也必须做下去。
在这条注定做对了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做错了却有万人唾弃的路上,
相互宝任重道远。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20年12月,这时候,相互宝发起了第8期的赔审案。
“赔审制度”可以说是全球独创的制度,它针对的是一些疑难案件,不知道该不该互助,那么通过赔审,可以决定给不给这个家庭这笔钱。
这起案子中,患者申请的互助,是重疾中的“深度昏迷”,
在“深度昏迷”的理赔标准中,有一条是:持续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96小时以上;
而患者被送入ICU抢救后,先后使用了27小时和69小时,合计超过了96小时,
但中途医生为其拔出过呼吸机,在发现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后,再次插上了呼吸机。
尽管医生表示,中间拔管而间隔的50分钟是正常流程,从医学角度说,这种情况仍旧属于“持续使用呼吸机达到96小时”。
可相互宝还是犯了难,发起赔审让网友们决断。
最后,
49.9%的人选择支持申请人,认为该赔;
50.1%的人支持调查员,认为不该赔。
49.9%对50.1%。仅以0.2%的差距,拒绝了这次申请。
戏剧性吗?
更戏剧性的在后面。
无意中,我翻到了用户的留言:
令人震惊的是,
无论结果如何,其中一方因为失望、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叫嚷着要退出。
结合49.9%对50,1%的结果,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这是一次撕裂,对“互助”的认识的彻底撕裂。
这正是相互宝乃至整个互助行业所面临的两难抉择,
要么拒赔,就是挨骂,受着;
要么就是通融赔付,但开了先河,可能分摊金会涨价,也是挨骂。
而这便是互助发展受阻的根源:
为什么互助在国内走的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国内没有支持互助计划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互助缺少共识。
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中国是典型的“低信任度社会”,
只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有信任,对“外人”则缺乏“自发社交性”。
人与人之间默认“互不信任”,除非对方做了某些事,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这种心态才会被扭转。
可“互助平台”恰恰要求一群陌生人在社群里,构建信任网络。
这种冲突,导致一部分人,不信任平台和其他成员,
所以质疑“骗保”、平台吸金赚黑心钱的情况才会那么频繁。
我们看一个模型:
外界环境,就是天然的低信任度社会,这是它头顶恶劣的天然气候;
而它脚下的三根支柱,也都蛀蠹暗生:
舆论环境——充满恶意揣测和利益冲突者的攻击,骂声不断;
商业模式——数年来都没探索出答案,前路未明;
监管态度——悬而未决,随时可能落刀。
(1) 恶劣的舆论环境
自身也在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都会引发部分用户的疑问,以及被一些保险媒体行业人士放大。
说回开头提到的那起,发生在河南的心肌梗死拒赔案。
当事人成女士的丈夫,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
申请互助时,因为不能提供“心电图”,而被相互宝拒绝“赔付”。
成女士无法理解:人已经死了,还怎么做心电图。
由此认为相互宝是“骗人的”,是“玩套路”。
可是,视频的一开始老阿姨一句“相互宝,不能骗人啊。”轻易就引导了不明真相的观众的情绪,评论区群情激奋,充满了指责和谩骂。
可以说,从这个视频开始,相互宝就已经输了。
媒体、自媒体仿佛掌握了某种流量密码:卖惨+拒赔模式如何如何,
罔顾专业,只论情感。
保险受其害,质朴的公众高估了人性,保险公司或互助才是舆论场里的那个弱势群体。
但是对于保险来说有其合理性,门槛,靠此赚钱,所以应该被舆论所监督。
但是相互宝呢?
拒绝,没有一点点好处,反而付出的全是成本。
相互宝只有审核通过、发起分摊了,才能收取那8%的管理费,用来抵消案件调查的费用,和分摊代扣、运营人员的成本。
如果“拒赔”,这些成本实际上都是平台自己负担了。
而且相互宝比保险的舆论环境更艰难,因为很多保险业者也是黑相互宝的主力。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业务员大炒特炒。
毕竟互助产品动了商业保险的蛋糕,
相互平台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一向如此。
公众的误解,刻意的抹黑。
舆论风向这根柱子,向来不稳定。
(2)残缺商业模式
前面说了目前不盈利,那么未来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除了最基本的“管理费”,互助平台不是没有其他盈利的想象,比如:
1) 和保险公司合作,互助平台可以成为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通过推送、定制保险产品,是有获利的想象空间的;
2) 提供医疗增值服务,比如和体检机构定制项目,这同样是渴望通过流量,实现商业化变现;
3) 通过大数据,向足够垂直细分的流量投放广告。
然而,这些路似乎走不通。
毕竟,金融和保险产品,是脱离日常生活的低频场景,用户的黏性不高。
绝大多数用户,有了一份互助,或者一份保险后,就不再关注相关动态了。
这点从事保险行业的我非常有发言权。
大多数用户除了每次缴纳分摊金的时候,并不会打开互助类app,想象中的“社区属性”似乎并不存在。
缺乏了这个闭环,在经历过用户猛涨、上升后,往往会由于缺乏和用户频繁交互的场景,而面临用户的大批量脱落。
交大经济学家何帆也认为,互助到最后,将成为“巨头的战场”,“只有巨头才能将模式走通,而其他玩家,可能都会沦为陪跑。”
这些盈利模式一直处于“想象”阶段,除了用户黏性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互助平台的公益属性,导致平台不能轻易伤害社会感情。
商业模式这根柱子,不稳定。
(3)悬而未决的监管
既然舆论、商业两根支柱都不靠谱,那么我们能不能指望官方给一个名分?
可惜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监管办法。
除了相互宝发起的仅有自律意义的行业标准,市面上对未来监管的方向只有讨论和想象。
官方监管层虽然从2015年就曾发布过《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
并且5年来,一直在提醒消费者,
2020年9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里,也特别点名提醒了互助产品。
这类“含沙射影”的提醒虽然没有停过,但一直没有给出彻彻底底完整的监管方针。
20年4月,相互宝建立了《全网首个网络互助标准》,明确了“四要一不要”。
但这毕竟只是自律准绳,不是法律法规的约束,
互助的监管还需要再进一步。
某金融机构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互助的监管不出两种结局:
一种,是成为持牌机构,在监管框架内展业;
另一种,则是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全部洗牌出局。
监管的靴子如何落地,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最大变数。
但只要互助这个行业存在一天,关系着数亿人的权益一天,监管的发布就只是时间问题。
监管这根柱子,也不稳定。
互助平台的前程,在内外兼施的恶劣环境下风雨飘摇。
小平台早就消亡殆尽,大平台如美团互助、轻松互助,也落得一个主动关闭,体面离开的结局;
龙头老大相互宝,在当前萧索的大背景下,也摆脱不了人数下滑。
领头羊相互宝的迷茫,代表着这个行业的迷茫:不论怎么做,怎么改进、怎么追求公平,都会挨骂。
赔松了挨骂,说没有原则,不公平,为了赚烂钱;
赔严了挨骂,说没有人情味,啥都不赔,黑心,骗子;
最后即便交给成员公投,依然摆脱不了挨骂的后果。
正如这部分中深度昏迷的案例,不是所有加入互助的成员,都具备相当的法律、医学知识。
可抛开专业、公正,一味顺从民意,又有倒向民粹的危险;
但如果,决断权不交给实实在在掏了钱的成员们自己,谁才有判决的大权?
当众人的权益和理性客观被放在天平两端时,
——谁又有权力决定如何倾斜?
互助所面对的难题,是明朗的。
如果想试着找出解决方案,起码有两个点是相对迫切的:
(1) 给个名分:监管
互助产品发展到如今,一直没有出台完整的监管细则。
也就是说,“互助产品”其实上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目前所有网络互助平台都没有牌照,都是以科技公司运营,全都有不合规、不合法的风险。
但但这不代表监管部门不重视互助产品。
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下发过《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敲打当时过分粗放发展的互助乱象;
2016年下发“相互保险”的牌照时,也同时强调将加大对互助平台的监测、甄别力度,对于打着互助计划名义,实际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讲依法打击和取缔。
不过这都停留在管控用“互助”的名义“卖保险”的层面,并不是对“互助产品”本身的直接介入。
直到2020年,银保监会对“互助平台”的监管逐渐收紧。
这一年,“互助”这个词,多次被提及。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文: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法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建议,将网络互助纳入保险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提出,要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体系,防控其潜在风险。由此可见,尽快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成为业界共识。
监管已释放出信号,网络互助即将迎来强监管,几乎是板上钉钉。
但另一方面,
网络互助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投诉压力与信任危机,在不少平台选择放弃的“退出潮”下,由官方的框架和监管,给互助产品一个“名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 教育
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来自于用户的理解。
网络互助保障平台用户量有限的一大原因是市场教育用户程度还不够。
一方面用户希望互助什么都能赔,但一方面又希望不花很多钱。
而这是天然矛盾的。
如果用户能够对互助计划的盈利模式、互助模式有基础的了解,平台做好信息透明工作,并适当地普及一些保险、法律、医学的相关常识,
就是经过长时间的教育,用户的认知在逐步改变,那么可能会逐渐接受“互助”这个古老而新兴的项目。
可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说在最后:
在我的三部曲里,第一部我描述医保时,用了“困”字,而形容相互宝则我选取了“败”字。
为什么会败?因为它在跟人性中的自私与怀疑对抗。
涉及到钱,就有人疑心它中饱私囊,假仁假义;
涉及规则,就有人疑心它厚此薄彼,暗箱操作;
涉及变化,就有人疑心它胃口大开,贪得无厌。
人总是自私的,对他人所作所为是充满怀疑的。
但我从不希望它败。
而且他们也没真的败过!
理念可能骗人,所作所为不会骗人。
即便鼎盛不再,仍然有上亿善良的成员不曾动摇;
即便前路艰险,团队依旧在跋山涉水,沥血叩心地对待每起案件;
即便谗口嗷嗷,它也会抹去脸上的脏水,拂走尘埃,继续前行。
保险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十买九坑,买保险前仔细阅读下面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
保险购买攻略:
- 史上最全保险攻略:避开95%的坑,少花10几万元!
- 为什么业务员推荐的保险几万块,网上的保险才几千?
-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那么便宜,靠谱吗?
- 网上买保险理赔难吗?
全网高性价比保险产品测评+全网最全保险选购攻略:
- 全面测评157款重疾险,选出2021年3月性价比之王
- 全面测评123款百万医疗险,选出2021年3月性价比之王
- 全面测评73款定期寿险,选出了2021年3月的性价比之王
- 全面测评195款意外险,选出2021年3月的性价比之王
保险退保指南:
史上最全退保攻略!手把手教你如何退保,立省五万块
保险套路揭秘:
今天,我把保险坑人的底,一一揭露
写在最后:关注【肆大财子】,私信领取以下免费福利
1.想给家庭配置最便宜保险,可以私信我“配置”,或者下方留言,我会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帮你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2.如果想诊断自己的保单是不是买贵了还是买坑了?又或者还有核保、理赔等疑难问题,也可以私信我“保单”,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