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吧,那几年我们度过的那段日子转眼就到除夕了。
请盘鸡、供养、集党,这三件事要放在一起。
盘鸡是为了供养,供养是为了请家堂。盘鸡
盘鸡,就是把大公鸡杀好洗净后,盘折成独特的造型。
两爪盘在腰间,鸡翅从嘴中伸出展在头前,给人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
讲究一点的,还会用写春联的红纸给鸡冠再涂些红色,使得鸡冠更加红艳。
盘鸡需要很好的技巧,没有手劲鸡的骨节没法盘折,只有蛮力没有巧劲就会把骨节掰断导致盘鸡失败。
高手盘出来的鸡端端正正漂漂亮亮精精神神,手法不好的人盘出的鸡有些歪斜,也不太精神。
盘鸡高手过年时在村子里很受欢迎,也很忙碌,被各家请去盘鸡,都是乡里乡亲,也就是无偿帮忙而已,常常是在别家盘了很多,自己家的还没时间盘。
现在很多专门过年杀鸡的地方也顺便收费盘鸡,感觉像是流水线操作,少了那种盘鸡的仪式感。不知道很多年后,还会不会有人掌握这项手艺。
供养
供养也是土话,书面一点可以叫做上供或供奉,是过年期间对祖先的一种仪式,一般在大年三十就开始摆供桌了。
供桌上摆上祖先的牌位,有的人家还会在中堂上挂上家谱卷轴,叫做“家堂轴子”。
供品除了盘好的公鸡,还有肘子、方肉、鱼等等,肘子也要盘一下,肉要方方正正,鱼嘴里会含一枚小红果。
除了这些大件菜品,还有点心果盘若干,以及茶酒香烟,还有香炉。这些供品也可以叫做“供养”,或“供养子”。
这样的话,供养,既指一项行为,又可指一种东西。
另外,盘好的鸡当然要摆在桌前正中了,但摆法不一,一般为了好看当然是鸡头朝外,但讲究一些的人家,会让鸡头朝里面向牌位,把鸡屁股朝外,也对,鸡头要对着祖宗嘛。
请家堂
摆好供桌,就要开始请家堂了,就是通过仪式把先人们请到家里来。
在大门口插一柱香,烧一道纸,放一挂鞭,就把先人请回来了。
燃香——烧纸——放鞭,讲究——虔诚——传承,孩提——成年——老去,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复一年,古老的大地重复着传统的仪式。
先人们请回来了,就相当于入席就位了,那就开始斟茶、倒酒、点烟,以供先人享用。
整个供桌神圣庄重,层次分明,杯盘有序,香雾缭绕。
侍候好祖先,当下的人们就可以开始吃午饭了,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正餐——年饭。
年饭
一说起年饭,有个词叫年夜饭,其实,大多数中国人的年饭正餐还是在中午,毕竟午餐才是正餐,晚上不宜吃喝太多。
年饭讲究团团圆圆,多用圆桌,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其乐融融。有时候,过年,就是为了这一顿饭。吃过这顿饭,就是过了年。
北方年饭的主食是饺子,多为羊肉馅。当然了,下了饺子还是得先给供桌上的先人。
贴对联
吃着喝着,别忘了聊一下一个重要的项目——贴对联,也就是贴春联。
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上午贴,早的也有二十九贴的。其实三十全天都可以,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吃完中午年饭酒饱饭足开始贴对联的。
当然了,就算中午喝的再多,也不会发生将“六畜兴旺”和“人口平安”贴颠倒的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院子里贴上“井龙大吉”的压水井在年三十这天不再压水了。老人们说,一年了,让井龙王休息一天吧。
那时候小孩子淘气,有的会把别人家刚贴好的对联上的红纸撕下一些来,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倒上水,泡出红色来。唉,那时可玩的东西实在匮乏。
赵本山
那时候,与其说三十晚上看春晚,不如说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
所幸本山大叔每次都没有令我们失望,带给我们喷饭的快乐和念叨一年的金句。
有人说,赵本山丑化中国农民,但从儿时就在三十晚上看赵本山长大的我,却只记得赵本山讽刺、贬低、丑化过官员、所谓的艺术家、所谓的专家,但从没讽刺、贬低、丑化过老百姓,更没有丑化过农民,顶多调侃戏弄下城里人。
你可以非议延伸一下老赵的私人飞机和七七八八,但不能否认,在那些年我们过的那些年中,赵本山对于过年的象征意义以及他带给我们的欢声笑语。
熬五经
熬五经,也是俗语土话,应该是熬五更,就是熬个通宵,也就是“过年”。但真正通宵不睡也不可能,多是熬过零点就算熬五更了。
有时熬五更肚子饿了会整点夜宵,什么夜宵呢,还是饺子。不过,熬五更的饺子得是素馅的,图个来年素静。
一般多为白菜豆腐的饺子,中午吃了大鱼大肉,晚上空空肚子再吃几个素饺子,倒也不失健康合理。白菜豆腐保平安,熬五更时的素饺子吃起来倒比中午一个肉丸的羊肉水饺还要香。
熬五更的时候,还有一项活动叫做“发钱粮”,烧纸——磕头——祈福。懵懂的孩童跟着老人在院子里、在天地之间、在深邃的夜空之下,执行这一传统的仪式。
贴了对联,放了鞭炮,请了家堂,吃了年饭,看了本山,熬了五更,过去的一年就过去了,新的一年就来到了。
没有微信,没有红包,没有朋友圈,没有抢红包。那时的孩童站在天井里,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抬头遥看茫茫夜空,孩子心中知道,这一刻,是我们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