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实习生 方诗琪 记者 潘骏 文/摄
相信每所高校的学子,心中都有一幅“限定版觅食地图”,都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串专属小馆。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北侧,和学生宿舍楼仅一步之遥,就有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相比于地图上“泰和路”的名字,师生们更习惯用“北街”来代指这条百米小街。北街尽头的宏利美食城,聚集着六七家十几方的店铺。其中一间,无论是从人气还是菜品本身来说,都十分“火辣”,更是被浙大中的川渝学子评为“在杭州唯一需要慎重考虑辣度”的川菜馆。
在饭点走进宏利美食城,左手边便是这家“重庆人家川菜馆”,店面内挤挤挨挨摆了七张桌,门外或站或坐着不少等位的食客。老板娘钟嬢嬢在桌椅间灵活走动,看到来人,步子未迈,先操着一口塑普,急急笑着招呼几句,“同学来啦?几个人?看下菜单先哈,马上来!”这边话音未落,人又奔向里间的半开放厨房,“老杜,赶紧再添上个辣子鸡!”老板杜师傅穿着军绿色的工装,背挺得笔直,忙着挥勺舞锅。两个大灶间升腾的热气笼罩住他的身形,灶旁二十余个不锈钢杯排开,盛着各色调料,其中光辣椒就有四五个品种,倒颇有一番武林高手的意味。
重庆人家店如其名,只做地道川菜。在这里,是不怎么需要纠结点菜的。店里绝大多数是去了又去的老客,熟门熟路,往往无需菜单就直接点菜。实不相瞒,吃货妹子的很多同学,包括妹子自己,都是他家的常客。就说这道重庆江湖菜必吃的毛血旺,打眼望去,一片“红海”,雪白的毛肚、粉嫩的火腿肠、滑嫩的鸭血,在满盆透亮红油中堆得满满当当,再点缀以小葱,辅以豆芽、白菜,麻辣鲜香,汁浓味厚,可谓色香味俱全。浙大广电专业18级的杨同学,将重庆人家称作自己的“第二食堂”,一周里吃上四天都不会腻,就连放假回家,也要央求妈妈照着照片复刻这盆心心念念的毛血旺。
而妹子本人最爱的当属辣子鸡。深红油亮的辣椒和鸡肉交错,在盘中垒得像个小山包。辣椒被爆炒后水分全无,香气浓郁,一上桌就直往鼻尖钻,激得人等不及夹起肉来解解馋。刚出锅的鸡块还有些烫口,外酥里嫩,尤其是鸡皮的部分,已经被大火猛炒到焦脆,一口下去,能听到齿间清脆的断裂声,满口留香。
另外还有蒜泥白肉、芋儿肥肠鸡、干锅鸡、香辣大虾、干煸四季豆等菜品,样样不踩雷,光听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干饭人”必备!
这爿小店里,老杜掌勺,钟嬢嬢负责招呼洗刷,此外也只有一个帮忙打扫的阿姨。夫妻俩的一天,从跑菜场开始。老杜每天都骑着自己的电动小三轮,亲自到金家渡的农贸市场挑菜,清晨一趟,下午一趟,货备得不多,满足一天的量即可,“咱们做家常菜,最重要还是新鲜嘛,隔夜菜没吃头啦。”钟嬢嬢笑眯眯地说着。
配料上,两人也不马虎,辣椒、花椒都是两口子或亲自或托人从重庆老家背来的,“不然味道不正宗咯”。考虑到江浙人不擅吃辣,他们还特意备上辣度不同的辣椒品种,凭着十多年的厨龄,按需调整比例。妹子建议,头一遭上重庆人家的吃货们,先点微辣试试水,再慢慢往上添,必能让你在寒冬中畅快地出一身汗。
请输入图片描述
夫妻俩做了一辈子餐饮,早年在重庆老家,自十五六年前来杭州起,先是在浙大玉泉校区内的小乐惠餐馆做厨师,再到汽车北站边开了10年川菜馆子,18年8月,才搬到了浙大北街。期间,老杜还到浙大食堂做过厨师,只不过半年便辞职了,问他缘由,竟也简单,“做惯川菜咯,就喜欢重油重辣,大火爆炒的,要不然不得劲!”
店刚开到学校边时,人生地不熟,也没啥客人,最早来光顾的是一批浙大的川渝师生,离家千里的味蕾不出意外地被熟悉的滋味征服。一传十十传百,重庆人家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有在滨江实习的同学,念着店里的味道,不惜花费高昂跑腿费,也要让骑手跨越杭城来打包。饭点店里永远座无虚席,有时不凑巧,等位一两个小时也是有的,甚至还把小姑娘等哭过。
对此,钟嬢嬢和杜师傅感到又抱歉又无奈,人手不足,唯有老杜一人掌勺,实在分身乏术,“我们想过年的时候,给大家写个道歉信,总是让客人久等”。夫妻俩也聘请过两次厨师,但味道总是不正宗,每每刚换人,舌头灵的老客一尝便知,“叔叔,今儿这菜不是您炒的吧,我们不要新厨师。”所以凡事还是亲力亲为。早上七点起床,凌晨一两点才收拾完回家,年过五十的叔叔阿姨也觉得有些吃不消。“他有时候站着炒菜都会睡着嘞,困的哟!”嬢嬢指着叔叔道,此时,隔壁麻辣烫店的老板也探出头来,“你看钟嬢嬢,头发都累白了!”
尽管如此辛苦,当妹子问是否还要坚持开店时,老杜仍重重点头。钟嬢嬢在旁放声大笑,“他就爱做菜,我们川渝那边都是男人烧的嘞!每年年夜饭,他一个人就好整出十几道菜哦。”夫妻俩觉得,自己还有力气,做喜欢的餐饮挣些钱,不给子女添麻烦,“回去耍也没意思,还是做事充实”。两人决定,今年过年回老家招厨师,在热心同学的帮助下,他们还建起了用于线上点单的“吃货交流群”。如今,第一个五百人群已经满员,吃货们可以在群中提前点菜,不会打字的嬢嬢总会认真地手写回复。每到饭点,嬢嬢在群里喊的那一声“开饭啦”,总是别样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