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不断要求各种自然资源和排放各种废物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根据自然环境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差异很大。也就是说,环境的承载力不同。
从自然带的角度来看,地球陆地表面主要可以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自然带三大类,其中从承载力的角度来看,从高到低应该是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展,对于区域植被造成大面积的破坏,使得区域环境承载力下降,从而出现荒漠化现象,并出现生态恶化状况。“三北防护林”工程成果丰硕
自然环境相当于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等,如果其中一个方面发生了破坏,有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发生恶化,最终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导致生态难以复原。所以,在生态初步恶化和潜在恶化地区,及时的加以关注和修复是极为重要的,而当生态逐步恢复以后,就会逐步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所谓“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方面,我国有一项十分著名的生态恢复工程,那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所谓的“三北”是指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地区基本上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遭受人类活动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包括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以及风沙严重等问题,曾经一度出现沙进人退,荒漠化不断扩展的趋势。从省区角度来看,三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13个省市区。
我国八大防护林工程示意图
三北防护林工程设计的区域总面积约为40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4%,其中包括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沙漠和沙地面积为133万平方千米,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一地区多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对于植树造林十分不利。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规划一直到2050年,时间共为7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共八期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共五期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截止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之初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千米,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始终把恢复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种草,不断的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四十多年来,使得区域内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其中毛乌素、科尔沁和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得到初步治理,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并逐步恢复。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千米,取得重大生态建设成果。三北防护林工程不仅仅取得了生态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营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18.3亿立方米,经济价值9130亿元,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年旅游收入超480亿元,年接待游客3.8亿人次。
三北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