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昼夜厨房,还有山川湖海。
四年前,68岁的那越儿卖了杭州市区的房子,和丈夫携手住进了位于良渚的养老公寓,过上了老俩口向往许久的幸福生活。
自退休后,他俩已走了近50个国家和地区,照片在墙上挂得满满当当,还未打卡的全球旅游版图只剩下北极、南极与南非。.
她当然也从没想过,自己在古稀之年时,竟能成为小年轻口中的“网红”:因喜欢练瑜伽,升级做了社区学院的运动老师,还开了抖音课,教别人强身健体。
在打开话匣子前,那越儿十分注重仪式感,先熟练地泡上两杯马来西亚白咖,再端上一盆新鲜上市的哈密瓜:若是没有客人来,这就是她的晚饭,有时也会加上苹果、香蕉自制养生奶昔。
作为第一批远赴宁夏的杭州知青,那越儿自1965年来到宁夏永宁县后,把青春岁月都留在了那片土地。待到叶落归根,年过半百,她又开始和老伴的各种身体疾病打起了“持久战”,虽然有时候较为辛苦,但她却不太愿意让女儿们插手,理由很简单:人老了,越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要自立些。
17岁,瞒着父母
成了第一批远赴宁夏的杭州知青
那越儿生于1948年,小时候家境不错:父亲是北京人,是名军医;母亲是诸暨人,偶尔客串药剂师。直到一次回北京,母亲偶然间得知原来长相清秀的父亲竟比自己足足大了13岁,闹着要回杭州。
父亲与母亲
上世纪五十年代,血吸虫病泛滥,传播速度并亚于如今的新冠病毒,精通西医的父亲因此被调到萧山,母亲正好遂了心愿,那越儿在杭州长大。
那越儿是杭州市第一批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远赴宁夏的知青,同样也是第一批远赴宁夏的杭州知青。
那时她刚参加完中考,志愿只填了两个:是去杭州卫生技校学拍CT、做麻醉师一类的专业医生,还是去杭州卫生学院当护士,无论哪一种,都算是女承父业。
晚年的父亲
但性格要强的她最终却选择了瞒着父母,当了知青。
1965年9月7日,那越儿与630多名杭州知识青年从城站火车站出发,一起赴宁夏永宁县插队落户,开创了中国知青跨东西大区插队下乡的先河。
出发那天,在萧山的父亲心有预感,却分身乏术,只能听着电话那头妻子为17岁的任性女儿泣不成声。
那越儿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被分到宁夏永宁县胜利公社杨显大队。
装稻包、背篓土……这些没有下地经验的城里孩子,咬着牙把几十斤比人高的东西抗在肩上,做事光靠一股傻力气。
在马兰花香里唱歌,黄河上泛舟,倚在白杨树下说心事,土坯瓦房中结婚。虽说是土房土炕满天沙,冰菜冰饭吃不饱,却是那代人最难忘的青春乐章。
单调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最大的笑料源于言语不通:
一次,水桶掉井里,知青们便到庄子里一户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借钩子捞桶,真诚地说:“四爷,把您的钩子借我们用一下。”
他们不知道,“钩子”(音)在宁夏话里是屁股的意思,永宁话用“须子”(音)表示。四爷勃然大怒,训斥这些年轻娃娃狂妄,后经解释,原是误会一场,四爷把“须子”放在门后,供知青们随时取用。
58岁,慢下来
野心满满和先生周游列国
那越儿和丈夫是同龄人,二人是初中同学,又同一年下乡当知青。之后她在村里当民办老师,学生家里有鸡蛋、红薯都会给她带一份,“嘴上总不亏着”;老公却还在乡下务农,看天吃饭,若遇上雨季,颗粒无收;不过为人憨厚踏实,上下班自行车接送,厨房家务一手包。
那越儿在宁夏整整呆了14年,生了两个女儿,当过纺织工,也在五金模具工厂干过几年,老公则在石炭井当矿工,后来的一身毛病也是来自于此。
兜兜转转回杭后,那越儿转行做销售,没过几年,老公被调回来当老师,后又做了杂志编辑,生活步入正轨。
风风雨雨大半辈子,等到年过半百,二人打算慢下来享受生活,从2006年起旅游看世界。
起初是哪里签证好办就去哪,澳大利亚,普吉岛,新西兰,迪拜,法国,意大利……
后来“野心”更大了,去印度斋浦尔天文台观赏星空,坐在中俄交界的莫日格勒河河边眺望白云蓝天,在爱尔兰克莱尔郡感受全欧洲最高的莫赫悬崖,那越儿特意做了一本国内外旅游记录,去过的地方四五页纸都记不下。
68岁,构思晚年
卖了杭州市区房子入住养老公寓
但老公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先天哮喘,长期熬夜的伏案工作,一只眼睛黄斑病变;做过胃镜、肠镜;腰上长了骨刺,发作时只能躺在床上…….五年前,他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时而手脚不听使唤。
“犯起病来,一个人根本没办法,下楼都是问题。”二人只能提前构思晚年生活,想法一拍即合:决定卖了杭州市区的房子,找个环境清幽的养老公寓,安度余生。
“不能卖了房子,那是‘窝’啊。”身边的朋友都不支持她这样做,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但那越儿心意已决:生活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循规蹈矩。
2016年,68岁的那越儿与先生搬入杭州良渚随园嘉树老年公寓。
72岁,随性生活
网红瑜伽奶奶还开了抖音课
今年是那越儿待在良渚随园嘉树老年公寓的第四个年头,她已然是小区里的“运动网红”,找她拍照、录视频的很多,只要说起“瑜伽奶奶”,大家都会为你指路。
那越儿是2011年去马来西亚小女儿家探亲时与瑜伽结缘的,当时教练还是位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粤语的马来西亚人,这种“鸡同鸭讲”的教学方式反倒让她来了兴趣,回杭后便一口气报了五年的培训班。她最喜欢冬天上课,因为年轻人早上几乎起不来,这样瑜伽大课就变成了“一对一”私教。
“六十多岁身体还这么柔软,我也想跟着学!”搬入老年公寓,那越儿的瑜伽功底让身边的老姐妹们十分稀奇,慕名来找的越来越多,她索性在公寓里开了瑜伽公益班,目前学员有三、四十人,周一、周五准时带着大家练。为了“名正言顺”地给老年公寓的姐妹们上课,两年前她还和一帮小年轻一起通过200小时综合特训,每天训练近十小时,考出了国际瑜伽教练资格证。
今年因为疫情,那越儿最近才刚恢复社区课程。但她宅在家里的日子也没闲着,社区工作人员专门为她开了抖音网课,只需对着镜头做动作就好。
年轻时经历知青岁月,老了要照顾丈夫,那越儿的生活习惯却并不传统:平时只喝咖啡,不喝水;很少吃米饭,几年前爱吃星巴克的面包和麦当劳的汉堡,现在中饭更细致了:煎一块牛排,刚好填饱肚子。
虽说早已升级做了外婆,可那越儿说自己是“云”带娃,大外孙目前二十出头在加拿大读书,空了会来老年公寓陪陪他;小外孙则在马来西亚,一年到头见得次数不多。“外孙就交给女儿们照顾,也不必太操心。”
按原本旅游计划,那越儿去年打算去南极走一圈,结果丈夫临时动手术,错过了最佳旅游时间,年初又因为疫情,老俩口已经有一年多没出去看风景了。
不过丈夫身体最近恢复得不错,可以自己出行,在老年公寓里和别人下棋、打台球,玩一整天。那越儿则一周七天都很忙:不是教别人练瑜伽,就是出去学旗袍走秀和唱歌,周末留给亲朋好友相聚,只有周三是她的固定休息日。
“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她的养老秘诀,就是像年轻人一样随性地活着。
【写在最后】
人生,就是不断地努力生长,尽力绽放。50岁以后,还有长长的时光等着你去好好演绎。
50+,将与你一起潜心探寻如何一直保有满满的生命能量,用心打造长久的美好生活质量;
50+,将与你一起认真规划最佳的初老、中老、终老生活方案,理性个性地拓展幸福边界;
50+,更将与你一起触摸体验最新养老新理念,从智慧养老到到一体化、整合式养老体系;
……
你羡慕像那越儿这样独立、有乐趣的晚年生活吗?有勇气改变观念,迈出通往幸福未来的第一步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