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
上海的弄堂是感动的,有着袅袅的烟火人气
上海的弄堂是暗淡的,大多是寥寥的黑灰白色调
……
旧时的上海,最为热闹的就是弄堂
而现在,这样活色生香的弄堂生活却不多见了
曾经,很多人都挤在弄堂里,熙熙攘攘,没事儿就会搬个小凳子晒晒太阳,邻里间非常和谐,屋里厢正在烧菜发现调料没了,可以直接去问隔壁的邻居借……
曾经,一听到熟悉的“笃笃笃,卖糖粥……”的声音,就知道老伯挑着一副骆驼担走来了,想吃东西的人家就会出来买上一碗糖粥,甜到心窝里!
曾经,住在楼上不想下来的人,都会从楼上用绳子将一只篮子吊下来,里面放了一只小碗和钱,挑骆驼担的小贩就会用这只小碗盛上一碗小吃放回篮子里吊上去。
曾经,不想烧热水就去弄堂里打开水,而那些有钱的人家,都会来喊水,卖水的就挑着热水跟着送到人家里去。
曾经,弄堂口的烟纸店,卖的香烟都是白锡包、绿锡包、大前门、光荣、飞马、勇士、老刀牌等。也有百雀灵、蛤蜊油、人丹、痧药水卖,柜台边有打酱油、老酒的陶瓮,一个漏斗、一个竹制长柄吊筒。
曾经,弄堂口的商店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烟、酒、肥皂、酱油、香烛的混杂味儿,这是上海烟纸店里的标志气味,就像进南货店,你会闻到火腿、腌肉、咸鱼味一样。
曾经,在每家每户的不远处,都有这样一家家我们熟悉的粮店!营业员一声“准备好了吗”,你就能听到“哗”的一声,米就从漏斗中倾泻而出!
曾经,买东西都要凭购粮证和粮票购米,这些小物件曾给过很多人很美妙的人生记忆。
曾经,大街小巷的理发店的店号都是以“牡丹”、“玫瑰”、“芙蓉”等花卉名为主,后加以厅、院、室、屋、馆、公司、店、号等。理发屋根据装潢设备和技巧的不同也有甲、乙、丙、丁之分。
曾经,烫头是一件很时髦很时髦很时髦的事!
曾经,上海弄堂里的裁缝是极为普遍的,那时很多人家里所有的衣服都仰仗弄堂口的裁缝店。但现在,只有东平路上集中了几家做旗袍的店!
曾经,上海宁不轻易下馆子,逢啥喜庆,至爱亲朋要欢聚一下,都是自家和邻里一起互相帮烧,一张圆台面,满载着亲情温馨。现在,人多就下馆子,逢年过节也是在餐厅定年夜饭,再也没有了以前邻里的热闹和喜庆!
曾经,上学路上遇到弄堂口的大妈、大爷,都晓得招呼一声赵奶奶、王爷爷,遇到那些面露凶相的老头儿还得绕路走,害怕挨打……
曾经,吃完饭直接在院里一吼,小朋友就全出来了,老鹰抓小鸡、捉迷藏、斗鸡、跳房子、跳马……没有手机、iapd陪伴的夜晚有更纯粹的快乐!
曾经,我们围着街头巷尾摆转塘的小摊,转盘当中写着“童叟无欺”,旁边画满了各种动物的图案,自己在一旁默默的咽口水却没有钱买。
曾经,一到夏天,就能听到走街串巷卖冰棍的,喊着熟悉的“棒冰缺乏棒冰”的叫卖声,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就纷纷拿着零钞出来了。
曾经,一听到“哆咪唆咪-----,哆咪唆咪-----”的洒水车来了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小赤佬们几乎全都跑到街上,赤膊大军汇聚并跟在洒水车后面,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和欢乐,从马路的这个路口到下一个路口,浑身弄的像落汤鸡,也开心得要命。
老上海的弄堂总会勾起我们的回忆,
怀念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