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拍摄的电影《犬王》,讲述了一个抗战时,我军训练军犬,抗击日寇侵略的故事。
“海龙”是一头罕见的优异狼犬,当日军军官“八木”,派遣特务在村里安放了炸药。为了拯救全村人的性命,“海龙”咬着炸弹,奋力地往村外跑去,一声巨响,壮烈牺牲。
“海龙”的孩子“大龙”和“小龙 ”加入我军的军犬突击队。
后来,“大龙”也壮烈牺牲了,“小龙”将 “八木” 引到“海龙”的墓前,以自己的方式报了仇。
平心而论,影片本身还是拍得不错的,导演姚守岗,曾在印度电影节这个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过第二名“银孔雀奖”,也是有一定业务水准的。
然而,影片的背后,却是一个很残酷的拍摄过程。
2007年,姚守岗在《流金岁月》栏目里,看到14年前自己拍摄的电影《犬王》,那段“海龙”被炸弹炸成碎片的镜头,称:饰演“海龙”的是一条立过很多战功的老军犬,它当时咬住的竟是真炸弹,拍摄的也是军犬被真正炸死的镜头。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当时就有很多演艺圈同行公开谴责。如香港名导/制片人陈嘉上,就感叹「英雄犬碰到不懂拍电影的,白白牺牲了,悲哀。」
2008年,姚守岗在一年后接受公开采访,如此解释此事:
【为了让表演显得更加真实,我们给一只训练有素、屡次立功的军犬绑上了真实的炸弹;在镜头前,它奔跑着被炸成了碎片……
如果海龙不死,就没有办法达到那个悲剧的张力。
当时没有经济和技术条件做特技,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狗,家里也养着狗,狗丢了我们都会急死。
我看过美国的一部电影,做了这样一条假狗,用了4万多个零件,这条假狗可以转眼睛,动耳朵,摇尾巴,还有血有肉,算一算4万多个零件的成本,我们就是把几部电影的成本加在一起,也做不出这样的狗。而且那个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吗?不仅技术,成本也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搞艺术,我们总是想尽办法达到目的,这样才能在观众中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也希望大家给我出出主意,我喜欢争议。没有舍哪有得,要不然观众能看到这样的逼真效果、受到这样的感染吗?】
总结:
狗虽然不是人,有的人是真的不如狗……
如果说1993年,当时的经济环境与拍摄条件,做不了复杂特效,保护动物也没有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对军犬的贡献与功勋,也没有足够的尊重与认识。用现在2021年的观念,去苛责当时的拍摄人员,可能确实不合适。
那么2008年,该导演接受节目采访时,仍秉承如此态度,鼓吹为了达到他所谓“逼真的效果”,为了节省制作复杂特效的成本,哪怕牺牲一条军犬也在所不惜。——就实在太令人无语了。
目前的《犬王》豆瓣分,几个小时之内,从2.8分被刷低到2.2分……只能说,是豆瓣这种最低1颗星,最差也有2.0分的保护机制,不巧保护了这么一部电影……否则,因此事愤怒的网友们,肯定会把评分直接刷到负数的。
至于连累到姚守岗导演的其他影片,也被一起打低分,肯定是不合适的,有悖于平台本身评价电影宗旨的,但公众的这种情绪,也完全在可以理解的情理之中。
如果说对年已八旬的姚守岗导演,那些过激的谩骂与人身攻击,也算是一种“网络暴力”,
那么从2008年,到到现在又过了这么多年,电影《犬王》也多次在电视台重播,每一次几乎都因为“炸死军犬”而刷上网络热搜,遭到众多网友的一致谴责,
这位姚守岗导演,可曾有过真正公开明确的致歉态度?既然一直没有,也就怪不得被屡屡“旧事重提”了。
《犬王》炸死军犬之事,最近这次被旧事重提,显然和其近日被重播,上了节目单预告有关:
这么一部拍摄过程中有极大瑕疵、很难得到21世纪广大公众认可,也严重违反现行《军犬管理工作规定》的影片,必然会令影片期望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显然,那些借此事大肆鼓噪,掀起舆论的推手,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别有用心,对社会心怀不满之人,以及“极端动保主义者”,而不是这些人当真对人民军队的退役军犬,有什么感情,对此,同样需要提高警惕。
军犬不是普通的狗,是有军籍的,有编制的。从1995年《军犬管理工作规定》,到2016年《军犬工作规定》,将军犬定位为特殊战斗员、军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军事力量资源。
【规范了军犬的定位分类和各级职责分工,明确了军犬繁育、饲养、卫生防疫工作,完善了军犬补充退役和管理制度,健全了军犬专业训练和使用规定,增加了奖励与处分的相关内容,使军犬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加强我军军犬力量建设运用,进一步提高军犬工作法制化、正规化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因此,绝不可能再出现1993年《犬王》,为拍电影而炸死军犬的悲剧了。这一点,才是令人欣慰的。
每年退役下来的军犬、警犬,目前都开放了面向广大公众,正规的领养渠道,真心实意而又有充裕经济实力的“爱犬人士”,何不尽一份余力,让这些功勋安度晚年,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