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英书《遵生八笺》,染上松脂色的方法记录:黄柏1斤,拍打,水4升,泡在水里难受到2升。
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先解释一下几个名词:
1、黄檗:中药
2、一伏时:一(伏)复时等于十二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一昼夜。
3、橡斗:栎的果实壳
4、胭脂:古代用茜草等制作的颜料
5、观音帘:纸名
6、拖过一次:把纸平铺桌子上刷一次
7、浸榨:提取颜色的工艺
8、听用:待用
将上述文字译成现代文字就是:
选用中药黄檗(柏),粉碎,加水四升,浸泡一昼夜,加火煎熬至二升,待用。橡树壳(皂斗)同上面的提取方法完成后待用。胭脂五钱,深色为佳,加水四碗,浸泡出红色。三种染料各自浓缩成汁水,大盆装染液,染观音帘厚纸,先用黄柏汁拖染一次,再用皂斗汁拖染一次,最后用胭脂汁拖染一次。根据纸张染色的深浅,加减染液,一张张晾干后可用。
以上仅仅是染宋笺的一个颜色的方法。毕竟,宋笺不是只有一个颜色。
宋笺,中国染色纸中的一种。染色纸,现在叫加工纸,古代叫“色纸”或“花笺”,但花笺还有一种是上面印有花纹图式的笺纸,不仅仅是有颜色。
中国最早的染色纸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确定。只能按古籍记载的说,那就是薛涛笺,或十色笺。
中国染色技法由来已久,有记载就有二千多年历史,是从纺织品染色开始。纸张出现得比较晚,两晋才有。且布纸材料同源,以蔡伦麻布到竹子,桑蚕茧,树皮等都一样。染色的染料也是相同的。从染黄纸的黄檗,到云蓝纸,磁青纸的靛蓝等都一样。无论是制作材料还是染色工艺,完全可以说“布纸同源”。
“花笺”即是上面印有花纹图式的笺纸。写诗则为“诗笺”,写信则为“信笺”,一般多尺幅较小、制作精美。文人雅士喜欢在上面自己设计花纹图样,以示不同俗流。宋笺,有澄心堂纸极佳,有碧云春树笺,龙凤笺、团花笺、金花笺……,都是宫中御用之笺纸,相当华贵。
纸之精品,笺纸也,而笺纸最妙者,为花笺也。花笺可染色,可印纹样,因独具一番情调,常用于赋诗唱和、鱼雁往来。
《辞源》释笺:小幅而华贵的纸张。古用以题咏或写书信,因此信札也名笺,通作“牋”。
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书记》一节中说:“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花笺”之名,开始出现在我国文风昌盛的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遵生八笺》记录染宋笺色法,是染色纸技法之一。
近日偶看网上信息,竟然众多把这个“染纸法”说成是“宣纸”做旧方法,更有貌作大师者信誓旦旦,简直是贻笑大方!
作为知名南纸店“清永斋”的后人,非遗植物染料及染色代表性传承人,磁青纸非遗传承人,笔者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以正视听。
一个是现代的所谓“宣纸”,已经不是按照古法制作,再怎么作伪也改变不了纸张的性质。二是即使采用《遵生八笺》染宋笺色法,也无法做旧。更何况现在很多制作宋笺者使用的是化学合成染料,作假也做不像。用一句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这些人就是肩上扛着几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
古法染纸,就是以染料作用于纤维质,以取得均匀而牢固的色泽,同时还要有防虫防蛀的功能,这样才能做到“纸寿千年”。
网上也查看到某硕士论文,还是比较有深度的,对《遵生八笺》染宋笺色法做了分析,还做了染纸技艺的还原,可惜也有硬伤。一个是用的橡树子,即果实而不是壳。这是不懂古代染色技法所致,橡树果实,里面是淀粉,是没有色素的,传统染色使用的是橡树果外面的壳,俗称“皂斗”,这个才是有史可查的染料。二是“胭脂”是市场买的,此“胭脂”非彼“胭脂”。以染匠的经验来说,现在可买到的红色染料以苏木为宜。
染布技艺在前,染纸技艺在后,欲学习染纸技法,还是得向染匠学。
两种都是染色工匠,但有先后,在明代就已经分开了,有古籍为证: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八十八:...刻丝匠二十三名 染匠二百六十三名 染纸匠一十一名。
染匠还是比染纸匠人多的,染匠的技艺也更成熟。
关于“色纸”,“色笺”的研究,目前远远不足,特别是关于染纸技艺的研究,不能仅仅从历史学的文献上查找,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去用古法做染纸实验,实践才出真知。
笔者大半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是布和纸的染色。算是对这两种材料的染色有一些小研究和心得,但还在路上,非常愿意与同好交流。
染匠黄荣华辛丑年立秋日写于宋庄国染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