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孔子时代已经盛行的乐器,据有文字的历史4000多年、《史记》年记载,琴的出现并不比尧舜时代晚。
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琴、棋、书、画”四艺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为文人所欣赏,位列“四艺”之首。代表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既是最具文人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也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明。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里的古琴】
东晋 著名画家顾恺之《斫琴图》
也称《斲琴图》,相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作品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 整幅画面,有14个人物。他们或挖刨琴板,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上弦听音,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帮忙。画中的文人学士,面容方整、长眉修目、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画中人物、器具,都具有东晋时代的特征。 所绘人物,写实而生动。从他们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对古琴的挚爱。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与古琴有关的作品,著名的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宋徽宗的《听琴图》、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等,画中人物或弹琴,或听琴。而内容为制作古琴的画作,迄今仅见一幅,这就是《斫琴图》。
元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北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此图为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画北齐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故事。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
图中共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妇,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态端庄娴静。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
清 刘彦冲《听阮图》
北宋 赵佶《听琴图》
明 杜堇《庭院听琴图》
天龙山石窟里的抚琴乐人
巩义石窟里的抚琴乐人
北魏造像里的抚琴飞天
【战国-唐古琴鉴赏】
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介绍战国至唐的部分存世古琴。内容来自网络,难免有误!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五弦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琴全长115厘米、头宽7厘米、尾宽5.5厘米、身高4厘米。通体髹漆黑,边缘饰以彩绘花纹。 琴体由独木雕成,中空,构成音箱,尾部为实体,首尾两端各有一山岳,隐间 (两山岳之间的有效弦长) 约106厘米。岳山上有五道弦槽,平均距离约1.1厘米。岳山外侧琴面上有五个弦孔,尾端弦孔外侧有一方头圆柱。琴弦早已腐烂无存。据琴的结构,推知其张弦的方法是先将琴弦固定于首端弦孔下方,然后张于琴面岳山上,经尾端弦孔,由琴尾下方上翻,系于琴柱上。《世本》:“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这件乐器可能是一种早期的琴。但其形体过于狭长,与记载不相符,也无法用手指弹奏。而且古代五弦琴尚有数种,形制也相近,所以难于确定。从器物形体来看,它更接近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筑”。暂名为五弦琴。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全长67厘米。面板长41.2、宽18.1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197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尾部为实体,长25.8厘 米、宽6.8厘米。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条弦槽,岳山根部有十个弦孔,通向面板内的月牙槽(即轸池),十个轸安放在此处,旋动琴轸可微调琴弦。张弦的方法是弦的一端经过岳山于十个轸上,另一端经过尾端系于下面的琴足上。琴面不平,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翘起。演奏时,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较小的滑音。
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七弦琴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藏
荆门郭店战国七弦琴全长82.1cm,面板长50.8cm,琴身首尾等宽12.4cm。湖北荆门郭店村1号墓1993年出土,形制与曾侯乙墓十弦琴相近,系弦七根,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实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 湖南省博物馆藏
马王堆3号汉墓七弦琴,西汉年代。此琴全长82.4cm,面板长50.8cm,首宽11.5cm,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迹,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年代,长93.4cm,1993年湖南长沙王室墓葬出土。此器五弦。同墓还出土有柱码和木制击弦之弓。是首次发现的筑的实用乐器。马王堆1号汉墓彩绘棺头档上绘有拟人化神怪,端坐五彩祥云中,持棒(或弓)击筑;江苏连云港西汉墓出土一漆食奁,纹饰中也有一人击筑,均提供了形象的演奏图像。
南朝 万壑松风 仲尼式 音乐研究所藏
此琴长123.5cm,隐间117cm,肩宽19.3cm,尾宽14.7cm,厚7cm。此琴漆层较厚,似分三层,底层为薄鹿角灰胎,中层为坚硬的黑漆,表层为薄栗壳色漆,后以朱漆修补多处。小蛇腹断,紫玉徽,额镶钧瓷,长方形龙池与鳯沼。琴背项间刻篆书“万壑松风”四字,其右上角刻“云谷老人”长圆形印,池下刻“水晶子藏”四字方印。龙池两侧刻著名琴家管平湖手写隶书长篇铭文。下刻“管平”,“吉厂”两小方印。腹内纳音右侧有小字墨书“大通元年钟山沉约监制”。
隋款 万壑松风 霹雳式
年代:隋
长宽厚:长122,宽 ( 额19.2,肩21,尾14.5 ) , 厚6.8公分。
漆色断纹:面为黑及栗壳色间朱漆,底栗壳色漆,发蛇腹、流水及冰裂断纹。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螺细徽,象牙轸;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雁足等均以硬木制成。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两旁刻小楷两行“隋逸士李疑作 干隆庚戌年皇十一子重修”。
琴背铭文:雁足与龙池间倒向刻篆书琴名“万壑松风”四字。龙池两旁倒向刻小楷铭文“九德三起冠宋唐 流传曾历两名王 开皇遗制连珠祖 汉后论琴第一张 山左夏一翁识 并命第七孙法圣重修”。题识下刻篆书大印两方,其一为“益王之宝”方印,其二为“黄南道人藏古”方印。
唐 春雷 连珠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此琴长126cm,高10.8cm,肩宽2.1cm,尾宽17.2cm。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沉以雄 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沉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唐 春雷 伏羲式 旅顺博物馆藏
此琴通长123.2cm、肩宽20.3cm、尾宽13.9cm。琴为桐木斫、髹鹿角灰胎,脱漆处露葛布底,通身发小蛇腹断纹。金徽,琴面小弦一侧,约自七徽半至尾际有下陷裂痕一道,面之弧度较圆,左右项腰边沿之楞角毕具,而底面之项腰两处楞角浑圆,具晚唐琴的减薄特点十分明显。惟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有减薄痕迹、并不见后配迹象。琴材甚旧,似有拼合,图形龙池、扁圆凤沼,池沼内未见腹款字迹。池上刻草书“春雷”,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沧海龙吟”。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cm,肩宽21cm,尾宽15.5cm,厚5.4cm,底厚1.5cm。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cm,宽3cm,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及“诗梦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楷书。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斲”。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下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据广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斋琴语》所述,当为清康熙年间所装。“诗梦斋”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谢”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号。
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未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环佩”琴继佛氏之后,大约在1920年左右被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所得。其后傅侗举家南迁移居沪上,“九霄环佩”亦随之南徙,遂成为上海琴坛名器,被收藏家刘世珩所得。1953年,经郑振铎局长提出,国家文物局由刘氏后人手中以重金购得,并转交故宫博物院。据上海的一位老一辈古琴家说:“上海曾有三张音韵至为佳妙的古琴,一张是王氏家藏的‘铁雀舞’,一张是吴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张,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环佩’”。“九霄环佩”之所以始终在琴坛上享有盛名,且饮誉上海,至今犹为人所称道,就因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琴多出于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张越、沉镣,另外还有娄则、冯超、三慧大师和超道人。不过今天从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这是因为雷氏琴不仅被唐贤所重,而且更被宋贤所重,他们收藏雷琴,并记录于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据。
四川雷氏造琴,相继了三代人,计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9人。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3个历史时期。从《陈氏乐书》、《琴苑要录》所记可知,霞氏的绍、霄、震、威、俨5人为盛唐开元间人,属于雷氏的第一代。
《嫏嬛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着蓑笠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古琴中,尚未见有松木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向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烟过眼录》着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嬛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个特点。
雷威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幺是雷氏家法?《东坡杂书琴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从“九霄环佩”与“春雷”两琴的纳音来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开出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藉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这是雷威制琴的第二个特点。
雷氏琴的声音特点,据《琴苑要录·斫琴记》说:“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说:“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沉镣、张越,宵、亮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与它琴相较,其“清越如击金石”与“湿劲而雄”之异犹感突出,“九霄环佩”之音就是如此。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琴通体浑厚带圆,琴音洪松透润。桐木斲,黄色,质松古。栗谷色漆、蛇腹断、 蚌徽、圆形龙池,椭圆形凤沼。龙池纳音微隆,雁足、轸红色玛瑙制。 琴腹内有字, 题字难以看清。 背面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宵环佩”,龙池两侧阴刻行书。款署:“嘉泰元年(1201)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下刻“中和之气”印一方。原藏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唐 大圣遗音 灵机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120cm,肩宽20.5cm,尾宽13.4cm,厚5c,底厚1cm。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款“至德丙申”。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大圣遗音”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为丙申,“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
由于“大圣遗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其浑厚感来源于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气度自然浑厚了。由于琴面比较浑厚,在琴之两侧、项与腰两处向内收缩的部位,出现了厚逾两侧的不协调现象,从而影响到琴型整体的秀美,故将收缩进去的部位之上下边沿加工做成圆楞,使边侧上下楞角向中间移动,在视觉上减弱了侧面厚度的突出差距,在琴额之下,亦因琴面肥厚,采取了由轸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减薄琴额之厚度,所以这张唐代宫琴气象浑厚而绝无丝毫蠢笨之感。
与传世的常琴相较,“大圣遗音”琴的断纹也表现出时代特点,在某些部位出现有较为宽大的断纹,即大蛇腹纹,在大蛇腹纹之间又出现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在这两种断纹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现象:大断纹已略有翘起如剑锋,且露出点点白色颗粒及一丝鹿角灰漆胎,它是随着漆质老化而先期断裂出来的。而细小的牛毛断则是随后陆续发生的。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讲古琴时说断纹是“愈久则断纹愈多”,所指就是这种现象。
唐 大圣遗音 伏羲式 中国嘉德拍卖
琴为伏羲式,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青玉轸足,细镂绦结及旋瓣花纹,为明朝所制。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传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剥落,木质亦接近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固定。张弦稍紧,既有损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装铜足套之法,为此王世襄先生特请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制作铜套并仿旧染色,再请金禹民先生镌刻八分书题记“世襄、荃猷,鬻书典钗,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请管先生安装铜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无损,效果极佳。
唐 九霄环佩 伏羲式 中国嘉德拍卖
琴为伏羲式,杉木造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暗补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补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腿,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 即公元 756 年,为中唐之始 )刘书腹款。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收藏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 112.5 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递藏,早年流失海外。
2003 年7月北京春季的嘉德拍卖会上出现的“九霄环佩”是国内艺术品市场上首次出现的唐代古琴。并以 346.5 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这一价格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全球最高价。
唐 松风自合 子期式
年代:唐(唐昭宗光化元年 898 年)
长宽厚:弦长 113.5cm,通长125cm,肩宽18.8cm,项宽16cm,尾宽13.5cm,厚4.8cm 。
漆色断纹:面底皆为栗壳色漆,且俱发流水及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蚌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冠角(新)、龙龈、龈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志:圆形龙池内刻“光化元年”。
琴背铭文:轸池下方以李阳冰小篆刻琴名“松风自合”四字。龙池下方刻有两方篆文大印分别为“风泉”、“水岩”四字。
备注:龙池、凤沼皆圆,岳山,冠角修补,收藏时破烂修后完好如旧。
唐 飞泉 连珠式(雷)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飞泉”琴是传世著名的晚唐琴之一。朱漆,杉木斫纳音为桐木所镶贴,鹿角灰漆胎.发蛇腹间冰纹断。通长122cm,肩宽20cm,尾宽14.5cm,琴面弧度漫圆如弓形,底厚1.2cm,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琴作方头,项与腰均作内收三连弧形,清康熙间刊印的《德音堂琴谱》定为连珠式,系隋逸土李疑所创作。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及篆文“贞观二年”双边印一方,地下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通幽情。天地中和,乃物咸亨”。惟“飞泉”与“玉振”印及篆书铭文为早期同时镌刻。名与印且填以金漆。断纹已通,“贞观”与“金言学士”二印之刻工晚于前者,但均非近代所刻。琴音清润松灵。温劲而古。
此琴在民国初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由古琴家李伯仁所藏,孪氏另有晚唐“太和丁未”款“独幽”琴。“飞泉”大约在1944年秋冬之际,被人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银号作借款抵押,经人发现遂转告其友程子容。程子容名宽,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弟子,即请平湖先生为之鉴定,管氏因以同门琴友故人旧藏之鸿宝相告,程子宏遂以重金易之归藏于其家。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从家乡平陆写信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愿意将珍藏三十余年的唐琴“飞泉”捐献国家,以后经国家文物局批转,由故宫博物院接收。
对于唐琴两侧的项与腰内收增厚部分,要将上下之边做圆,使楞角线向中移动,缩小与其上下端侧面厚度的差距,于琴头额下亦加工成向上斜出,以减簿这几个部位的厚度,这是唐代古琴独具的特点。晚唐琴由于面板的弧度变化,面上项腰内收的厚度已不甚突出,故仅将底上两处的楞角做圆,可见唐琴的这种传统风格在不断演变。今天从琴背上项腰做圆的情形看,“飞泉”与”大圣遗音”确是相同,但就两琴的铭文看就不同了,“飞泉”的铭文中有”至人”、“哲士”及“达舒蕴志,穷运幽情”之词句,显战不是宫琴所宜有着,从这个角度来看,项腰做圆与额下斜出实为唐琴的特点。
唐 飞泉 神农式(雷) 汪建侯旧藏
此琴全长121cm,弦长112cm,琴肩最宽处19cm,尺寸适中。螺徽、玉、岳山和焦尾等用紫檀制。底板开长形而圆角之龙池、凤沼,面板为梧桐。将琴平方桌面视之,则不但琴面圆拱、底板亦稍外拱,符合古人鉴赏古琴之术语“唐圆宋扁”。琴腹内刻有“大唐开元三年 雷氏制”,琴背刻有“飞泉”两绿色的草书大字。还有很多其它刻字。
唐 独幽 凤嗉式(雷)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独幽琴是晚唐之作,凤嗉式,长120.5cm,肩宽20cm,尾宽14cm 。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面凤沼之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李静(伯仁)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唐 枯木龙吟 连珠式(雷) 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长宽厚 :长122.6,宽(额19.2,肩19,尾13.5),厚 5.9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原髹黑漆,漆胎不厚,漆色黯黑有光,现琴面朱漆系后人所加,底板大体保持原样。
蛇腹断,局部兼牛毛断。 此琴曾由著名琴家汪孟舒珍藏,并补髹朱漆,磨工未竟而止。琴面之象牙末、孔雀石漆灰等处亦系汪氏所补。
琴材配件:玉轸,玉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行书“枯木龙吟”四字。龙池下方刻篆书“玉振”双边大印一方。
制作特点:连珠式,杉木制。琴体圆中带扁。龙池圆形,凤沼扁圆形,纳音较平,系另粘桐木而成。
唐 一池波 神农式 查阜西旧藏
琴通长124cm,隐间115.2cm,肩宽22.2cm,尾宽17cm,厚7.6cm。肩在三徽处,背面尾部浑圆。八宝灰胎,表面朱、黑两漆,颜色斑斓。圆形龙池,方形凤沼。琴背池上刻“一池波”三字。下有近人沉草农题诗与识文,后刻两方印。
唐 太古遗音 月琴式(师旷式) 中央音乐学院藏
此琴通长122,隐间112.6,肩宽22.5,尾宽15.4,厚3.3公分。 原黑漆、大流水断纹、桐木制。背面龙池为圆形,凤沼为长圆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四字,龙池下方刻篆书“清和”印,其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九字;池内腹款为“贞观五年伯施氏仿古制”十字,现在表面朱漆系吴景略教授重修时所改。有的学者定为唐琴。
唐 老龙吟 响泉式 现为高仲钧珍藏
此琴原为响泉式,后改仲尼式。琴通长121.3cm,隐间110.2cm,肩宽21cm,尾宽14.5cm,厚4.1cm。琴体秀美,项、腰边棱略带圆势。鹿角灰胎,黑漆,蛇腹断兼细密流水断。长方形龙池,椭圆形凤沼。琴背项间刻”老龙吟”三字。龙池内纳音较平,原为苏州琴家汪星伯所藏,后归天津琴家高仲钧珍藏。据有关专家鉴定,该琴是中唐所作,琴名为原刻。
唐 梅花落 仲尼式 沉草农旧藏
此琴为仲尼式,琴通长118cm,隐间110.2cm,肩宽19cm,尾宽13.5cm,厚6cm。琴面以黑漆为主,间有红、黄色。蛇腹断纹,螺徽。红木雁足,呈五角星形,侧面雕成齿轮状,足底精雕细琢。背面龙池内左侧刻楷书“大唐武德元年岁次戊寅”十字。1963年上海琴家沈草农先生为其题名和题款,由严益堂先生镌刻于琴底,自此该琴名为“梅花落”。沈草农先生题款“癸卯六月下澣希翁记”。
唐 宝袭 月琴式(师旷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此琴长122.2cm,肩宽25cm,尾宽16.5cm。栗壳色底漆,外髹黑漆,小蛇腹断兼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宝袭”,近雁足处刻有篆书的玺印“御书之宝”。圆形龙池内唯左上一字留有极少部份墨迹,其余墨书完全不见。此琴保存完好,仍能演奏,然音质平平。
唐 沧海龙吟 仲尼式
长宽厚:弦长111cm,通长122.5cm,肩宽19.4cm,项宽19.1cm,尾宽14.5cm,厚5cm。
漆色断纹:面底皆为栗壳色间黑色漆,琴面布满细龟壳、梅花、流水等断纹;琴于1954年徐立孙先生重修过,无断纹,仲尼式。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象牙足,琴轸、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等皆檀木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方以草书刻琴名“沧海龙吟”四字。龙池右侧刻”公元一九五四秋月南通徐立荪重修慕 籧道人珍藏刘嵩樵书于纯阳宫”。
备注:修过多次字后刻。
唐 天蠁 响泉式(雷) 广州博物馆藏
天蠁琴,为广东历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长126.7、肩宽19、尾宽13.4、肩厚4.2cm,琴底颈部刻篆文“天蠁”二字,下有“万几永宝”印文。据传为唐代成都名匠雷氏所制,曾为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收藏、使用。唐代四川雷氏为制琴名家,制品在艺林中极负盛名,尤以雷文、雷迅、雷威等制琴名匠所制为着。清嘉庆年间,有石茂才者,以千金购归岭南,后为海山仙馆潘仕成所得。海山仙馆归官拍卖后,辗转为广东鉴藏家黄泳零所得。1940年春,曾在香港“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展出,建国后为广州博物馆藏。
中国历代古琴鉴赏(宋-清)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介绍宋至清的部分存世古琴。内容来自网络,难免有误!
南宋 龙吟虎啸 仲尼式 王世襄旧藏
此“龙吟虎啸”古琴为仲尼式,以虫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经使用,手指袍袖磨擦处露栗壳色漆,蛇腹断满布其上,古气盎然。琴背池上刻隶书“龙吟虎啸”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琴通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徽间最厚处达6.5厘米。琴面金徽13枚,弧度浑圆头尾一致。腹中左刻寸楷一行为“松雪道人”。青白玉轸足极光润。合缝严紧,天地柱均极牢固,周边断纹通天为未经剖修之器。略一勾拨音清越琳琅发金石之声,尤如环佩之音来自天际。这种琴音与宋人辑《琴苑要录》所述“琴为无声之乐,务存细紧”的要求相合,显然,是一张具有古人欣宾特点的宋琴,与那种胶合缝半开天地柱脱落的宋琴之音,自然有泾渭之别了。据闻琴为赵松雪故物,其子孙世守先人手泽直至后裔赵鸿雪,其流传之序如此。
200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上这把有近千年历史的古琴在众多买家二十多轮的争夺下终以385万元成交,创造了宋代古琴拍卖的最高价。
宋 混沌材 伶官式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琴长123.5cm,肩宽19.2cm,尾宽14cm。面漆黑红相间,蛇腹断纹,琴背细密流水断纹。龙池上方刻行书“混沌材”,下方行文“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财,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款署“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曾由夏莲居珍藏。
宋 万壑松 仲尼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长128.5cm,肩宽20.2cm,尾宽14.5cm。黑漆,蛇腹间牛毛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楷书“万壑松”,两侧刻文“九德兼全胜磬钟,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间尽有同名器,认尔当年万壑松。”后有题款。曾由已故津门琴家宋兆芙珍藏。
南宋 阴涧激石 仲尼式
长宽厚:弦长113cm,通长123.2cm,肩宽18.8cm,项宽17.8cm,尾宽13.8cm,厚5.8cm 。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通身发蛇腹及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梓木底板,金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龙池下方右侧刻“阴涧激石”;左侧刻有两小方印,分别为一阴刻,镇光注印、一为刻星石。
制作特点:标准“桐天梓地”,木料漆灰俱厚,加上作工精良,故历经数百年后 发“金石声”,有苍古、润透之妙。
南宋 高山流水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宽(肩18,尾13.3),厚4公分。
漆色断纹:粟壳色漆,冰裂断纹,木质苍古呈紫金色。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玉轸及雁足。岳山、龙龈为老海棉木所制。
琴背铭文:龙池上刻篆书琴名“高山流水”四字。龙池下刻“子子孙孙珍宝”大方印。
备注:此琴曾珍藏在明代定明宫中,一太常侍告老还乡之时,由宫中流入民间。发音松透古朴。
宋 易武鸣泉 仲尼式
长宽厚:弦长112cm,通长122.5cm,肩宽19.5cm,项宽18cm,尾宽14cm,厚6cm。
漆色断纹:黑漆面栗壳色底漆,为鹿角灰制。龟壳断纹。
琴材配件:松木面板梓木底板,底板曾经重修。
音色:苍老宏亮,具金石声。
琴背铭文:易武鸣泉,邓时海藏宋琴于一九九九年云林人。
备注:底板重换
宋 海月清辉 仲尼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长117.5cm,肩宽18cm,尾宽12.5cm。栗壳色漆,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隶书“海月清辉”,下刻篆书“干隆御府珍藏”印。两侧有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日修等人题铭。清代曾由热河行宫珍藏。
宋 松雪 仲尼式
长宽厚:长119.2,宽(额18.2,肩19.5,尾15),厚5.5公分。
漆色断纹:栗壳色及暗朱漆,发流水及牛毛断纹,鹿角灰胎中混有“八宝灰”。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金徽,玉轸,玉雁足。紫檀木制岳山及承露,冠角、龙龈则以红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隶书琴名“松雪”二字。龙池左方刻行书铭文“南海劳泮撷游山携此”;其下刻“芹”字小圆印一方;龙池下刻篆文“冰(风)之音”大印一方。
宋 南风 变体连珠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此琴长126.5cm,肩宽22cm,尾宽18.6cm。栗壳色漆,外罩黑漆,蛇腹间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南风”,两侧刻“天圆地方,龙风翱翔。南熏一曲,物阜民□。”池下刻“御书之宝”印。纳音内刻“延佑元年”(1314)“山阴道人造”为后人所加款。
南宋 鹤舞龙翔 连珠式
长宽厚:长124.5,宽(额19,肩19.3,尾14),厚4.6公分。
漆色断纹:面为朱漆间栗壳及黑漆,底则为朱漆,俱发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面底皆杉,螺钿徽。岳山、承露、冠角、龙龈、轸、雁足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额镶素身白玉一块。
琴腹款识:龙池内左方刻楷书“白沙子”三字。
琴背铭文︰轸池下方刻楷书琴名“鹤舞龙翔”四字。龙池下刻大印两方,其一为阴刻“岭南友琴斋珍藏”七字,其二为阳文“何氏仲子玉铭重修”八字。
备注︰清代广东藏琴家何玉铭生卒不详,民初琴宗杨时百于《琴学丛书》中载有香山何氏收藏。
宋 片玉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5,宽(额17,肩18.2,尾13.3)厚5.2公分
漆色断纹:栗壳色漆,面发冰纹断,断纹俱鼓起呈剑锋状;底经重修,隐现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 桐面杉底,螺钿徽,牛角轸,紫檀木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两旁刻行书“同治己已上海玉清宫静芗道人张鹤为 广东顺德 黄葵生先生重修”。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隶书琴名“片玉”二字。
备注:张鹤为清代名琴家祝桐君弟子,曾于同治六年刊行《琴学入门》琴谱,百余年来流传甚广。
宋 鸣凤 变体连珠式 管平湖旧藏
长宽厚:长126,宽(额20,肩23,尾16),厚6.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原髹栗壳色漆,后朱漆修补,琴面呈大小蛇腹兼牛毛与小冰裂断纹,琴底断纹不甚规则。
琴材配件:木轸,玉雁足,红木岳山,月白钧窑瓷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楷书“鸣凤”二字。龙池两旁刻行书铭文四句“朝阳即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闻名”十六字。池下近足处刻外圆内方印,双钩篆文“中和之气”四字。
制作特点:连珠式变体。桐木制,造型端庄浑厚,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四弧,龙池与凤沼作三连弧形。池内纳音微隆,琴首正面镶嵌椭圆形玉雕“翔凤”为饰。
南宋 僊人友 落霞式
长宽厚:长122.5,宽(额17,肩20,尾14), 厚4.6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暗朱漆,因经前人多次重修,故断纹已隐。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白牛角轸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皆紫檀木所制,琴额镶龙纹白玉一片。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隶书琴名“僊人友”三字。
特点:琴材朽旧,面弧宽扁,按弹音韵洪松–尤以下准为然,重修琴面时见面漆下有旧漆达七、八层之多,足征年代古远。
南宋 片秋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1.8,宽(额17.9,肩19.5,尾14),厚4.9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松木面板,螺细徽,玉轸,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俱紫檀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以朱漆书写楷书琴名“片秋”两字。龙池下刻“嘉靖四十三年八月造姑洗律”共十二字。然其书法刻工皆非明代风格,显为后人所知。凤沼下刻篆文“郑府之宝“大印一方。
宋 鸣泉 仲尼式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蛇腹及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象牙轸及雁足;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均以紫檀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书篆琴名 “鸣泉” 二字。
南宋 号钟 迭山 仲尼式
长宽厚:长 118,宽(肩17.5,尾12.5),厚4.3公分
漆色断纹:面为朱漆,呈紫金色,蛇腹断纹兼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琴材配件:金徽,玉轸。
琴背铭文:琴背池上刻名“号钟”,下署“迭山”。池旁刻“东山之桐 西山之梓”,“合而为一 垂千万古”。
备注:迭山,名谢枋得,南宋著名诗人。
宋 紫琼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6,宽(额17,肩20.2,尾13.5),厚5.5公分。
漆色断纹:原有不规则蛇腹断,修复后略有断纹。
琴材配件:象牙轸及雁足。螺细徽。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书琴名“紫琼“二字。龙池右上方刻铭文“其质也若琼树之直 其色也若穷华之精 其声也若琼筩之脆与琼管之清 吾与 子手挥而目送也 又若天风荡荡吹下飞琼 安伯道兄属铭 剡曲王棨之“。龙池左上方刻铭文”江风清江月莹 安得成连移我情 铿吾有感夫紫琼 紫琼十二琴楼主人物也 主人精音律善蓄琴 紫琼尤为温和清亮 予以亲弗尝受业为琴弟子 迩岁兵燹琴楼旧物半化焦桐 窃紫琼恐亦作劫灰中物矣 丙寅冬 余客三山 安伯甥亦乔寓于此 出琴相示知广陵虽邈遗制犹存 余与先生沆瀣一气 既喜紫琼独寿 益深成连海上之思 因感而识数语 同治六年二月杨庭镛铭 范多璜书“。龙池右下方刻铭文”峄阳之木阙名曰桐 度材制器肇始神农 法天下地上下感通 朱弦疏越与瑟同工 愔愔之德有养斯融 当秋月皎方春花浓 高山流水伯牙遇钟 筝琵妖冶细响皆空 如玉之润如晶之莹 嘉名肇锡其曰紫琼 安伯尊兄属铭 江上庭镛“。龙池左下方刻铭文”天苍苍云茫茫 仙之山兮元鹤翔 仙之人兮舞霓裳 仙风冷冷兮铭玉佩之铿锵 伊弹者谁兮 行将与子逍遥乎白云之乡 多璜为 安伯仁兄制铭 丁卯春仲“。龙池下方刻铭文”尔声则扬尔得斯彰 君(子)比尔于玉 匪谓尔音之琅琅是益念 先人之手泽兮 逃烈火于昆冈 将宝此以贻百世兮 弗改弦而更张 秋斋先生蓄古琴十二 紫琼其一也 戊午粤寇犯蒲城室庐荡然 而此琴独为 公文孙安伯副郎携之行筴得免于难 越十年余访 副郎于福州寓斋 焚香拂几出以见示 益信天下奇宝默默中自有呵护而 副郎谨守 先泽夷险勿渝 则其克绳祖武之志 即此可见矣 爰为之铭以志庆幸 戊辰正月上元日 邗上□□□“。凤沼右侧刻隶书”十二琴楼第一材“七字,左侧为”蒲城祝氏家藏“篆书长方印。
南宋 潇湘水云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宽(额17.4,肩19.8,尾14),厚5.4公分。
漆色断纹︰黑漆及栗壳色漆,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岳山、承露、龙龈、冠角、轸及雁足等皆以紫檀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书琴名“潇湘水云”四字。龙池两旁刻行书对联“一曲流水传天籁 三弄梅花泛暗香”。龙池下刻“云气时流十指间”篆文印一小方及小楷“唐健垣珍藏”五字。
南宋 灵峰神韵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5,宽(肩19.3,尾13.8)公分。
漆色断纹:黑漆及栗壳色漆,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轸及雁足等皆以紫檀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书篆琴名 “灵峰神韵” 四字。龙池左方原有小楷铭文一段,因经前人重修,只剩开首“此琴”二字。龙池右方刻篆书对联“□雨石□响 流云山气灵”。龙池下方刻“雷音” 二字篆文印一方。
元 月明沧海 神农式 上海博物馆藏
此琴长118.5cm,肩宽18.3cm,尾宽12.5cm。原黑漆,后补罩栗壳色漆,琴面有颇为罕见的梅花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月明沧海”,下有“纯阳子”印。腹内书“至正壬辰(1352)十月上旬、东海云林生监造”。
元 舌底鸣泉 凤势式
长宽厚:弦长107cm,通长119cm,肩宽18cm,项宽14.5cm,尾宽12.5cm,厚6.5cm。
漆色断纹:黑漆面栗壳色底漆,鹿角灰掺玉石粉。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梓木底板。
音色:苍老声小,清柔韵长。
特色:琴材漆灰特厚,体重大(4150克)。
元 一天秋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0.5,肩宽18.3,厚6.2公分。
漆色断纹︰黑色间栗壳色漆。底、面俱发蛇腹与流水断纹,间有梅花断纹。
琴材配件︰面桐底梓,象牙琴轸,螺钿徽。岳山、雁足、冠角、龙龈、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式︰内有墨书蝇头小楷数百字,今则漫漶,不可辨矣。
琴面铭文:琴额上有篆书琴名“一天秋”三字。
备注:此琴线条流畅,做工精雅,琴音清圆透润,韵味悠长。“一天秋”原为梅庵派琴家徐立荪先生珍藏。
明 飞瀑连珠(宁) 飞瀑连珠式
古琴“飞瀑连珠”,为明代四王琴之首(明代四王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应为:宁、衡、益、潞,传世宁王琴海内仅此一张,为宁王孤品),它为明宁王亲制,到现在已有 500 多年。这张琴,琴面散布着一排排细密的“断纹”(琴过200年以上方能产生“断纹”)。朱权改“连珠”琴式而首创“飞瀑连珠”琴式。
明 响泉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5,宽(额18,肩19.5,尾12.5),厚 5公分。
漆色断纹:原琴通体髹黑漆,呈蛇腹间流水断纹。其上栗壳色漆补,乃1999年修琴所留。
琴材配件:红木轸,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响泉”二字。龙池两侧有草书诗文一联。右为:百衲□来五音斯传;左为:清浊醇和合乎天地。龙池下方有篆书印一方。
琴腹款识:琴腹内有朱书于龙池两侧,右为:康熙辛未年秋日吉旦;左为:古□□□□重修。
制作特点:仲尼式,桐木制。百衲,琴面通体由棱形木块拼接。琴体依稀可辨三角波浪纹路。然,是否真为百衲,存疑。
明 玉韵 仲尼式(益)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琴长124.2cm,肩宽19cm,尾宽13.2cm。黑漆,小蛇腹断及冰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草书“玉韵”,两侧刻“圆润静芳铿玉韵、翕纯□绛契韶音”。纳音内刻有“大明万历七年(1579)岁次己卯孟冬之吉”等文。
明 龙吟 落霞式(益) 杨新伦旧藏
长宽厚:长127,宽(额17.6,肩19.6,尾12.3),厚5.4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朱漆,俱发蛇腹、流水及牛毛断纹,朱漆下为栗壳色底漆。
琴材配件:杉木面板,象牙徽及轸、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皆紫檀木所制,琴额镶龙纹白玉一块。
琴腹款识:龙池内左方刻楷书“潢南道人监制”六字。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书琴名“龙吟”二字。
明 中和 潞王式(潞)
长宽厚:弦长111 cm,通长120cm,肩宽18.2cm,项宽16.5cm,尾宽14cm,厚cm。
漆色断纹:黑流水断(面),冰制断(底)。
琴材配件:金徽。
腹款:月印长江水 风微滴露清 会到无声处 文和太古情敬-主人。
明 中和 列子式(潞)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琴长124cm,肩宽19.5cm,尾宽14.5cm。髹褐黑两色漆,蛇腹断带细密流水断纹。额及琴面嵌有各色珍奇宝石,珠光宝气,居存世潞王琴之冠。背面龙池上方刻“中和”,下有题诗。纳音内刻“大明崇祯戊寅岁(1638)季秋潞国制第八号”。
明 中和 列子式(潞)
潞王制中和琴。琴额刻有干隆刻书“第十二号”。琴腹刻“潞王自署楷书款,大明崇祯甲戌(1634)岁潞国制壹佰玖拾陆号”。
琴底刻:干隆御题隶书“中和”干隆御题七言绝句行书“古锦囊韬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干隆御题”,“见天心”朱文篆书印。潞王自赋自题五绝“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轻;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潞国世传”篆书白文印。干隆御题楷书“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右贯休句”,“天府珍藏”篆书朱文印。
明潞王号敬一(1608-1646),善书画,尤嗜古琴,据传曾斫琴三百,并编有琴谱《古音正宗》。故民国夏莲居《弦外音。渠园外篇。题潞琴》诗三首曰:
劣制庸材滥宋唐,琴林亦自有沧桑;
潞藩三百今于几,飞鸟群中孤凤凰。
良骥几曾逢伯乐,爨桐何意遇中郎;
赏音若是寻常事,今古无人咏董房。
名斫艳称雷与张,几人拄指验宫商;
奇音自足超凡想,不必清皇字数行。
此琴于1998年8月3日北京瀚海拍卖,以人民币 28.6万元成交。
明 泽材 仲尼式 北京翰海拍卖
此琴于1995年10月7日北京翰海拍卖,以16.5 万人民币成交。
明 蕉叶 蕉叶式 郑颍荪旧藏
长宽厚:长123.5,宽(额17,肩18.5,尾13.5),厚5公分。
漆色断纹:原黄栗壳色漆,修补时面底改髹朱漆,唯琴头尚留原漆。通体呈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玉徽。
制作特点:蕉叶式,桐木制。琴面弧度较大。琴首无护轸(凫掌),而以高三厘米的叶柄相代。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长条形浅沟,琴底中央有一相映的凸棱,乃仿蕉叶之茎。琴首叶茎右侧刻楷书“冰丝碧”,左侧刻“紫玉鸣”。琴身两侧边缘略有起伏,形似蕉叶之边。此琴曾由著名琴家郑颍荪珍藏。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明 清梵 仲尼式 王世襄旧藏
琴为仲尼式, 形制秀巧,通体黑漆,正面大蛇腹纹,背面蛇腹纹,但斜行,是琴底取材不正的原因,池内两侧各刻楷书一行“天启元年春 钱塘郑方斫”。池上“清梵”两字篆书,池下“乾坤清气”圆印,“集庆贻珍”方印,均填漆金。池右刻印三方。已用漆灰填平,印文尚可辨认。自上而下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天游阁”阳文印,“泰清”阴文印。据后二印知为顾太清遗琴。顾太清为清代满洲第一女诗人。琴池左刻铭文两行,款识一行,均隶书“勿贵知音,勿尚识趣。悟到忘音,乃通音具,宇情者谁,千古一遇。丘野求为庶先开士题。”下“野求”、“叔真”两印。铭文刻后字口未填漆髹金,时代在顾太清之后。
明 奔雷 仲尼式 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长127.6 cm,肩宽19 cm,尾宽15.6 cm。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明 倪元璐琴 仲尼式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琴长122cm,肩宽20.5cm,尾宽14cm。髹朱漆,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有篆书铭文,下方刻钤记。倪元璐(1594-1644),明天启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
明 松石间意 仲尼式 重庆市博物馆藏
此琴长122cm,肩宽19cm,尾宽13.5cm。黑漆,琴面蛇腹断纹,底细密流水断纹,背面项间右刻行书“松石间意”,左刻“吴趋唐寅、绍圣二年东坡居士”。龙池两侧刻明代祝枝山、文征明、沈周、张灵及雁门文彭的题诗。
明 小递钟 仲尼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
此琴长120cm,肩宽19.8cm,尾宽12.7cm。原黑漆,后加朱漆修补,牛毛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小递钟”,右刻隶书铭文“峄阳良材,雅中风律。空山有人,呼之欲出。养之以和,守之以一。海上遗音,退藏吾室。”其下有“孙晋斋同赏、景其浚”印。孙、景均为晚清京城著名琴师和收藏家。此琴曾先后由已故琴家郑颖荪、汪孟舒珍藏。
明 万壑松风 仲尼式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琴长116cm,肩宽18.4cm,尾宽14cm。枣红色兼墨色漆,龙鳞断纹及冰裂纹、牛毛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万壑松风”,两侧刻民国间琴家杨宗稷隶书长文题款;龙池与凤沼间,刻雷逾识文一篇。下方刻诗一首,署“庚辰七夕玄楼主人题”。玄楼主人即湖南琴家李静别号。
明 寒泉漱石 仲尼式
此琴全长121cm,制于明嘉靖六年。琴背面龙池两侧刻有四句诗“声非郑卫,音杳筝琶。悠然太古,吟啸烟霞”,落款是“板桥”。专家们在仔细鉴定后认为,这张琴是明代杨继盛所制,后被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珍藏,诗句和琴名均出自板桥之手,笔体是典型的郑氏风格。
明 砚雪 蕉叶式 山东省博物馆藏
此琴长119 cm,肩宽18.6 cm,尾宽13 cm。黑漆,蛇腹断纹。北面龙池上方刻篆书“砚雪”,池内纳音两侧刻“大明崇祯古吴张顺修作,荆□□藏”。
明 玉箫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6宽,(额18.2,肩20.6,尾13.2),厚5.4公分。
漆色断纹:鹿角灰胎,通体髹黑色漆,呈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玉箫”二字。龙池两侧有隶书古诗“贤无暇兮温润音协律兮涤扬,彼嘉乐兮君子德斯沼兮允灭兮。”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琴体浑厚,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平坦。
流传概略:此琴流传于民间,最后为北京知音辛元增珍藏。1963年国家购得此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
明嘉靖 元丰材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5.5, 宽(18,肩19.4,尾13.5)厚5.1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栗壳色漆,发蛇腹、流水、牛毛及梅花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以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识:龙池内左方有倒向行书墨迹“新会高大林重修 时光绪己亥”
琴背铭文:龙池下方刻行书铭文“元丰材 嘉靖制 康熙修 光绪继 前千古 后十世 征此铭遗弗敝”。
明万厉 朝阳鸣凤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4,宽(额17.8,肩19.2,尾13.3)厚5.3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栗壳色漆,俱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牛角轸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以紫檀木制成。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两旁有墨书两行,仅见十余字“万历戊子秋豫章…获古桐精…”。凤沼内有墨书两行共十字“南昌涂嘉宾按古式精斲”。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篆书琴名“朝阳鸣凤”四字。龙池两旁刻行草书铭文“朝阳既升 巢凤有声 朱弦一奏 天下文明”。龙池左方近琴之边缘有篆书铭文“朱弦古调 不改其乐 听其自然破我寂寞 铁衡题”。龙池之下有篆文“治世之音”大印及“铁衡长物”小印各一方。
明 石上流泉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1 ,宽(额17.5,肩19,尾13.4),厚5.6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蛇腹、流水及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面梓底,金徽,玉轸,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书琴名“石上流泉”四字。龙池下方刻篆文“世宝”印一方。
明 银河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6.3,宽(额18.3,肩19.6,尾14),厚5.6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蛇腹、流水、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牛角轸,犀牛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龙池两旁倒刻行书铭文“玄云荫其上 翔鸾集其巅 清露润其肤 惠风流其间”。龙池上方倒刻篆文“银河”大印一方。
明 凤鸣岐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3.7,宽(额15,肩16.1,尾11.1),厚 5.4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俱黑漆,部分则经前人以朱漆修补,面为牛毛断,底为极细冰纹断。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金徽,玉轸及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式:龙池内两旁有小楷墨书,字数甚多,每行之末以难尽窥。
池右:福建宁阳黄国昌适寓江右吉安永和镇 镇有敕修阳仙庙…
池左:栋柱背考八百余年尝闻琴以古桐围天者鲜 幸而请师成而重…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楷书琴名“凤鸣岐”三字。龙池之下刻篆文印“双桥琴室”及“高山流水”二方。
明 清商 仲尼式
漆色断纹:面底皆栗壳色漆,虽经重修,仍见小流水及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牛角轸;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雁足等俱以紫檀木制成。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篆书琴名 “清商” 二字。龙池两旁刻隶书两行共十六字。
明 仙佩迎风 仲尼式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及栗壳色漆,俱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牛角轸及雁足;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书琴名 “仙佩迎风” 四字。
明 八宝灰 仲尼式
年代:明 成化(1465-1487)
长宽厚:长123.7 ,宽(额17.6,肩18.6,尾 13),厚6.5公分。
漆色断纹︰黑漆,八宝灰。面、底皆现流水及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面梓底,螺钿徽。牛角制轸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紫檀木所制。轸池、龙池、凤沼及足池外围均镶贴紫檀木。
琴腹款式:龙池内两旁有墨书两行“此前明成化年物也名曰龙吟先君锐石得于 羊城市肆光绪辛巳三月李君仰南为之重修”。凤沼内两旁有楷书铭文“此明成化制龙吟琴癸酉 仲春沉氏砚琴斋藏并记”。
明 中和 仲尼式
长宽厚:弦长111,通长120.6,肩宽18.7,项宽17.5,尾宽13.5,厚5.8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为栗壳色漆,通身发蛇腹及流水断纹;仲尼式。
琴材配件:数十块六角形的桐木合组制为面板、底板为梓木,蚌徽,象牙轸及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等皆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方刻有人字行书“中和”二字。龙池下方刻有行书铭文如下“丙戌夏日得白市中归而抚之 其声铿然得天地中和之气 故以名之并劳涵斋三弟刻之 金源佐贤”。
制作特点:以小木胶撮作面板著称“百衲琴”。据载乃唐李勉所创,其作虽已不传,惟未明各代尚有仿效。真百衲琴甚为稀罕,实不多见。
明 龙钟 仲尼式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俱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玉轸,玉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篆书琴名“龙钟”二字;龙池下刻篆文“世宝”二字圆印。
明 云泉 仲尼式
长宽厚:长117.5, 宽(额16,肩18.7,尾13),厚 6.8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栗壳色漆间黑漆,发流水及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岳山、承露、冠角、龙龈、轸、雁足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行书琴名“云泉”二字。
明 海表龙音 仲尼式
长宽厚:长 119.5,宽(肩18,尾13),厚 4.5公分。
漆色断纹:黑漆,蛇腹断纹兼冰裂断纹。
琴背铭文︰池上刻琴名“海表龙音”二字。池下刻“吟涛响松”。
明 轻雷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8,宽(额18.2,肩20.5,尾13.5),厚4.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鹿角灰胎、被麻。呈龟背间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隶书“轻雷”二字。下刻草书“振万物乎虺虺,独纤尘乎霏霏。无妄飞而无折催,是之谓天随”二十四字。
琴腹款识:龙池左侧刻“大唐开元三年雷氏造”九字。
制作特点:仲尼式,桐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微隆。
明 浣尘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宽(额19.5,肩19,尾13.8),厚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呈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朱笔写“浣尘”。
制作特点:仲尼式,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
流传概略:此琴曾由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珍藏,后捐赠国家。
明 金风吹玉佩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3,宽(额19,肩20,尾12.5),厚4.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琴面呈大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翠玉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有草书“金风吹玉佩”五字,填以金漆。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琴面宽阔。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
流传概略:此琴原为杨新伦(1898-1990)先生藏品,羊城琴人聚会长爱抚弹,1960年杨先生捐给国家。
明 珊然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4.5,宽(额19,肩19,尾13),厚6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呈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凤沼间自尾向首方向刻篆书“珊然”。龙池上方刻篆书长方形印“干□八年象山氏□”,下接方印“浦浮激□”。
制作特点:仲尼式。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四周镶竹片,有内斜梢度。
明 崇昭王妃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9,宽(额19.5,肩21,尾15),厚4.6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琴面呈小流水断纹,琴底呈大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玉雁足,红木岳山镶以老竹。
琴腹款识:龙池两侧刻隶书款字,右为“明万历己未岁孟秋吉旦”;左为“敕理国事崇昭王妃钟”,均填以朱漆。凤沼内亦刻有楷书两行,右为“遣典宝黄进”;左为“仪宾刘东聚监造”。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琴面浑圆、弧度较大,琴底平坦。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琴首嵌以长方形“翔凤”玉雕为饰。
明 真趣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宽(额18,肩18.9,尾13.6),厚5.1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色漆,面呈大蛇腹断纹,底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红木雁足,金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草书“真趣”。龙池左侧刻草书铭文两行“白石仙人得真趣,奇缘希与知音遇,相携偕隐云深处。”落款为“一峰先生属铭,丁亥夏汪建侯题”草书十三字。
琴腹款识:纳音右侧刻楷书“赤城朱远”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较平。
明 玉壶冰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5,宽(额17.2,肩18.5,尾12)厚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呈蛇腹间冰裂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玉壶冰”,下有方印刻“石长所藏”。龙池下方刻隶书“可行清玩”,下有落款“云生刻于大吉祥之室”。
制作特点:仲尼式,桐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四周镶竹片。
明 高山 仲尼式
长宽厚:长118.5,宽(额18.2,肩19,尾13.5),厚5.6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栗壳色漆,后朱漆修补。琴面呈流水断文,琴底呈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红木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楷书“高山”二字。
制作特点:仲尼式,桐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
明 霜钟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4 ,宽(额19,肩20,尾13),厚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色漆,呈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红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草书“霜钟”。龙池右侧刻“崇祯四年六月八日”。龙池左侧刻“石齐□□□整”。龙池下刻楷书题识四十八字,落款“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吕月,渔梁后学祝庆年重修于古无诸城并铭”。其下有篆书印二方。凤沼上方刻篆书“心田撒扫净无尘”一长方印。凤沼下琴尾右刻篆书“十二琴楼第二才”;琴尾左刻篆书“浦城祝氏家藏”六字长方印。
流传概略:此琴制于1631年,1867年福建蒲城清代琴家祝桐君重修并题刻铭文。曾由福建琴家王介眉珍藏。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较高。琴体圆浑宽宏,琴面微弧。
明 韵磬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4,宽(额18.5,肩20,尾13),厚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呈蛇腹间龟背、冰裂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玉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韵磬”。龙池右侧刻“巫山夜雨弦记湘秋水波拍□□”。龙池左侧刻“白碧黄金有定侯高山流水少知音”。龙池下方刻篆书印“□□琴室图书”。
制作特点:仲尼式。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微隆。
明 雪江涛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8.6, 宽(额19.6,肩19,尾12),厚 5公分。
漆色断纹:鹿角灰胎,胎较薄,表面髹黑漆,呈小蛇腹间流水断。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有隶书“雪江涛”,内填金漆。
制作特点:仲尼式,肩在二徽余处,桐木制。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池内纳音呈脊状。
明 淇竹流风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0,宽(额18,肩19,尾13),厚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红色底漆,表漆黑色,呈大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金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有隶书“淇竹流凤”,填以金漆。池沼间有一篆书方印。
制作特点:仲尼式,杉木制。琴体浑厚,琴面弧度较大。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较平坦。岳山后加有红木镶嵌。
明 墨庄 神农式
长宽厚:长118.5cm, 宽(额,肩17.5cm,尾11.5cm ) 厚4.5cm。
漆色断纹:牛毛断纹。
琴背铭文︰琴背池上刻琴名“墨庄”二字,下刻“墨庄”和“王翰鸣”之小方印。 龙池下刻“琴为 墨庄其名缘结翰墨正义心声其体空洞其响真清弦中雨急指下波平明月皎洁凉风送迎应明顺令随性陶情 成连未远 求其友生戊辰仲春墨庄 王翰鸣题”。
明 凤鸣 递钟式
长宽厚:长120,宽(额16.8cm,肩17.5cm,尾12.5cm),厚 5.4cm。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呈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玉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凤鸣”。龙池右侧刻隶书“彩凤出丹丛黄鹤来玄圃”。龙池左侧刻隶书“不作寻常鸣壹声回太古”。
制作特点:递钟式,桐木制。
明 秋岭鸣鹤 号钟式
长宽厚:长 119.5,宽(额 19.5,肩 19,尾 12.8),厚5.9cm。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琴轸、雁足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行草书琴名「秋岭鸣鹤」。
制作特点:面板为多块小片桐木胶合而成,古人称之为百纳琴,底板由两段木拼合而成。龙池及凤沼皆为圆形。
明 玉涧鸣泉 神农式
长宽厚:弦长113cm,通长123cm,肩宽19cm,尾宽13.5cm,厚6cm。
漆色断纹:黑漆面略带栗壳底漆。琴身布满大小流水断、冰裂、龟壳断纹。神农式。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 梓木底板。
琴腹款识:龙池腹内右侧刻有“崇祯三古吴张敏修制”。左侧刻有款已风化模糊,难以辨认。
琴背铭文:玉涧鸣泉
明 棱枷山民 递钟式
长宽厚:长115,宽(额19,肩19,尾12),厚 6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深栗壳色漆,呈流水间冰裂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龙池左侧刻篆书“棱枷山民”四字。
制作特点:递钟式。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纳音微隆。
明 松涛 绿绮式
长宽厚:长123, 宽(额16.8,肩19,尾14),厚5公分 。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漆,后朱漆修补,呈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池上方刻古诗一首,二十八字。 雁足间刻草书“松涛”。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突起,上刻太极图。
制作特点:绿绮式,桐木制。琴额镶一圆形玉佩。圆形龙池,长方形凤沼。
明 天风环佩 仲尼式
长宽厚:弦长115.5cm,通长12cm,肩宽19cm,项宽17cm,尾宽14cm, 厚6.5cm。
漆色断纹:黑,大蛇腹镶螺钿征。
琴背铭文:龙池下方刻篆书方印。龙池上方刻有隶书“天风环佩”小山居士藏于结草楼,劳氏珍藏(印)。龙池旁刻“古木之精,成此片玉霜月皎皎松风谡谡对君写怀,归来一曲,举子偕隐不惊宠辱。辛卯寒日,长龄铭六舟书并刻字”。
明 天风云佩 落霞式
长宽厚:长121,宽(额17,肩19.5,尾13.5)厚5.8公分。
漆色断纹:原琴通体髹黑色漆,呈精美小蛇腹断纹,至九十年代,琴体蛀朽严重。漆面残损多处。1999年重修时以栗壳色云朵状漆补。
琴材配件:原琴轸,足皆无,补以红木轸、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有篆书“天风云佩”。龙池下方刻篆书方印“南云山樵”。凤沼上方刻篆书长方印“伍氏□游曾藏”。
制作特点:落霞式,桐木制。琴额微凹。
明 云泉 落霞式
长宽厚:长128,宽(额14,肩18.,尾13)厚4.2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栗壳色漆,后朱漆修补,呈蛇腹间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木轸,木雁足,螺钿徽。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隶书“云泉”。其下刻篆书“合天地之味通神明之德”。龙池、凤沼间刻方印“缜□殿宝”。
制作特点:落霞式。冠角刻鱼形一对。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四周镶竹片。纳音突起。
明 凤凰来鸣 变体连珠式
长宽厚:长126,宽(额21,肩22.5,尾15)厚5.5公分。
漆色断纹:通体髹黑色漆,琴面呈小蛇腹间冰裂断纹,琴底为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有楷书“凤凰来鸣”。
池右刻楷书铭文“蓬莱仙境幽清,□来凤来齐鸣”。
池左刻行书“音合□桐时势”六字,落款为“□耳听”。
龙池下有篆书大印“太古正音”。
制作特点:连珠式变体,桐木制。琴面浑圆、弧度较大,琴底亦作拱形,项、腰四弧。龙池凤沼均为扁圆三连弧形。此琴曾由郑颍荪珍藏。
明 宗器 连珠式
长宽厚:长127,宽(额19,肩19.8,尾15),厚4.8公分。
漆色断纹:黑漆,小蛇腹断纹。
琴材配件:红木轸,红木雁足。
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篆书“宗器”。
池下刻隶书铭文“声兮非桐响兮非丝□籁形籁妙合归壹”十六字,落款为“守拙子铭”。
琴腹款识:腹内写有楷书“崇祯四年季冬造”。
制作特点:连珠式,桐木制。龙池、凤沼均为圆形,纳音呈乳状隆起。此琴原为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明 仲令 正合式
长宽厚:长116.2,宽(额17,尾12),厚4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琴面发蛇腹断纹,底则有牛毛断及十数小园圈略似梅花断纹。
琴材配件:面、底俱松木,琴腹正对龙池、凤沼处以桐木块镶贴成假纳音,螺细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均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隶书琴名“仲令”。龙池上刻楷书款“道光壬辰黄飞云”,款下尚刻篆文“飞云翰墨”印一方。
清 残雷 落霞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琴长119.8cm,肩宽19.3cm,尾宽13cm,现藏故宫博物院。髹黑色光漆。背面轸池下方刻魏体书“残雷”,其下刻书“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款题“谭嗣同作”。此琴为清末爱国志士谭嗣同监制。
清 啸月 落霞式 上海博物院藏
此琴长123cm,肩宽19cm,尾宽12cm,漆色黑中带红。背面龙池上方刻“啸月”,下有两印“岭南有琴斋珍藏、何氏仲子玉铭重修”。
清 云涛鸣泉 神农式
长宽厚:弦长108cm,通长117cm,肩宽20cm,尾宽14cm。
漆色断纹:黑漆面,琴侧略现流水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梓木底板。
琴腹款识︰大清光绪巧月夏庭秀重勒。
琴背铭文:云涛鸣泉。
清康熙 雍和 连珠式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发蛇腹间流水牛毛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钿徽。岳山、承露、龙龈、冠角、轸及雁足等俱以硬木制成。
琴腹款识:龙池内圆形纳音旁有小楷墨书“康熙九年…”十字。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隶书琴名“雍和”。
清光绪 山水清音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1.3,宽(额17.5,肩18.4,尾13.5),厚5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深栗壳色漆,未见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牛角轸。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龈托等俱花黄梨木制。
琴腹款识:龙池内两旁刻行书两行共二十一字“光绪庚寅中黄钟之宫 无竞居士选材命工依法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篆书琴名“山水清音”,其下又刻行书“第二”。龙池之下刻篆文“广雅堂”长方大印。龙池之下刻铭文“无竞居士者 南皮张之洞别号也 相传造琴百张 流布人间 此其一也 甲午仲春王生香识”。
清道光 响泉 仲尼式
长宽厚:长122.8,宽(额18,肩19.2,尾13.2),厚5公分。
漆色断纹:面、底皆黑漆,无断纹。
琴材配件:桐面松底,螺钿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腹款识︰龙池内纳音两旁有倒向墨书小楷两行共十九字“道光己亥秋湖南宁乡县王左泉置木司欧明万”。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篆书琴名“响泉”。
清咸丰 清夜钟 仲尼式
长宽厚:长119.5,宽(额17.9,肩19,尾12),厚5.6公分。
漆色断纹:原为朱漆,于琴名附近面漆剥落处可见,其后改为黑漆,未见断纹。
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螺细徽,牛角轸,乌木雁足。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等俱以红木制成。
琴腹款识:龙池内两旁倒刻隶书两行“咸丰庚申锦江叶介福监制,梓工何涌山造”。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大字篆书琴名“清夜钟”。
清 玉振 仲尼式
长宽厚:长103,宽(额14.7,肩16,尾11.7),厚4.9公分。
漆色断纹:朱黑漆相间,未见断纹。
琴材配件:面底皆松木,螺钿徽。琴轸、雁足、岳山、承露、冠角、龙龈等俱紫檀木所制。
琴背铭文:轸池下刻隶书琴名“玉振”,龙池下刻小楷“烈炎珍藏”。(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