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狗捕食母狮的非洲最强大的肉食动物是狮子。狮子虽然强大,但在非洲绝对不是无敌的存在
但是在非洲的群居动物当中,要论最团结,团战实力最强大,还是要数非洲野狗的群体。
非洲最强大的团体
非洲实力强大的食肉动物,大家统称它们为“非洲三哥”,分别是狮子,斑鬣狗以及花豹。但是在我的眼中,非洲野狗能够算是非洲二哥与斑鬣狗分庭对抗,甚至数量众多的时候,就连一哥狮子也要绕着走。
狮子与斑鬣狗的群体看似是精英联合,与非洲野狗一比实则是一团散沙。
大家都以为狮群当中是以雄狮为主体,实际上雌狮才是狮群真正的主体,而雄狮只是繁衍的工具罢了,在狮群当中离家出走以及被轮换的都是雄狮,雄狮遇到危险时,雌狮都是选择袖手旁观的态度,除非自己的孩子受到威胁,不然雄狮的死活与雌狮都是毫无关系。
这样看的话,感觉雌狮与雄狮的联系就是食物与繁衍,雌狮提供食物给雄狮,雄狮帮助狮群进行繁衍。
斑鬣狗是以雌性为主体的群体,因为在斑鬣狗群体当中雌性的身体会分泌出比雄性多3倍的雄性激素,令它们在体型,力量上都比雄性更加的强大,但是也令它们长出了类似雄性的特征。斑鬣狗的确是动物王国当中的女儿国,不过这些女儿都是一群比男人还男人的女儿。
雌尊雄卑,在斑鬣狗的群体当中雄性永远都是地位低下的,只能成为群体的跟班来混一口饭吃。斑鬣狗经常因为食物与狮群发生冲突,但是一旦首领被雄狮迅速杀死就会群龙无首成为一团乱麻,四散而逃,毫无组织性可言。
非洲野狗可以算是最团结的动物之一,它们每天都会进行成员间的增进关系,互相蹭对方的身体,面庞增加亲密关系。一起行动,一起狩猎,在猎物的分配上大家都是一起进食,如果有幼崽在一旁学习,那么幼崽将会先享用食物,其他的老弱同伴则会等到非洲野狗们回到栖息地进行反刍。非洲野狗群当中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同伴之间都会互相的照顾,毕竟捕食效率极高,食物不是问题。
虽然只有首领具有交配权,但是所有的成员都会将幼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非洲野狗群当中不会出现杀害幼崽的行为,即使是首领的更换。在野狗群中,大概会是60%的幼崽是雄性,与狮子群不同,在非洲野狗群当中,雌性的幼崽长大之后会离开自己的族群,加入到其他的族群当中去,而雄性作为血统的延续,继续壮大族群。
非洲野狗也经常与狮群,班鬣狗群发生冲突,一旦其中一个成员受到攻击,其他的成员会立马出手进行援助。不仅是在狩猎当中,在战斗当中每只非洲野狗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即使首领被击杀,其他的成员依旧会进行攻击,这才是真正的团结一气。
耐力十足的三色特种兵
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猫科动物体型庞大爆发力十足,而犬科动物身材大多比较匀称,赋予了它们更多的耐力,还能够通过舌头排热,即使没有猫科动物的爆发力杀伤力,也能够通过耐力将其他的动物耗尽体力。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健身的人都十分的壮硕,而经常搬砖的人也是天天锻炼却没有那么的壮硕,但也是十分的强壮。健身的人经常锻炼爆发力,所以肌肉大块,但是持久力不强,而搬砖的人力量上或许爆发力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却能够维持一天的搬砖需要。
这就像是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猎豹捕食靠的是爆发的速度,狮子捕食靠的是伏击,而非洲野狗与它们完全不同,靠的是耐力,以及灵活的身体。
非洲野狗它们身材十分纤细,看起来丝毫不强壮,这样的肌肉结构缺少爆发力,但是耐力却十足,非洲野狗速度与耐力兼具,适合长途奔袭,追击时速可达45千米,能够持续奔跑狩猎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而不显疲态。
也正是因为超强的耐力,加上熟练的团队配合,锋利的牙口以及掏肛的技能,令非洲野狗的狩猎成功率超过80%。掏肛技能也实属迫不得已,毕竟非洲草原上的动物都十分的庞大,除非狮子那样的大猫,不然锁喉十分的有难度,而肛门的位置刚好与非洲野狗的肩高差不多,也能够更快的制服猎物,何乐而不为呢?
甚至非洲野狗后来还以狒狒为食,在记录当中非洲野狗群三年内干掉五十多只狒狒,要知道狒狒可是十分凶猛的哺乳类动物。
罕见的非洲野狗
非洲野狗是人们在非洲发现的体型最大,最为罕见的犬科动物,它们身上通常有着三种颜色,黑、棕、灰,罕见并不是它们会隐藏自己的踪迹,而是因为它们的数量十分的稀少,现今非洲野狗的数量不足一万只,也成为了濒危动物当中的一员。
它们曾一度遍布整个非洲大陆,最鼎盛时期它们的数量一度超过了50万只,几乎成为了非洲大陆上的王者
在30年前,它们的数量急剧的下滑,仅存5500只。
这是因为人类将家狗引入非洲时,带来了犬瘟热这种疾病,对于非洲野狗来说是毁灭性的,犬瘟热通过身体接触传播,而非洲野狗的社交方式就会互相蹭身体,脸庞,于是这种病毒为非洲野狗带来灭顶之灾。
除了犬瘟热之外,非洲野狗也会捕食非洲人民的牲畜,这些牛、羊不仅肉多跑得不快,还不会反抗,简直就是非洲野狗的最佳食物。牲畜是吃素的,牧民可不是吃素的,非洲野狗也常常因为捕食牧民的牲畜而遭到牧民的杀害。
现今非洲野狗的栖息地减少,与其他肉食动物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数量还在不断地下降,现在仅剩25个种群,约3000多只左右,已被列入红色目录IUNC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