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两个实验我们越是错,就越认为自己是对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设计了实验,结果他也不可信。
受试者被告知,另一个房间有人答题,若答错了由他们按下20伏特的惩罚开关。
他们一开始不同意,实验人员让他们体验了20V的电流,只是小小的惩罚,大部分受试者同意继续实验。
答题者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在引导之下,受试者接连按下30V、50V,最后甚至有人按下了450V的危险电压(家用插座电压是220V)。
第二个例子,关于考试作弊。
实验对象是六年级生,社会心理学家贾德森询问了每位同学对于作弊的看法。
接着,进行了一场很有难度的考试,不作弊根本没有办法及格。结果一半的学生及格,也就是作弊者。
考试完第二天再次询问同学们对于作弊的看法。结果发现作弊的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更加宽容,而坚守道德的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更加严厉。
02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两个实验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说明了我们,经常一错再错。
受试者试了20V的电流,觉得没问题,那30V应该也问题不大,50V呢?30V没问题,50V也可以试试。不断自我辩解,自圆其说,受试者一步步走向深渊。
孩子们在考试之前,处于金字塔顶端,还没往下走。可一旦他作了弊,他的自我认知必须与行为匹配,从而改变对作弊的看法。再往前走一步,他就很难回头了。
中国自古有一句老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见,改正错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最大的难度在于,行为与心理相互影响。犯错的人必须找理由,自我辩解,否则他的良心太过不安,没人想做这样的人。
难过的是,一次犯错之后,改变了他的想法,再次犯起错来也顺理成章了。
小泽认为,一错再错的原因是,我们受到已发生的事实影响,因为过去不好,因此现在不得好,未来更不可能好。
已发生无法挽回的事实,在经济学上,属于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薛兆丰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将“成本”定义为“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是向前看,不是向后看,沉没成本不需要我们放弃任何东西,因而不是成本。
有了这一点认识,再次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会有不同的选择。
03 生活中如何选择
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A. 运行一年的项目持续亏损,要不要裁掉?
答:项目不对立即裁掉,不管运行了多久,投了多少钱。如果不及时撤退,只会亏得更多。虽然会有一批员工失业,可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不是我能左右的。
B.持有的股票腰斩,要不要抛掉?
答:不管被套了多少,立即止损,现实证明了这是一场失败的投资,如果不改变错误,只会亏得更多。
C.跟恋人在一起两年了,感觉Ta不爱我了,要不要分手?
答:果断分手,该分就得分。分手是因为这段感情是错误的,无论我们在一起多久。
D.大学学了四年会计,毕业了想当歌手,行不行?
答:当然可以,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我学过什么,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只要不是我想做的,我就不做。
每天我们都受到过去的羁绊,无论好坏,阻碍我们成为理想的自己。每天清醒之后,对自己说一句,清零,从头再来,你会活得更加轻松。
《天南致投资伙伴书》之五十有讲: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具有比上市公司CEO更长远的眼光,喧嚣时需冷静,绝望时需勇气,低迷时需忍耐,视涨跌如无物,闻毁誉于无声。
我们不是CEO,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