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世界巨头辈出,像以智谋闻名的名师过河的鲫鱼。其中,白眉的评价最好,尤其是卧龙凤的小风。
卧龙诸葛亮大家比较熟悉了,在他出山时曾被蜀主刘备三顾茅庐,可谓架子十足。相比之下,凤雏庞统就比较倒霉了,先是投入曹老板麾下,然后又转投孙权,最后才辗转到蜀营。刚刚来到孙刘二人手下时,庞统并没有受到重视,原因就是他的“颜值”太丑。尤其是见孙权时,孙权一见庞统的外表便表现得相当失礼。
那么,一代吴主为何要如此“外貌协会”呢?
其实,倒不是孙权以貌取人,而是汉朝的风气确实如此。
自东汉开始,时人点评名士往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为“精神”,二是“容止”。这里面的“容止”,说的就是气质和颜值。相比于庞统,人家周瑜在江东就相当吃得开了。周瑜可谓一表人才,据说“羽扇纶巾”的风姿形容的便是“美周郎”。
庞统的样貌相当丑陋,所以他在一众外貌协会面前的印象分自然不会很高。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将原因归咎于孙权以貌取人,庞统在江东不受待见还有一些个人因素。庞统贬低周瑜来抬高自己的做法,显然才是得罪孙权的主因。
当时,孙权询问庞统,问他出山之前研习怎样的学说。一般来说,当时的名士或学儒学,或学法学,还要兼修兵学,然而庞统的回答是:“不必拘执,随机应变。”这个“不必”两个字,就用的有些微妙了,庞统所言,几乎是将学术的派别一竿子打死,而且有些轻视了看重学派的孙权。这种话换任何人听来,都会不悦,更何况心胸没那么豁达的孙权呢?
到了这时,孙权依旧在强忍着心中的不爽,继续询问庞统,他的学问比起江东的招牌周瑜孰高孰低?庞统答道:“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这本来是中规中矩的回答,但庞统却是笑着说出来的。周瑜乃何许人也?可以说,美周郎就是孙吴之诸葛,孙权基业的顶梁柱。庞统在回答时面带笑容,就相当于是在嘲讽这位东吴俊杰。
这样的回答,自然不是孙权想要听到的,于是,他便随意打发了庞统,告诉他“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直至此时,孙权仍留有一丝余地,没有把事情做绝。真正让孙权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关键人物——鲁肃。鲁肃觐见孙权,询问他为什么没有重用庞统,孙权答曰:“狂士也,用之何益!”听完这句话,鲁肃立即说道:“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这是对庞统的高度评价,但在孙权听来相当刺耳。
鲁肃的一番话,可谓将赤壁之战的首功推给了庞统。
熟悉小说的我们知道,庞统的连环计在整个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作为当局者的孙权,怎会愿意让庞统这样的人取得“第一功”呢?于是,孙权说道:“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从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这里,就体现出孙权的心胸不怎么宽阔那一面了。庞统的连环计究竟有多高明呢?就是让作为敌人的曹老板看来,连环计是对曹军最有利的战术,但从大局上来看,却是陷曹军于必败的陷阱。这种“套路”,颇有老子“无为而治”的风格。明明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老百姓看来却觉得“理应如此”,一点都不觉得这是朝廷强制颁布的政令一样。
或许以小说孙权的眼界和智商没有看透这一点,所以才说出如此愚蠢的话。当然,鲁肃的话也未必正确,至少是存在漏洞的。赤壁之战中鲁肃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称之为“第一功”就有失偏颇了。周瑜是蜀吴联盟中的主帅,若不是他施展苦肉计,用火攻大破曹操,在“阳谋”的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战争是根本不可能打赢的。
诸葛亮运筹帷幄,通过借东风等一系列手段,确保赤壁之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疏漏,自然要领第二功。相比之下,庞统的连环计虽然重要,却未必能在功劳上争先。鲁肃是个聪明人,既是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如此褒扬庞统呢?大抵是因为鲁肃是个老好人,想要让孙权留住庞统,所以才“适度”放大了庞统的功劳。亦或是老鲁搞了一手“阴谋论”,让孙权更加厌恶庞统,排挤了这位潜在的对手。
我们毕竟不是鲁肃,所以鲁肃究竟为何如此施为,仍是个不解之谜。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