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富裕商人的家里,但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更是把青春的血液倾注在了民族解放事业上。
他,精通游击军事斗争,躲过57次暗杀,在漫天枪弹中度过一年又一年,到头来幡然领悟,意识到暴力解决不了持久的争端。
他曾14次访问中国,与我国许多国家领导人保持良好关系,还和很多普通中国人成为朋友。
他性格爽朗、行动低调,方格头巾是他的著名标志,而他追求民主、自由、独立的精神,也对许多中国民众产生了影响。
他就是亚西尔·阿拉法特。
在对手眼中,他是恐怖主义者的头头,在人民眼中,他是永远的精神父亲。而在世界视角里,他既上过战场,也拿过诺贝尔和平奖,因而备受争议。
亚西尔·阿拉法特
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阿拉法特生前,中东局势曾因他的努力而好转。在他逝去后,中东却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稳定。
阿拉法特,是中国人熟悉的名字。但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并没有使用这个名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化名为莱乌夫,多次来到北京,拜会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我国领导人在接见他时强调,我们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将会提供无偿援助。与此同时,周总理也提醒他,要注意斗争的策略,不要再用过激口号,因为这些口号并不利于民族解放。
此后,阿拉法特多次访华,我国领导人也多次向阿拉法特表示支持并提出了忠告。针对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中出现的一些过激行动,我国领导人尤其表明了反对。
阿拉法特说,他非常崇拜毛主席,读过毛主席的很多著作,尤其是《愚公移山》,。他坚信,自己也会成为巴勒斯坦的“愚公”,实现民族解放的目标。
亚西尔·阿拉法特与周总理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4次访问中国。我国第二代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并鼓励他继续为正义斗争而坚持奋斗。四年后,阿拉法特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我国政府对其予以承认并建交。
与此同时,第二代领导人也劝说阿拉法特,还是应该尽快开展和平对话,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可以说,这些建议,对阿拉法特随后的转变,对其最终走向诺贝尔和平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1989年,阿拉法特以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来访,第二代领导人再次接见他,并说“我们的关系几十年如一日,互相信任支持,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
到90年代,阿拉法特继续他的访华道路。当他和第三代领导人进行会谈后,领导人特意宴请了他,并邀请他在中国休息一天,建议他应该好好保重身体。当天晚上,领导人还特意在会谈后,前往国宾馆看望了阿拉法特。双方围坐在桌旁,谈得很是投机。
遗憾的是,这已经是阿拉法特最后一次访华了。
2004年,阿拉法特在巴黎突然去世。“中东不死鸟”,最终离开了世界。他身后的中东格局,显得更加破碎不堪。-
阿拉法特,不仅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是出色的民族领袖,也是20世纪人类政治历史的重要人物。他能成为中东乱局中的不死鸟,并在晚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非偶然。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阿拉法特的祖辈从阿拉伯半岛迁到叙利亚,后来又移居巴勒斯坦加沙地区。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早年生活和教育条件。但由于早年丧母,父亲无暇照顾,就将阿拉法特和姐姐、弟弟寄养在耶路撒冷的舅舅家。
从7岁上小学开始,阿拉法特就表现得聪明过人。在学校,他总是第一个能记住课程的。中学时,阿拉法特的领袖才能更为突出。放学后,他经常将小伙伴召集起来,做带有军事色彩的游戏。此时,阿拉法特手中总是会多出一根指挥棒,惩罚那些敢于不听从其命令的学生。
当然,每次游戏结束后,阿拉法特又会将家里的糖果、点心分给小伙伴。有时候,他还会在野外搭帐篷,晚上就睡在那里,体验梦想中的军营生活。
随着不断成长,阿拉法特的民族主义意识萌发、增长。和当年许多中国革命者那样,他在中学时,就加入了反殖民统治的组织。1945年,他参加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党。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斗争。此时的阿拉法特,虽然年仅17岁,但就经常前往沙漠,冒险向游牧部落购买武器,再将武器从埃及偷偷运到巴勒斯坦。这些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也让他成为巴勒斯坦人心中的英雄。
高中毕业后,阿拉法特暂时离开巴勒斯坦,前往埃及接受大学教育。宁静的学习生活,很快被第一次中东战争打破。从那时起,阿拉法特就和千万巴勒斯坦热血青年一样,无法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无法容忍从天而降的“以色列”国,同世代定居的巴勒斯坦国分享这里的土地。于是,阿拉法特选择离开校园,前往战场。
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宣告胜利,并占领了更多土地。失望中,阿拉法特重新回到大学。这一次,他进入了埃及军事院校。
在这段时间内,阿拉法特建立了巴勒斯坦学生组织,也成为巴勒斯坦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运动的核心。由此,他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领导才能。
当时,很多巴勒斯坦学生都是流亡到开罗学习的,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很多人都难以在开罗正常生活,不得不选择辍学。阿拉法特发现后,利用自己的名声、人脉和职务关系,说服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由该组织出面,解决了巴勒斯坦学生在开罗的生活费用。
在埃及,阿拉法特还进一步扩大了个人影响力。他说服了埃及政府,允许为留学生创办一份杂志。阿拉法特亲自将之定名为《巴勒斯坦之声》,并领导了杂志的编写发行。很快,这份杂志传播到了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无论是加沙城,还是叙利亚、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到处都能看到这份杂志。
身为真正的巴勒斯坦人,阿拉法特不仅积极创办杂志、宣传民族解放理念,还亲自领导了军事斗争。1958年,他秘密参与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并负责其下属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
1964年,在阿拉法特等人的推动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他们的目标是以武力夺回原本属于巴勒斯坦的土地。
1965年元旦,巴勒斯坦民族革命爆发。阿拉法特率领打响反对侵略的第一枪。这一天,后来被称为巴勒斯坦革命爆发日。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进攻。阿拉法特领导“暴风”突击队,采取游击战方式,在以色列占领区开展了作战。
为了明确前线情况,他亲自乘车到戈兰高地,对敌情进行观察,与叙利亚军队进行协同作战。同时,他还派出了战斗小组,以迫击炮等武器,在以色列军后方作战,干扰其进攻节奏。以色列军方也承认,正是由于法塔赫的力量,才不得不推迟了进攻的时间。
遗憾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又是以阿拉伯国家失败而告终。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约旦河先、耶路撒冷等地区,大批巴勒斯坦民众成为难民。
1968年3月,为了报复,以色列出动15000名军人,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进攻巴解组织控制的卡拉迈城。在阿拉法特的指挥下,“暴风”突击队带领全城军民转移,当以军攻入城市后,“暴风”突击队和其他巴勒斯坦游击队迅疾反攻。以色列军共损失官兵400多人、直升机一架、坦克和装甲车17辆,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卡拉迈战役的胜利,增长了巴勒斯坦、约旦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斗志,也让阿拉法特一跃成为“法塔赫”执委会主席。
在巴勒斯坦各个解放组织阵营中,“法塔赫”历来实力最强,也最有影响力,受到广泛拥戴。1969年2月,阿拉法特正式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执委会主席,成为巴解事业的最高领导者。
此后,巴解组织的斗争方式越来越极端化,他们开始采用手榴弹、火箭弹和自杀性爆发的方式,对以色列人进行恐怖袭击。阿拉法特开始被西方看成这些事件的幕后主导者,他自己也经历了大小57次未遂的暗杀。
在经过数十年的血雨腥风后,阿拉法特发现,自己相信的枪杆子斗争,并没有帮助巴勒斯坦夺回任何土地,反而让自己和民族失去了国际同情。1974年,带着复杂的心情,阿拉法特参加了联合国大会,并表明了自己的和平意愿。在面对我国记者采访时,他又意味深长地说:“我担心没有人会相信我举起的橄榄枝,我更担心手中的橄榄枝会被战争打下来。”
从此之后,阿拉法特开始转向和平努力。1988年,他向世界宣布,巴解组织将放弃恐怖主义。1990年,他又宣布承认以色列国。1993年9月,他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以和平条约,1995年,双方在白宫签下巴勒斯坦自治协议。一时间,中东地区的和平希望出现了。
阿拉法特终于结束流亡,回到巴勒斯坦,成为自治区主席。但他并未想到,拉宾不久后将被刺杀,巴以和平进程中断,自己将被以色列软禁,并将在软禁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今天,中东战事再起,国际社会忧心忡忡。当年殖民者有意留下的历史问题,使中东力量交错、情形复杂,其中每个当局者的行为都充满争议。血与火、生与死、战与和、成与败,在这片土地上,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斯人已去,留下中东困局,依然等待后来者的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