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原创):联锁
整理:上诉一审居士
丈夫上古人的教导也是如此
虚妖贼风,有时,田Hu Hu虚无、真正的气体、精神上的守寡、疾病安全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个贼风,我们上一讲说到,它就是偷偷摸摸的风,非常微弱的风气,能够在我们的身体没有感知,毛孔没有反应的情况下,侵袭到我们的身体里,对我们造成伤害。
人体三个部位须特别注意避风避寒:颈肩、腰腹、膝盖脚踝
女怕伤腹,男怕伤背,对于男人来讲,尤其要注意后背,一旦受了寒风,对于肾脏、对于肾气的伤害就很大。
在往下讲之前,先回答一下昨天群友的一个问题,他说:他呆在空调间的时候,会感觉到身上冷,不舒服,感觉到颈肩痛等,在他看来,这个就是我昨天所讲的贼风。
但是这一露,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在我们脚踝往上一点儿,两个小腿的内侧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个贼风,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居室之中;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制冷设备,调温设备的普及,这个贼风也随之普及开来,贼风可以说更是防不胜防。
这里面的代表呢,就是空调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颈肩痛、腰腿痛的比例非常高,这其中有久坐久站的工作方式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来自这个空调贼风。
我们用常识去理解呢,就是肌肉、组织、韧带、气血等等,它自身的调节能力都会下降,都会减弱,就像把一个皮筋儿,给放到冰箱里去冻一下,你在拿出来一看,很容易就崩断了,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的。
空调风,久坐久站,当我们的身体受寒后,机体的弹性,调节能力变差,再加上久坐,就站不良姿态,就很容易引起颈椎病腰椎等等关节不适。最伤人的要属夏天逛街天非常热,然后进入中央空调的房间,突然一股很强烈的制冷风气扑面而来,我们的腠理毛孔根本来不及反应。
夏天所谓的热感冒,很多时候就是这个原因,忽冷忽热,这个冷又不是自然的气温气候变化,而是我们人为的制冷,让我们周围的环境瞬间改变,这个改变是我们身体根本没有能力去适应去调整的。长期这样,这些寒气就会在我们身体里越侵袭越深,到我们的脏腑,骨骼,积累下去就容易诱发比较严重的疾病。大家平时对于虚风贼风都要有特别防备,对于这三个部位要特别的保护,1.颈肩,2.腰腹,3. 膝盖脚踝。
我们可以去注意一下我国古代人的服饰,透过一些古装剧,大家可以有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古人就特别注重这三个部位的避风避寒。大家看有些朝代的服饰,不管男的女的,他都会把领子做的非常高,有的高的很夸张。
古代女子肚兜就是保护腹部不要受风受寒,因为女人的腹部一旦受风受寒,就容易落下妇科病。我们身体上有几个风口穴位,风池、风府、膝眼等,这几个穴位是比较容易被风邪侵袭的,不耐风的,一旦受风,就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脚踝要特别讲一讲,漏脚踝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脚踝内侧有个穴位——三阴交,三阴交这一点上有三条阴经都在这里交汇,中医上阳主气,阴主血,所以,三阴交在人体就是统管三条血脉的。
一旦我们露着脚踝,这个寒气就很容易由三阴交穴窜到我们体内,这个时候,寒邪之气就会直接进入到我们的血液之中,血管之中,那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在女生身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宫寒和痛经。三阴交穴本身是治疗痛经非常重要的穴位,当女生痛经的时候,按摩三阴交穴呢,会有一个缓解作用,但如果这个穴位你没有保护好,受了风或受了寒,无疑会加重痛经,可以说现在喜欢天凉还露个脚踝的女性,基本上都会痛经。
在我看来,女孩们要是冬天想露出脚踝,还不如把整条腿都露着,因为什么呢?当你光露出脚踝的时候,其它地方还包的严严实实着呢,那个热量会使脚踝这一段儿的毛孔闭合不了;当有寒风吹来的时候,因为身体上下部气血的循环,热量的循环,让露出来的这一段的毛孔,也是处于开放的状态,还不如说多露一点,那毛孔也能自动调节而闭合了,可能受寒气还少一点,恰恰就漏这一点儿,受害反而更厉害。
当然,说这个呢,就是想让大家理解这个危害,肯定不是建议大家在冬天的时候,还露着腿,能多穿点就多穿点儿,“寒从足下起”,脚的保暖,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很大,包括一个人老的快不快,都跟足部保暖好不好,受寒多不多,有直接的关系,这里呢,我就不再多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家应该还能记得两段话的意思,“恬淡虚无”就是清闲,同时没有杂念,没有思虑,这种状态下,人体中的气血就会按照生命最佳的状态来运行。当我们的精神不被外面的人事物牵绊,能够对自己生命有个感知,对自己当下的状态,当下身体的、内心、情感、思想的状态有个感知,自我能够像一面镜子一样关照自己,这个叫“精神内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身心是恬淡虚无的,我们的身体自然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再加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我们养生、防病的关键,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病安从来,哪里还会生病呢?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一句,包括上面,实际上都是最前面“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进一步阐述,进一步的展开。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体能、体力都很好,身体的反应又很灵敏,不容易感到疲倦。
前面两句比较好理解。“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我们的心志清闲,不要整天想着我要做什么,欲望少一些,平淡一些,内心安宁一些,没有恐惧,这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恬淡虚无;那往下呢,“行劳而不倦”,这个劳不是劳累的意思,有两解,一解为勤劳,二解为敏捷,我们再往下看: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三句看上去好像就没那么好理解了,而且总觉得和前文有点不顺,有点矛盾的意思。第一句说“志闲而少欲”,下面又“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不是矛盾了吗?这里呢,实际是提出了一个关于欲望的命题,我们如果理解了这一句,也就掌握了养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道理。
少欲,从欲
"少欲”二字可以说,就是我今天这一讲的一个重心,一个核心。我们先来看“少欲”和“从欲”之间的关系,其实人活着呢,作为我们俗人来讲,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呢,无非就是欲望的满足,愿望的满足。
欲望能够满足自然就快乐,得不到满足我们就痛苦。佛教讲人生有八苦,其中有一苦,就叫做求不得苦,就是不从欲,不得愿。而当一个人,因为欲望的不满足,心愿的不得愿而产生了痛苦,前面讲到了,身体的健康是与我们的情绪,与我们的思想状态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从欲”,就无法谈及养生。
那如何才能从欲?如何才能得愿呢?《内经》在下面就告诉了我们,我们往下看。
夫唯少欲,乃能从欲
这句话并不是《内经》的原文,而是后世医家,在注解黄帝内经这一段的时候,他的一个总结,我觉得这八个字呀,说的非常的精道,说的非常的好,“夫唯少欲,乃能从欲”,少欲乃是从欲的前提。
如何人生才能从欲,如何人生才能得愿?假如一个人每天觉得有饭吃就觉得挺开心,或者有一个房子遮风避雨有个安身的地方,就很容易满足。假如一个人每天想要尝尽天下美食,广厦千万间就想一个人住,这样的欲望就很难满足。用我们俗话来讲,就是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欲望少,痛苦就少,但现在有几个人能少欲的呢?我们总不能自欺欺人吧,我们想吃得好,住的好,找漂亮媳妇,优秀男人,却告诉自己这个都是欲望,这都是痛苦之源,我不能去追求这个,可以这样去想,但是我们无法说服自己的内心。
我们身边,可能也会有人这样做,他可能因为欲望产生的痛苦承受了很多伤害,于是决定要换一种生活,痛改前非,去听国学课,养生课,禅修课,信佛教,基督教……,到最后你发现这样的人最后会非常沉迷于后来所选择的道路上,每天就是跟着老师上课,老师走哪就跟哪,在课上才能看见笑容。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立马又会不快乐了,这种实际上并不叫少欲,只是把自己的欲望转移了,隐藏了,她只是为自己的欲望找了一个替代品,不管这个替代品多么美好、多么清净,多么崇高,而对于他自己来讲,只是他欲望的替代品,实际上他跟原来的自己并没有什么区别,他的欲望从来也未曾减少。
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全部,有的人去禅修,信仰佛教,他是真的是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体悟,从他内心里有一种力量在推动她,那种力量并不是欲望,这是另外一回事,我所说的,只是我们身边能够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
到底如何才能少欲,欲望从何而来?
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到少欲望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少欲望呢?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欲望从何而来。
首先,作为一个生命体,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要生存要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欲望,欲望是生命的延续必不可少的一种力量。
食色,性也。
欲望,源于不满足,先有了不满足,才有欲望,而非相反。那我们当下的这种不满足感,又是源于什么呢?
不满足,源于对当下的生活丧失了感知。当我们能够时时觉知当下的生活,这就是满足,就是真正的知足常乐。
孟子就讲食色性也,我们饮食、两性的欲望,都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根本。但是作为人来讲,我们的欲望,很多时候已经远远超出了生存所需要的程度,所以,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欲望,甚至莫名其妙的欲望给带着走。所以呢,很多人觉得媳妇呢,总是别人家的好。
满足,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时时以一颗未知的心来感知自己,感知身边的人,感知这个世界。
我们抛开生物最基本的欲望,我们就讲作为人的欲望是来自哪里呢?是来自于不满足。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我们先是有了欲望,先是有了想要的东西,想追求的东西才有了不满足感。但实际上相反,是因为我们先有了不满足,对当下的不满足,才有了对未来的欲望。
我们内心中,那种经常生起的不满足感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对当下的生活丧失了感知,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旅游、远足,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越来越爱出去玩,这个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的改善,我们有能力到生活之外的地方去走走看看,这个本身是非常好的,也是让我们生命更加丰富所需要的。但是当下的状况,这个旅游实际上变成了很多人对抗自己生活,或者说是逃避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
有句调侃的话说,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味了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味了的地方。比如说,在山西太原这个地方,或者在平遥的人,他会想去哪里呢?去南方转转啊,去海边转转啊,而南方人和海边的人呢,他可能就想来太原看看,去平遥古城看看。
而这些人,他们自己可能从来就不会以一个景点的心态,以一种旅游的心态来看自己所生长所生活的地方。因为什么?因为太熟悉了,这种熟悉感就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失去了感知,我们是活在自己的观念里的,我们知道这里有什么路,什么房子,栽的是什么树,什么花,我们很清楚,但是我们不会认认真真的去欣赏观看。
在我们自己所生活熟悉的环境里,我们看似也在跟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物打交道,但实际上,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接受到的,都是我们早已经形成的那些观念,而不是身边真实的人生。
就比如,我们今天突然看见了一朵花,之前从没见过,那时候我们的感知完全是新鲜的,我们会去看这朵花的颜色,形状,味道,然后问别人这朵花的名字,当我们第二天再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在看那朵花了,而是在看那个名字,我们一看就想起来这是什么花了,我们可能也会觉得很好看,但那种好看跟第一次看那朵花时的那种心理,那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情况大家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有这种感觉。
那旅游是什么?旅游就是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当去旅游的时候,你把他设定为一个旅客,我们就是来看的,就是来听的,就是来感受这一切的,所以我们身心的里里外外,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等,和内心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这一切,且不说你去的景点多美,多好,单就是这种新鲜的感觉,就能够让我们满足。
那这些新鲜的感觉让我们的什么满足了?是让我们的思想满足了吗?是让我们的意识满足了吗?不是这样的,而是让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了满足。为这些细胞啊、眼睛啊、嘴巴会得到满足?因为它们时时都在被那些新鲜的东西所触及,我们的生命和外界的环境时时刻刻在相互对话,我们在接受着外界的能量,或者说在接受天地间的精气神。
人对旅游的向往,人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向往,最根本的,其实就是在追求这样一种感知的丰盛。所以我们通过旅游的这种方式,通过让自己走出去的方式,让自己自发的进入到一种感知的状态里面,我们会让自己以一种陌生的,一种新鲜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感知周围的一切,而这一切就会让我们的身心很满足。
话就说回来了,在我们自己所生活成长的地方,非常熟悉的地方,我们就得不到这样的满足了吗?我们就没有办法这样去感知了吗?当别的地方的人,来我所生活成长的地方旅游的时候,他们可以得到满足,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做不到呢?差在哪里呢?就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等等,我们都是活在已经陈旧,平常的观念里面。
我们每天都在跟自己的观念打交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谁,那件事该怎么办等等,我们的思想意识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着,而我们的感官却在萎缩,而这恰恰是跟我们旅游的时候相反,旅游的时候,人的思想意识是放空的,只是说把眼睛睁大了,耳朵打开了,去看,去听等等,所以,是正好相反的。
当我们能够时时觉知当下的生活,那就是满足的,也就是真正的知足常乐。大家可以试一试,当我们早晨从睡梦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如果也能够带着一颗虚灵的心,一颗恬淡虚无的心,没有被昨天的观念,过去的记忆所绑架的心,以一颗这样的心去感知每天的生活,感知看到的每一颗小草,每一朵花,可以看看我们对生活是不是有了全新的感受。
再比如一个男生带着自己的女朋友散步,女朋友打扮得很漂亮,他也知道,然后走在打街上,看见别人的女朋友很漂亮,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事实上,可能别人的女朋友还不如自己的女朋友漂亮,问题出在哪呢?当我们跟身边的某个人,已经亲近后,不管是亲人还是情侣朋友,我们所感知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我们的记忆,观念,而不是当下,那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是活在自己的记忆世界内的,我们的身心、感知是被我们封住的,我们又怎么会感到满足呢?但是生命本身又向往着那样一种丰盛,那样一种愉悦,所以他就要寻找那样一种新鲜感,所以媳妇总是别人家的好。
少欲,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当我们时时觉知于当下,安住于当下时,生命就是满足的,自然无暇于对未来的期待。
从欲,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便是少欲。所以,少欲,既是从欲的前提,也是从欲的结果。
所以,《内经》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讲。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有很多两性方面的研究发现,出轨,不管是男人也好,还是女人也好,排除一些具体的矛盾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欲望的丧失,对彼此欲望的丧失,他想要去寻找一种新鲜感,让自己的生命重新焕发出活力。
而这种欲望的丧失,就是因为彼此太熟悉了,对对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满了观念,都充满了记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自己所设定的形象。
当我们每天所感知的都是这些陈旧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活在当下的满足中呢?当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都是我们的记忆,观念,我们就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所创造的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我们的感官已经不需要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是谁,然后我们的感官就关闭了,我们就胡思乱想,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个事情怎么怎么样,这种生活怎么能不是匮乏的呢?
而事实上,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身边的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全新的,当我们能够跳出我们的记忆,观念,我们能够像看一个陌生女子,或像出去旅游一样去看我们身边的人,伴侣,我们会有全新的感知,去感知彼此,而这种感知是非常丰富的,他当下就能给我们一种满足,给我们的身体,心灵一种满足。
就像真正会品茶的人,他喝的每一口茶都是全新的滋味,都是与众不同的。他每天喝茶,每天都在感知,每天都在探索,无边无际;而每一个当下,又是非常满足的,他安于品茶的那一刹,他不会有别的想法,如明天换一种茶尝尝等等,因为他整个的身心都融入进去了,他感受到了那样一种丰盛,他的身体实实在在的接受到了。而我们普通人,喝一口龙井,就知道这个龙井是这个味道,这个知道以后就会卡在我们心里,我们在去喝茶,就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这个知道。
当我们知道了,或者说我们得到了,也就意味着满足的终结,我们又重新回到了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感知,已经被我们认为的知道和得到,给斩断了,我们就要重新去追求那些好吃的,漂亮的,更能够让我们感到刺激的东西。所以满足的根本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够时时以一颗未知的心面对我们自己,面对身边的人,面对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或者那样去做,那我们自然也就是少欲的。
所以什么是少欲?少欲不是一个追求,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结果。为什么欲望少了呢?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活在一个满足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知当下的生活,哪里还有空间去装那些额外的欲望,我们的欲望就是对当下的不满足,对未来的期待,欲望一定是关乎未来的。如果我们能在当下这一刻感受我们的生活,感知当下的一切,哪里还会有欲望呢?
我们可能会在朋友圈里看一些文章,或者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身心灵的书,经常会看到“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我今天所讲的“少欲”,实际上也就是讲“活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活在当下。
少欲就是活在当下,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自然就是从欲的,这个欲望不是他思想中的欲望,他意识中的欲望,对未来的欲望,而是当下他的欲望就是满足的,所以叫从欲,各从其欲。
少欲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当我们时时觉知当下,安于当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满足的,自然无暇于对未来的期待,从欲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便是少欲,所以少欲即是从欲的前提,也是从欲的结果。
“少欲”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当我们时时觉知于当下,安于当下的时候,生命就是满足的,自然也就是下面这句: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时时觉知于当下,能以一颗未知的心去感知当下的生活,他的身心自然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这份满足就会让他“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这一段呢,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越读越有味道,你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它说的是这个意思,但当你反复再去看这一段的上下文,就可以循环来解读了,将回味无穷,从中呢,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体会。
那我们再来看这一段,我故意扔掉的这句“气从以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上一讲所说的“真气从之”,当我们能够做到“恬淡虚无”的时候,我们身体里的气血就能够以他生命本来的方式来运行,这个就是“气从以顺”。
当一个人呢,能够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容而不倦”,这也就是恬淡虚无,自然也就能够“气从以顺”,这个是顺着来解读的,那我们像刚才一样,再反过去来说呢?
当一个人的身心,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处于“气从以顺,真气从之”的状态,自然就能够“恬淡虚无”,自然就能够“各从其欲,皆的所愿”,“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大家都知道,禅修的人,或者道家练内丹,印度瑜伽等各个文明里身心休养的方式,当他们能够用这些方式去自我调适后,他的身体会达到一个“气从以顺,真气从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会获得一种无名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说,因为有一件实际的什么事,得到了什么,达到了什么而快乐,他就是处在一种快乐的状态中的。
这种快乐就是生命本真的快乐,是当我们身体的气血、能量、五脏六腑能够以最自然的方式,以最舒服的方式去运转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比那些因为具体的人或事所得到的快乐要绵长的多,要持久的多,因为这种快乐,只与自我的生命相关,他不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变化所干扰。
所以我们去看很多修行人,他们每天什么也不做,就打坐、念经或扫地,但是,你看那些真正有道行的人,脸上是发着光的,非常和悦,让人看了非常舒服,说明他已经找到了生命内在的喜乐,这个喜乐放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和整个天地的运行是非常和谐的,他所体会到的,既是他身体的快乐,生命的快乐,也是整个天地的快乐。
那么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状态里,这个人自然更是“从欲”,更是从愿,更是少欲,因而更是“少欲”,甚至是无欲无求的,无欲无求,不是因为他觉得欲望不好追求,把它给屏蔽掉了,刻意泯灭掉了,那样的一种修养都是虚伪的,而恰恰因为他在当下,他的生命已经给了他丰富的满足,绝对的满足,他又何来欲?何来求?还要期待什么呢?因为他整个的生命已经在“各从所欲,皆的所愿”的状态了。
这样的一种修养,当然我们世俗之人呢,实际上不是那么好做的,大家有一个认知就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前面所讲的,我们能够感知当下,愿意以一个未知的、新的状态来活在当下,就已经是非常美好的状态了,那我们再往下看。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里的这个字是“日”,也有把它写成“曰”,“日朴”与“曰朴”呢,两个都能解释的通,这句话,实际上是直接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大家来看看: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容易让人误解,好像是在说吃好吃的,但并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美其食”呢,就是说你吃什么都觉得美,你是吃细粮也好,吃粗粮也好,吃素的也好,还是吃荤的也好,都觉得很好;“任其服”,穿什么衣服都觉得挺好看的;“乐其俗”,我们入乡随俗,不管是在城里生活,还是在乡下生活,我们都觉得很好。我们来接着往下读: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惧”通“攫” ,攫取之意。
如果不换通假字来讲呢,“不惧于物”实际上意思也不错,就是不会被外面的事物外所干扰,不会因外界而处于不安、恐惧之中。
不管你是有钱人也好,位高权重的也好,还是普通百姓也好,大家彼此之间呢,不会去攀比,不会去相互比较,平头老百姓呢,也不会羡慕别人的财富和权势,那些有钱有势人呢,他也不会感觉自己活得这么累,你看人家怎么怎么样,人家过的那才叫过日子,“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样的生活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的生活。
老子第八十章,我们耳熟能详的讲“小国寡民”的这一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大家可以看到,《内经》基本上就是把《道德经》的这一段直接给引用上了,这一段是老子他的一种社会的理想,实际上,在黄老学派看来,这就是他们所向往的那个黄帝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因为在这种“小国寡民”,在这种淳朴的社会里,在客观上,人们就不会存在“高下相慕”,相互比较的这样一种状态。
那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些还未被开发的少数民族山寨一样,那种生活状态就等同于“小国寡民”。村里呢,当然也会有相对富足一点的,也有相对贫穷一些的,也会有长得比较好看的,也会有长的一般的,但是在那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里面,人们不会有过多的欲望,在客观上,它就是这样的,所以,前面所讲的“小国寡民”的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做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比喻。
就是让人们能够生活便利的东西都不用,人们也不出去走走,也不乘坐交通工具,也不用兵器,这些东西都不用,那也不用文字、不写诗、不写小说、也不唱歌等等,完全退回到文明开化前的一种状态,其实算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引申。大家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深意,用老子的话说黄老学派要表达的那种社会状态,里面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如何能够让人符合养生之道。
那么,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讲呢,自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在社会的层面上过成这样,那我就从另外一个层面上,顺着我们前面所讲的“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些呢,也就是“恬淡虚无”,“是以志闲而少欲……各从所欲,皆的所愿”,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当我们能够安于当下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达到这种状态。
在《论语》中,孔子称赞他最得意的一个门生叫做颜回,评价他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箪食瓢饮,饮食和生活都非常的简单,就是满足了生存最基本的这个需求而已,“在陋巷”,整个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常人来看呢,那可真是一个贫苦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作为颜回,他还是很快乐,他实实在在的活在这样一种喜乐之中。所以这个儒家呢,后来在个人修养层面上,就把这种追求叫做“寻颜回之乐”了。
颜回为什么能够快乐?他乐的究竟是什么呢?通过上面的解读,希望大家也可以去寻自己的“颜回之乐”。
这两段话呢,前面所讲的呢,是“是以”开头,引出那么多话的,这段呢,也是“是以”开头,前面那个“是以”呢,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接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那这里的“是以”是接续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前面两句从字面上就比较好理解,“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就是说呀,这个人不会被过分的欲望所消耗,所迷惑。“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不管他智慧低,还是智慧高,是有能力的人呢,还是没有能力的人,“不惧于物”,“惧”通攫取,就是追求的意思,都不会追求于外,或者更确切的说,就是不会被身外的东西所牵累,这个呢,就是合乎与天地自然之道。
就是说这个人不会被过分的欲望所消耗所迷惑,不管他是智慧低还是高,能力大小,都不会追求与外物,或者说不会被外物所牵累,这个就是“合于道”,合于天地自然之道。
这里呢,我要讲一讲的第一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为什么他要特别指出这个“目”呢?因为他要把这个“嗜欲”,欲望对应到人的这个视觉上。
人身体的感官那么多,耳朵,鼻子,嘴巴,身体也有欲望,为什么要单单讲到“劳其目”?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所有的过分的欲望,不自然的欲望,都是从眼睛来的,就以两性欲望为例,所有动物都会有这个欲望,这种身体的欲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但很多时候,人对于两性的追求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视觉,比如很多网络文化、电子产品都是在刺激我们的视觉,包括现在的各种娱乐产品,都是以刺激我们的视觉为目的的,像看电影啊,大片啊,看完后感觉疲惫,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耗,这也是一种“嗜欲”,就是在“劳其目”。
比这个更厉害的,就是打游戏,人在打游戏时,人的视觉需要去尽量捕捉画面上的信息,要去做出反应,这时候人投注的精气神,通过人的眼睛视觉所消耗的精气神,比我们在外面看风景,看画等要多得多!
我们眼睛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能够看到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决不仅仅只是外界的光线进来而已,我们的视网膜要去处理这些信息,就得像一台电脑的显卡一样,去处理,去运算大量的信息,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玩电脑玩的好好的,突然黑屏了,冒烟了,为什么?因为处理的信息太多,显卡烧坏了,我们的身体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玩游戏,通宵达旦,聚精会神的玩,甚至经常熬夜,这样我们身体的显卡会不会烧坏呢?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翻翻第一讲中,我很忧虑的东西,一个是孩子“zw”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孩子打游戏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如此去说?为什么说两个问题影响很大?从中医上来讲的话,就是这个道理,打游戏的过程中对我们神识的消耗,对我们一身精气神的消耗是别的娱乐活动无法比拟的,尤其现在对着一个手机玩儿,那么小的屏幕,我们要去反应,要去看,就比如说玩那个王者荣耀之类的,对我们身体的消耗呀,那是很可怕的,为什么现在好多的孩子这个近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呢?我们往下看:
近视在中医看来,就是一种虚症,气虚,气不足,就会近视,血虚、血不足就会远视,简单讲就是精气神不够了,体内的“CPU”,体内的“显卡”老化了,在电脑上比喻呢,就是这个画面儿经常容易卡住、花屏等等。近视就是我们的眼睛上丧失了调节的能力,要往严重的说呢,到最后就是视网膜病变啊,这都是有可能的,现在近视也越来越多,原因所在实际上就是眼睛丧失了调节的能力。
抛开眼睛方面,当我们因为某一项活动消耗了这么多能量,那么在别的方面能量供应就不够了,当我们大脑需要能量时候,能量不够了,身体需要能量营养时,能量也不够了,所以长期沉迷于游戏,对孩子身体的发育,总体的发育是有很负面的影响的。
讲到这里,不管是成人也好,孩子也好,那就不说孩子,很多成人每天也会去看,沉迷于现在流行的抖音、快手这些,那当然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呢?我们如何能够把对游戏,对电子产品的这种欲望,能够来转移一下,就像前面所讲的,我们要更多的去感知生活,感知当下,带孩子去感知当下。
很多时候,现在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沉迷于网络,就是因为我们与这个世界,跟自然脱离了连接,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感官,我们的身心都很匮乏,突然有个毒品出来,那我们就“趋之若鹜”。
但实际上,我们玩这些电子产品,不管是游戏也好,还是其它的什么电子产品之类的也好,都是在“劳其目”,这些东西给我们一种感官刺激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某种快乐,但实际上并不会真的让我们的生命感到快乐,我们的整个的身体,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并不会因此快乐。
我曾经上过一次课,课上的老师呢,他也讲过现在人沉迷于这些电子产品的这个问题,他讲,他当时遇到了一个有网瘾的这个孩子,他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这个不是说你给他讲讲道理,或者说你管控他,控制他,就能管好的,那有一天呢,他就是机缘巧合之下,带这个孩子呢,到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听了一场戏,然后回来了,等到他再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呢,发现这个孩子就不一样了,精气神儿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后来问了他的父母才知道,就因为那一次听戏后,这个孩子就迷上了这个戏曲,每天自个儿回了家,就开始学,开始练。那我们知道这个唱歌,跳舞,戏曲等等,这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整个身体通过物理震荡,使整个身体的气血达到一种非常调和,非常饱满的状态,这孩子一方面通过这个唱戏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同时呢,也让这个孩子从网瘾之中,自然而然的解脱了出来。
这些唱戏,唱歌啊,他是跟我自身生命对话的一个过程,一种共鸣。那种共鸣是真的能够让我们的身心所喜悦,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所喜悦的。当这个孩子,他污染尚浅的身心接触到这种真正为生命所喜乐的事物的时候呢,它自然就从那些污染之中呢,逃脱了出来。
讲到这里呢,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或者可以自己去听听戏,京剧也好,还是地方戏曲也好,不要在电视上或者视频上看,去现场去听,大家去观察听戏的人跟看电影的人的那种状态,看电影的人全是瘫的,观察听戏的人呢,听到高潮的时候,他会坐直身板儿,身体会微微地前倾,他脸上都会发出荣光,精气神儿非常的那种饱满,你看那个眼神儿跟台上那个角啊,那种神采呀,都会有一个共鸣。而听完戏之后,你再去观察走出戏台的人的状态和走出电影院的人的状态,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我们去评判某种娱乐活动,到底是合于我们生命的,本真的,养生的,还是相反的,只要我们对自我的感知足够敏锐,只要我们敏于观察,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好的娱乐一定会让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饱满,比如古代的琴棋书画,当然不是说现在所有的娱乐活动都是不好的,而是要去感受,不是用思想意识去感受,而是要尊重自己的身心,用生命去感受好坏。
“淫邪不能惑其心”,性乃生命的根本,在西方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弗洛伊德看来呢,人的一切的行为,根本上都是性冲动。我们这几天所讲的,包括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些,根本上呢,也是一种性冲动,那其实这样讲也不错,只不过他把那个性的概念放的很大而已。
那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感知匮乏的时候,我们对性的需要就会变得很明显,变得无处不在,因为这个根本的欲望是去不掉的,这是所有生命的一个本能,因为生命的使命就是要永生,而生命对抗死亡的方式就是通过繁衍,而繁衍必须来自于性冲动,所以性冲动的根本就是所有生命对抗死亡的一种超越的方式,这种力量太强大,对于常人来讲,不应刻意去克制。
但是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做,很多人对性欲本身是有罪恶感的,会自我压抑,会否定它,而这种否定实际上在自己内心造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在思想和情绪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最终不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但凡这样活得很纠结的人是没有一个健康的。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性本身是生命的本真,没有任何罪恶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作为人来讲,从生命的追求来讲,从养生来讲,我们不能时时处在这样一种冲动之中,真正的一个好的调适方式,就是让我们对世界,对自我,对生命的感知丰盛起来。每天当我们看见一朵花,当下很愉悦,阳光明媚,孩子的笑,什么都不做,平平淡淡的,身心舒适,愉悦,我们这样去感知我们的生活,感知身边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心,自然不会被性欲所牵绊。
而我们对性的体验,当我们的感知真正的敏锐起来,当我们真正以一种当下的觉知去感受性的时候,就跟我们被冲动驱使的那种感受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会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少欲而从欲,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一种皆得所愿的状态。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部危也。
这是最后一句总结了,讲的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是养生之道。这三讲呢,合起来呢,就是在解答这一个问题。所以呢,在这里最后做了一个总结,“所以能年皆度……”
这几天呢,讲的道德不是我们一般讲的那个道德,讲的是《道德经》里的道德,《道德经》就是《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的。德,就是道之用,道就是世界的本然,而这个本然运作起来就是德。这个德,就是前面讲的一系列都是德。
德,道之用。 德全,则形全,即养生之道。
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再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再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一切呢,都是得道,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德全,能够德全自然就不会让自己处于对生命对健康有危害的境地之中,因此也就会形全,形全也就是得了养生之道。
到这里啊,算是把《黄帝内经》所提出的第一个命题给讲完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啊,如果我们,真正的能把这几段理解到,那也就能真正理解何为养生,何为健康,何为生命了。
谢谢大家,这几天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