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汉姆森是与易卜生同名的挪威文学巨匠,192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作被认为是欧洲的文学经典,至今仍是翻译最广的挪威小说家。(威廉莎士比亚,《北方专家》)。
2009年8月6日,为纪念汉姆生诞辰150周年,挪威王太子妃梅特·玛丽特揭幕了汉姆生博物馆,挪威还将为汉姆生举行一系列展览、音乐剧活动并为其发行邮票。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本该是个喜庆时刻,但挪威政府此举却引来国内外的巨大争议。因为,同一个汉姆生,是纳粹的支持者,是挪威的卖国贼,在他的祖国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时,他出来迎接希特勒;他把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章献给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在纳粹失败希特勒自杀之后,他还为希特勒写悼文称赞他是"人类的斗士"。
那么,这样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到底是个"天才"还是"魔鬼"呢?
卡夫卡、B·布莱希特和亨利·米勒等作家也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他们对汉姆生的仰慕。
在一个美国版本的《饥饿》序跋中,I·B·辛格阐述道,汉姆生"在各方面均堪称现代派文学之父──例如其主观意识、不完整性、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抒情风格等等。二十世纪的所有现代派小说,均源于汉姆生。"
1.成功之路:从穷苦男孩到文学大师
1859年8月4日挪威中部偏南的洛姆地区,一个世代务农的农家添了一个男孩,新生命的降生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多少欢乐,父母为本来就贫困的家又添了张嘴而忧愁,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哇哇啼哭、双脚乱蹬的婴儿会成为挪威著名的作家。
克努特·汉姆生原名克努特·彼得逊,他的父母以租用的农场的名字为他取名。汉姆生出生后,一家人和其他合租人共16人挤在农场破楼底层的三间房间里。
6年只上了252天学:
由于家境贫寒,汉姆生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每天帮家里干农活或到海边捕鱼。不久后,汉姆生被父母送到了他叔叔汉斯所在的小城普雷斯特。半身瘫痪的汉斯是一名虔诚的教徒,为人极其无趣,身兼裁缝、图书管理员和邮局局长三职。在这里,汉姆生听凭汉斯劳役和虐打,在6年时间里,他只上了252天学。但汉姆生从小对文学抱 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能找得到的书。
14岁那年,汉姆生离开叔叔,开始流浪生涯。他当过小贩、店员、修路工,做一份工作挣点钱又换个地方。19岁那年,汉姆生在一家制鞋铺里当学徒时,开始尝试写作,他模仿挪威第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昂逊的作品,写一些他所熟悉的农村小故事,可是并不成功。
19世纪80年代,汉姆生两度去美国,当过推销员、农场工人、电车售票员、秘书,还做过记者和讲师。这段时期他极其贫困,饱尝了人间冷暖,流浪生活练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也磨砺了他手中的笔。1885年,他改名为"汉姆生"。
61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1888年,汉姆生回到挪威。他典当了大衣,租下了他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房子,开始了小说《饥饿》的写作。《饥饿》被认为是汉姆生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发表使汉姆生一举成名。
在《饥饿》之后,汉姆生又连续地写了《神秘的事物》、《潘神》、《维克多利亚》等作品,其中1898年出版的《维克多利亚》被列入世界爱情小说名著之一,也使汉姆生在世界文坛再次获得了声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在波兰、俄罗斯,在整个东欧、北欧以及中欧,大批读者迫不及待地等候汉姆生的每一本新作问世。
1917年,汉姆生《大地的成长》三部曲发表。1920年,凭借其"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果实》",汉姆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年他61岁。
2.争论:究竟该不该纪念汉姆生?
自汉姆生1952年逝世以后,挪威一直在纪念和忘记汉姆生的矛盾中痛苦挣扎。
2009年,建造历时15年的汉姆生博物馆在挪威落成,引来国内外如潮的批评。挪威外交部长不得不出面解释:"纪念活动绝对不表示我们要容忍汉姆生的纳粹倾向,过去,他已经为此受到了大量谴责和惩罚,未来,他将继续为此遭受谴责。"挪威政府解释称,汉姆生博物馆将全面介绍汉姆生的一生,并不隐瞒他那段不堪的历史,以此教育国内的年轻人。
但反对人士还是不买账,认为汉姆生的过错永远不能被原谅,不应为他举行纪念活动。
毁灭之路:他至死都不悔支持希特勒
汉姆生原本可以顶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巨匠"这些光环安度晚年。但80岁时,他却犯下人生最可悲的错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姆生发表文章支持希特勒,甚至在他的祖国挪威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他仍站在侵略者者一边,与希特勒会面、合照。本来不太喜欢出入公共场合的他,开始在挪威和纳粹统治下的欧洲其他地区广泛游历,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而奔走。
在自家农场接待纳粹官兵:
尽管汉姆生也曾向纳粹政府抗议他们对挪威爱国者的暴力政策,但总体上他还是支持纳粹的,他把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章献给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他和妻子(也是一名纳粹支持者)在自己的农场里热情地接待纳粹官兵。
出于对汉姆生"忠诚"的嘉奖,纳粹政府在德国印刷出版了大量汉姆生的作品,派发给驻挪威的德国士兵。
但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挪威人把自己手上的汉姆生作品送回汉姆生的农场,以示对其卖国行为的抗议。1945年,纳粹失败、希特勒自杀后,汉姆生在《挪威晚邮报》上发表悼文,称赞希特勒是"人类的斗士"。
1945年,当挪威政府逮捕汉姆生并要求他解释自己"通敌"的行为时,他说:"我很喜欢德国人……现在挪威文化里每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名字都源自日耳曼德国。我的这些想法并没有错误。但我因此被捕。"
1946年,汉姆生被挪威最高法院判为叛国罪,因其87岁高龄而逃过枪决。他还被侮辱性地诊断为患有"长期脑功能损伤",被送进养老院软禁起来。但汉姆生自始至终都没有后悔过支持纳粹的立场。
晚年凄凉:死时衣衫褴褛没钱安葬
其实,汉姆生晚年的错误可以在其年轻时找到根源。
汉姆生推崇尼采哲学,主张超人统治世界,认同"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早在一战时,他就支持德国,到了二战,他的超人哲学与希特勒的大日耳曼民族主义一拍即合。
汉姆生在中国曾被鲁迅着力评介,因为他的创作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提供了正面参照,但同时鲁迅也曾指出汉姆生作品的不足,宣称他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左翼作家。
汉姆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名为《在树荫的小路上》,在书中他为自己堕落变节、投降纳粹的行为进行辩解,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同情他。
1952年2月19日, 93岁的汉姆生逝世于自己的农场,死时一贫如洗。在他死前几个小时,他的妻子写道:"此刻,汉姆生的作品在世界上被上演和阅读,人们称他为健在的最伟大的作家,而我们连安葬他的钱都没有。他现在正衣衫褴褛地躺在灵柩之上。"
此后,挪威一直在该记住还是彻底遗忘汉姆生的矛盾中痛苦挣扎。中国社科院北欧文学研究专家石琴娥认为,汉姆生作为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和海德格尔,施密特、庞德等犯过同样错误的文化人一样,他们的写作都是源于自身最为深邃的体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行为,包括他们的政治行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由此看来,对汉姆生一分为二的纪念,更像是一种托辞。因为无论文学还是政治都是汉姆生的一种抉择和行为,当他做出选择的时候无疑要为其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后果承担所有责任。
可是汉姆生研究专家拉斯-弗罗德-拉森曾经这样说过,在汉姆生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各种外在的因素都可能起过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他要当作家的真正动力。对汉姆生而言,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文学,不如说是文学选择了他。
历史上真实的汉姆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了,但是文学史的一切意义也在此,就在这隐隐约约间文学的魅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我相信每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标尺。一千个读者心里,也一定有一千甚至一万个汉姆生。(一往文学作者:一生有你不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