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陈凯歌、冯小刚、陈可辛、贾樟柯等名导合作过,是个好演员。
他养了7只猫,2个月内收到了13万多名赞,4次正式收录,是智达人。
他是娱乐圈养猫最好,写字最好的演员。
在池溪也是演技最好的段子手。
我们和他聊了聊。
现在的张译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太爷”了。
从18岁到 28岁,张译当了十年兵,也跑了十年龙套。
从《士兵突击》开始,才有观众认识他。
他合作过的知名导演有黄建新、陈凯歌、许鞍华、陈可辛、贾樟柯、曹保平、何平,现在又新增了冯小刚。
十年,演过太多不一样的角色,张译觉得“自己一开始好像可以演点当兵的,后来呢,又能演点警察,《北京爱情故事》之后,发现好像城市的屌丝青年,我也可以演。再后来发现,好像文艺小青年也可以拍两张。”
直到陈可辛拍《亲爱的》的时候,找他演暴发户;贾樟柯又因为看了他的《亲爱的》,找他演《山河故人》里的“土包子”煤老板。“我一开始是拒绝的,我感觉太不像了啊,我说我演不了。但后来出来,导演说不错。现在,我自己都不清楚我到底是个什么气质的人了,哈哈。”
最会养猫的演员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气质的角色,张译现在“已经被导演们搞得摸不准了。”但有件事情是他特别确定的,他绝对是个资深猫奴,是“猫和观众的侍者”。“城市的路边,农村的路边都能看到很多猫,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随身带着猫粮,车上也常年放着一把铁锹。”
失眠或者压力大的晚上,张译就开着车在城市街头到处漫无目的地巡游。看到马路上有被无辜碾压的生灵,他就会找一个有树的地方,把它们安葬起来。“它们生前没有作恶,死后应该得到礼遇。”
张译养猫有十年多了,还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就偷偷在宿舍养。那时养的第一只猫叫孜孜,这是张译的大女儿,一只纯种狸猫,会盘腿坐在暖气片下,还不忘招呼张译也过来一块享受。“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个战友叫谢孜,后来出国了,为了纪念这个战友,也为了鞭策自己能孜孜不倦,孜孜以求。”
十多年前的孜孜,走丢后,每每想起,张译都很想念
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他最爱干的事情就是站在猫舍的橱窗前,一直盯着猫看,一站站很久,搞得老板半卖半送把一只小猫送给了他。你去看他的微博,去哪儿玩都会和当地的猫咪亲昵,这就是一个猫奴爱干的事儿啊。
这么多年,张译一共养过十只猫。《士兵突击》做宣传的时候,张译还在借钱过日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还在为房贷努力。兜兜转转,因为颠沛流离,有几只猫就走丢了,“没办法,非常难过”。孜孜就是因为拍戏寄养在朋友家,后来走丢的。
孜孜走丢后,张译曾发誓不再养猫。遇到二女儿扣子,抵挡不住诱惑,再度请进家门。但扣子后来也因为生活流离颠沛,居无定所,迫不得已送给了朋友。“直到有了正式定居的场所,我开始大肆养猫。”到现在,张译早就能在家里开猫舍了,一共供着七只猫。
张译的七个孩子,全家福
他提起家里的猫,都是称“孩子”,带着一点不甘为猫奴的倔强,更多的是对猫咪们的怜爱。孙俪、郝蕾每次给他看她们家孩子照片的时候,张译就从口袋里掏出手机,一张张翻猫咪的照片,向她们秀自己的孩子。
张译给这些孩子一一认真地取了名,除了小名,还有乳名,全名,法文名,俄文名,又认真地一一向我介绍。
目前的大儿子,叫果然,小名叫果然,乳名叫果果,果子,它的全名叫“果不其然”。它的法文名字叫“果赛特”,就是《悲惨世界》里的那个小女孩儿的名字。
大女儿叫不然,他们俩本身也是一对儿,所以就“果然’对‘不然”,“果不其然”对“不以为然”。不然的小名儿叫布袋,然后她的俄文名字叫“布拉吉”。“布拉吉”是取它那个‘不’字儿,“果赛特”是取它那个“果”字儿。“布拉吉”的俄文名字呢,这个意思呢其实叫小女孩,也叫连衣裙,就比较适合它。
果然和不然关系特别好,睡觉也爱抱一起
老三、老四是我在大连拍戏时捡到的流浪猫,原本只是想等杀青的时候就把两个孩子送给当地的朋友,那到时候肯定会很牵挂,所以男孩就叫了他‘牵牵’,女孩就叫‘挂挂”。“牵牵”大名叫张大牵,特喜欢和浴巾玩耍,只要看地上有浴巾,绝对是他叼出来的,也特别爱翻包。“挂挂”又叫挂妮儿,特别黏我,只要我一叫,就走过来求抚摸。
老五是别的人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里捡的一个孩子,当时捡完以后就跟它叫“咖啡”,我呢就觉得别老给它改名字了,所以呢就延续叫咖啡。
老六是北京的流浪猫,因为老六它是浑身雪白,但是两只眼睛是同样的颜色,按照生物学的角度讲,这种猫呢都是聋子,所以确实老六什么也听不见,它的生活状态比较幽静,所以它就叫“幽幽”。
老七是别人养不了,送给我了。在家里的名字就叫小鱼儿。
猜猜这是谁?表情丰富,比爸爸还会演戏
“过去当兵的时候,我是坚决不允许孩子们淘气的,坚决不能上床。”张译在部队待得久,一开始还是习惯部队的生活作风,用部队的话讲叫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一淘气,我就要教训它们,点着脑门去批评它们,要么就是拍拍屁股。”现在脱离部队太久了,可就变了,“睡前如果孩子们不上床,我肯定要挨个儿地去求。”
最会养猫又会讲故事的段子手
一个人生活得久了,张译反而更像猫的生活状态靠拢了。想睡觉就睡觉,想写字就写字。很多人知道前段日子,张译在知乎上靠答题爆料又火了,但他们不知道对于张译的老粉来说,“这事儿本来就很张译啊!”
他是士兵突击贴吧的创始人,用“士兵突击”的ID大战“249”兰晓龙;2006年他开始在网易博客写博客,给猫狗写史记,也抒情感怀,每篇博客都有两三万的阅读量。前年《士兵突击》贴吧八周年,他特地写了博文纪念;他在部队写了十年的公文、报幕词,还有三四年的剧本,“那时候只能用笔,经常写得中指指甲旁边的窝特别深,手疼”;纸媒时代,他又在杂志写过专栏,“一个字儿卖两块钱”,也出过书。
写字于是对张译来说就是件很享受,很顺其自然的事情。“有了电脑之后,我就喜欢上了敲键盘的感觉,就像弹钢琴一样,感觉特高贵。”而且他对人类借助媒介来表达自我,追溯得特别透彻:
在人类整个发展长河当中,向来都是借助工具来发掘自己,比如说过去的猿人最早发现我可以用石块儿来砸开什么东西,或者说我可以把石片儿磨成锋利的刀刃,可以来切肉。然后慢慢地,我可以借助这个木棒来打击我的敌人,打击猎物,等等等等。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是停留在这种原生态的,机械的,工具的状态下。现代人其实已经更需要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跨国界沟通的机会和需求也更多,所以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一些无形的资源,一些工具。那么网络工具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它可以事半功倍。
在知乎关注张译,会突然有一天被他的动态刷屏,一连十来条,再一连半个月,他的首页又一点动静都没有。看起来张译的知乎瘾的确不小,“我喜欢的话题五花八门。”他在点“关注”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是张译,是明星,要收敛着点,答过两个问题之后才知道还有匿名功能。
而且他选择的问题,也一定要让他有所发挥:
我希望它还能衍生出来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我特别希望在我的答案当中设立一些外沿。比方说就像说“李晨为什会火”这道题。我就特别希望答出来一些,李晨除了他火,你说按照常规的思维逻辑的话,因为他努力啊,因为他人好啊,那他怎么努力啊,怎么人好啊,就说些 example就OK了。
但实际上我更希望看答案的人能够得到一些乐趣,能够得到一些除了这个答案以外的东西。这也就是我每次给自己定的一个要求吧,这也是写作者的一个洁癖的表现。
在这之前,他在大理拍戏的间隙,写了8个答案,从作为演员,演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写到男演员涂不涂口红,电视剧里的枪是不是真的,再到从肾结石有多疼讲了一个特有意思的故事,还顺带夸了夸几个同行,甚至还在知乎对起了对联。每一篇答案都让知友叹为观止,原来演员张译这么会写东西,讲故事啊!
十一月初,张译又在知乎上开了自己的专栏,特地从已出版过的《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这本书里节选了一些知友们会关心的话题章节——猫。《猫某某之我想养只猫》《猫某某之属狗的人》《猫某某之流浪的贵族》,他说“担心之前没有看到书的朋友想知道更多我的故事。”
不过才来知乎几个月 ,13万多的赞,知乎官方收录4次,这是多少知友从知乎创始开始码字到现在也没得到的殊荣,也不是其他已经入驻知乎的演员、导演等任何公众人物能比的。
他当然也有自己喜欢的知友,一个是《南方周末》文化版的奶猪,一个是写资深电影产业稿的海海。正是奶猪的推荐,才有了现在的知乎红人张译。正是有了奶猪的推荐,才有了今天的知乎红人张译。“海海则虽然只答了一题关于李安新电影的,但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受益匪浅。”
这几个月,张译俨然已经摸透了知乎的套路,他知道知乎早期走技术流的模式,知道知乎放开门槛前后的差异影响,也对知乎现存的争议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知乎能够在大的方向上保持不变,比方说它一直保持着自己以知识为主,以干货为准的回答风格,那么,辅以调侃,辅以娱乐性,我个人觉得没有坏处。”
有些网友看到张译在知乎这么火,开始担心有大批明星、演员涌入知乎,会对知乎的既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因为“张译你关注一个问题之后,底下有一堆人同时也关注这个问题,可他们并不回答,在那儿乱评论,他们就说等张译来”。
这些人不知道“张译模式”不是谁都能复制的,“这还真不用担心,演员不会大规模进入知乎,演员这个行业,大家都是舟车劳顿,每天都是颠沛流离,来到不同的城市,听着不同的方言,住着不同的酒店,吃着不同的特产,甚至接触着不同的思维逻辑。我们这个群体很难有精力,有体力,有脑力,坐下来好好地去回答知乎上的问题。”
的确啊,既有时间精力,又对知乎有热情,还有那么好的文笔,会讲故事,演艺圈也就只有张译了。
采访、文 | Lasia 录音整理 | 兔美
部分摄影:张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画报(the-bund)"
你可以试试点击下面这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