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电视剧的增多,网络视频平台逐渐形成了一对概念:& amp# 039;头部项目& amp# 039;哇& amp# 039;尾部项目& amp# 039;正在形成。
头部项目指那些单集制作成本高昂、有一定知名度演员参演的“大体量网剧”;而尾部项目则是那些整体成本都未必比得上头部项目单集制作成本,所谓“小体量网剧”。
对于片方和平台而言,尾部项目就像是买彩票,不赚不闹心,赚了很开心。
《花间提壶方大厨》就是一张刮开后中奖的彩票。
第一季播出前期,片方和平台没怎么在宣传上出过力,演员都是新面孔,服装化妆道具分分钟暴露自己“尾部项目的本质”, 中间腰斩式强行分季模式也暴露出片方和平台对该剧的态度。收视市场上水花不大,但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这样一部小瑕疵、大毛病随手一抓一大把的电视剧,因为在平均水平本就不高的网剧市场中被列入“尾部项目”分类,姿态本是低到尘埃里的,叫人不好再下手鞭挞。
岂料随着播放量上涨,脾气也跟着涨了起来,甚至将批评、善意提醒剧中问题的观众,划归到生活中的失败者行列中去。
饰演剧中男主角的演员雷牧微博言论
《花间提壶方大厨》是典型迎合市场口味的产物,在全民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基尼指数的确有所降低,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骨子里对吃这一伟大事业的热爱。
鉴于七成观众都喜欢自称“吃货”的国情在此,在电视剧里出现平民化的食物总能讨好观众的。
前十八集出现的部分食物镜头
除了吃这一重要元素,《花间提壶方大厨》也囊括了轻喜剧、轻悬疑元素,以男女主角感情发展为故事主线,暗埋了女主角身世之谜,宫廷秘事、皇权争斗等元素,放到过去就是京剧大戏《凤还朝》,放到十几年前,就是下厨房版本的《还珠格格》混搭《上错花轿嫁对郎》。
女主角方一勺(蒋佳恩饰)自幼从父亲那里习得一手好厨艺,没什么学识但对民间饮食文化颇有研究。当地知府之子沈勇(雷牧饰)欲迎娶方员外之女方瑶,爱女心切的员外想出一则昏招,敲晕方一勺代女出嫁。
嫁入知府家做少奶奶的方一勺坚决执行胡萝卜加擀面杖政策,软硬兼施,一方面下厨做饭哄得知府全家上下开心,一方面手操擀面杖调教心眼不坏但不学无术的相公。
两个都喜欢玩、喜欢吃的年轻人作为知府家的人近水楼台,嬉闹吃喝之余顺便体察一下民情破破案,交往的过程中情感日渐深厚。
除了爱好相同,拥有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两个人的审美偏好也比较契合,男方喜欢眼睛大脸上肉多的,女方就是觉得自己相公长得乖又帅!当真是什么锅配什么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和陈可辛炮制的五月档热门电影《喜欢你》不同,《花间提壶方大厨》受制于“尾部项目”的定位,为了控制成本也好,忠于同名原著小说也罢,为了迎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偏好也罢,电视剧中出现的菜品都偏向家常化、小吃化。纵然包罗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地方特色饮食,食材选择上仍然是贴近现代日常的、易得的。
后十八集中出现的部分食物镜头
总计三十六集的电视剧前半程几乎每一集都要会出现早中晚三餐外带日常零食或夜宵做备选项,内容和形式都谈不上多有创意,但比起某部半路下档的美食剧已是诚意满满。大部分做法都十分家常,从备料、热锅、翻炒到摆盘,对食物制作的全流程都有选择性展示。
或许正是因为家常菜做法,才赋予了这部网剧以吸引力,随着后半程剧情的重点逐渐转向人物情感线发展,做菜的镜头逐渐减少,情节俗套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
与陈可辛监制的电影走西洋高端路线不同,平民的、日常的就是大众的、流行的、喜闻乐见的,大众喜欢的就是绝对正确的。
教会方一勺一手好厨艺的“爹爹”曾是宫廷御厨,这种宫廷饮食流落民间演变成为流行菜品的江湖传说,现在仍然相当常见。
这种想象与虚构,其实不过是“皇后金扁担”错误认知的变体,但这种想象的受众市场十分广阔,群众基础好。换个角度看问题,对于一个“尾部项目”而言,这种恶俗的定位或许是最优的选择。
类似“千金从西域购得”的奔马道具,剧中数不胜数
电视剧的故事延续这小说的设定,架空历史导致的时间线错乱、文化大融合现象很难单一归咎于影视改编方或是小说创作者。
在一些内容表现和台词选择上,《花间提壶方大厨》仍然体现出对真实历史的考察(例如方一勺为助相公拜师而制作的宫廷“麻烦宴“就是以宋代宴席规格为原型的),但在食物的选择上则混搭了现代元素,出现了较晚传入的西红柿、辣椒等食物。
再怎么要求观众包容,面食出现企鹅造型也实在过分
沾了日常饮食的光,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讲怎么吃、吃什么然后洗手做羹汤的女主角的剩余职责主要是驯夫,剧中那些没什么悬念可言的破案情节权做驯夫成果展示。
驯夫其实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走民间戏说剧风格的《花间提壶方大厨》而言,先结婚再恋爱才符合民间对于传统包办婚姻模式的通俗想象。
错嫁入知府的小摊贩看似是高攀,但知府善待出身低贱儿媳的奖励其实是抱得金凤凰,这种戏剧性的逆转是对民间戏曲情节的延续,又是大众通俗作品中最常见的,也是受众最广的。
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俗文化,受众基数大,技术难度低,对于买彩票一样做低成本投资间或性高回报的“尾部项目”而言,并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低成本小制作网剧一般不选择这类大众题材的原因在于区分度低。影视市场上包括电视剧、网剧在内的多数“头部内容”,多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古装剧都充斥着对历史拙劣的再现和虚构,“尾部项目”相与同类项或近似项竞争,几乎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如果不能告诉市场“自己不是什么”,又无法为自己做出独特的市场定位,想凭借一颗真心从浩如烟海的青春古装剧中脱颖而出、登陆“推荐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演员到服装、化妆、道具,都需要资金支持,自我定位为“尾部项目”的大众文化题材作品一旦成功进入大众视野,面临的是相似题材的平行比较。
为了增强戏剧元素,《花间提壶方大厨》在同名小说的基础上做了多处改动。尤其是后半程,放弃了使用原著小说提供的素材,转而从同类其他小说中借用桥段(例如皇妃厌食症情节、洞房五味情节)推进剧情。
由于网络小说创作起初目的并不是以后续影视化作前提预设的,因而并不完全符合戏剧创作的需求——这是大多数买入早期网络小说并进行影视改编剧需面临的问题,比起这个问题,如何在后续改编过程中符合戏剧创作要求,同时避免争议拖累口碑,才是影视改编最亟待解决的。
像《花间提壶方大厨》这种网剧,其实是以“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为前提的,如果无法透过女主角亮晶晶的美瞳、以情人视角发掘演员们的美,无法接受以驼背和扭曲五官的方式演绎“痞气”,无法忍受高饱和度画面、又假又缺乏美感的场景……真的很难拨开层层浓雾,看到网剧为数不多的闪光点。
同题作文、同场竞技的话,《花间提壶方大厨》与它目前的评分是不对等的,一旦成本和定位的因素介入,它在观众群体中的好口碑就很说明问题了。
事实上,在中国影视市场上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有一种题材,就是俗文化题材。下里巴人的文化结合下里巴人朴素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最大基数人群的关注。
除了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男女主角还体现了世俗的精打细算
大众,即便被文化研究者定义为“乌合之众”,仍然具备无法抗衡的力量,东方社会文化中的从众心理既是不容小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观众难以接受的是“有钱拍得烂,不会演还能赚”,这种心理源自对不公正的现象的反感,但如果前提就交代了“没钱”,被谅解、获得宽容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