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读书吗?养成读书习惯了吗?你是& amp# 039;汉唐书权& amp# 039;你想加入吗?这个阅读圈期待你的加入!
(这里加了圈卡。去今日头条客户端看看。)今天徐军有本书要介绍给大家。是名副其实的抖音(抖音)红书。电影盛行之前不为人知,但抖音(抖音)的出现。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本红色的书。
书的质感
书里混合了地图、指南针、餐巾纸、照片、明信片等很多附件。
这些附件作为线索,成为书籍必要之物,而这些精美的物料就足以证明,其向电子书公然挑衅。翻开第一页从正文到侧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就知道,这本书完全不一般,只看一遍是不可能的。阅读方式和攻略在网上也是层出不穷,可见其多样性。
整个书籍感官上打造出一种“读书馆借阅感”。故意做旧,有点发霉泛黄,从气味上就让你融入书籍,这已经是电子书难以企及。
书籍空白处笔记全部为纯手写,无论是笔迹、墨迹、夹杂情绪的随手涂鸦、富有时代感的印章,乃至墨水消耗的不同阶段均有所体现。就这样一本书,你阅读的时候,仿佛不是一个人在观看。
阅读方式
一般情况,可以先阅读书籍本身,不看批注,第二次读,再看批注。也可以随着批注一贯的读下去。但是真想看全面,还是要找个纸笔记录一些关键信息。看了开头就觉得“脑瓜仁疼”,信息量大到需要把手机扔出窗外
一直致力于“种毒”的我,真的无法描述这本书的精妙体验。其体验的感觉无法用好或糟糕来形容,更精准的词汇应当是:奇妙、痛快。毕竟,作者煞费苦心的就是让你阅读一本纸质书。
解密设计
整个书,谜题是核心,故事的组成部分除了书籍还包括:“作者”、“此书的拥有者”、“批注的人”等。通过线索的旧化程度要推导出一个时间线,通过时间线再还原故事。而线索的旧化程度,你只能根据触觉来实现。所以整个书装帧设计和材料的准备,煞费苦心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本“前卫”的纸质书阅读起来,需要调动你的嗅觉、触觉、观察力、思考力等。阅读的时候,你也需要一张大桌子,一边记,一边把线索摊开来解密。
打开《S.忒修斯之船》,你将看见一本1949年出版的旧书,书脊上贴着图书馆藏书编目标签,书末附有图书馆借阅记录,书内泛黄的书页、手写的人物笔记,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扑面而来。
书中附件
如果你喜欢研究推理小说和烧脑神剧,如果你也喜欢手作笔记,如果你也钟情于收集、剪切一切,如果你喜欢有趣的新奇玩意儿,那么《S.忒修斯之船》,一定会成为你的新宠。
故事简介
特修斯之船,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讨论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用描述物体的四因说解决这个问题。构成材料是质料因,物质的设计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决定了物体是什么。基于形式因,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因为虽然材料变了,但船的设计——形式因——没有变。从这个角度看赫拉克利特的河流问题,则两次踏入的是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的形式因没有变。事物的目的决定了其目的因。忒修斯之船的目的在神话中是装载和运输,在现实中的目的是证明和纪念忒修斯,虽然材料变了,但目的没有变。
泛黄的纸张、咖啡渍和霉斑、深浅不一的批注让这本书刻满了时间的痕迹,让几个人的命运因为一本书而连接在一起;23件附件让虚拟世界在现实中投下影子,让真假之间界限消融;层层嵌套的故事让不同时空交叠于一片书页,读者翻开即是参与其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历史照进当下、虚拟照进现实、四维空间照进二维平面,这本书用精妙无比的构思与拟物如真的设计,营造了一个只有纸书才能实现的体验空间,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VR、AR都无法再现——这本书告诉我们,纸书有无尽的可能性等着我们去发现。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