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效应是把双刃剑。
文刘志敏(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兼职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迄今为止,中国建设了600多个城市,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amp# 039;网红城市& amp# 039;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经营城市的新思路。
其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谁吸引到更多的公众注意力与关注度,谁就能获得更多的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关键性发展资源,从而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从实际效果来看,网红效应是把双刃剑,为“网红城市”带来了很多正收益,如游客量激增、投资置业量增加、城市关注度与品牌美誉度提升等,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笔者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常提到的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设施层面。网红效应说到底就是“眼球经济”,具有明显的短期化特点,常常导致“网红城市”客流接待量不稳定,短期内量级大升大降,从而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与接待设施的配套规模极难把握。若完全不考虑新增人口的需求,则现有服务设施必然超负荷运转,服务与体验质量急剧下降,本外地公众口碑差;若按照峰值进行配套建设则会造成运行不经济。
二是社区层面。网红效应带来的大量人口瞬间涌入,会对原住民社区带来各种负面冲击与影响:挤占争抢规模有限的城市服务设施,由此产生冲突;因双方文化观念及生活习俗不同而带来主客关系矛盾;新增消费人口(包括旅游、置业、投资等人群)带来餐饮、商品零售、酒店、交通、住房等价格的迅速提升,导致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刚性成本全面上升;外来人群的某些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等会直接影响原住民,同时伴随着人群的流入带来了过度的商业化,改变了所在地的文化习俗,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原真性。
三是生态层面。据笔者实地观察,网红效应表现出非常显著的“集中打卡”现象,蜂拥而入的人群高度集中在十分有限的网红地段空间内,瞬时流量往往超出了最大生态承载量,对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遗迹产生了肉眼可见的破坏作用,且很多破坏带有不可逆性。
四是管理层面。现代城市管理是一整套复杂的巨系统,据统计涉及的各类因素超过一千种,包括公共环境、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市场秩序监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网红效应吸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后,其流动性强,不确定性强,管理难度大,对所在地公安、消防、工商、城管、卫生、应急部门等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巨大压力,“网红城市”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市场消费秩序、卫生安全等突出性舆论问题与危机,严重影响当地的口碑与城市形象美誉度。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归根结底是现代城市的精细化与智能化建设管理问题,其解决方案就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软硬件两方面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通过构建智慧出行、智慧旅居、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商业、智慧应急等细分化应用场景,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设施利用效率、主客关系、文化冲突等突出问题。
例如,通过智慧旅居系统实时向公众通报游览区、住宿区的接待荷载热度,结合最大准入人数的管控措施来保护自然人文资源,保证公众体验质量;通过智慧出行大数据系统及时响应各热点地区的交通出行需求,化解本外地人群在热点地段的交通出行矛盾;通过智慧社区系统向外来人群展示本地社会的风土人情、原态文化、风俗禁忌等,塑造主客融洽、热情好客的和谐氛围;通过智慧商业系统全面介绍城市的最新特色商业业态,将网红消费场景由点到线到网络扩大化,最终使得“网红城市”具有足够的智能与韧性,来容纳消化外来人口的各类生活消费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使得“网红城市”在节约资源投入与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同时服务好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的美好生活。
众所周知,“网红城市”的热度存续变数大,因此迫切地想由“城市网红”升级成“城市长红”,要实现“网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全力打造智慧城市,还需要做好、做实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炼和抓准城市的特质文化,以此为主线进行连续剧式的系统创作,通过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持续有序的包装推广,讲好、讲透城市的IP品牌故事,固化城市优质形象,避免仅仅突出不成体系的若干片段或哗众取宠的低质庸俗场景。
二是选取易于向高附加值产业导入资源的网红场景进行重点推广,以实现网红效应价值最大化。2018年底发布的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播放量Top100的城市形象片中,有接近四成的拍摄内容是地方饮食,场景类别过于单一且流量产业化变现率不高,应当选取产业化价值更大的城市场景进行重点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