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坐公交车很难看到年轻女司机,遇到开无轨电车的女司机更难,& amp# 039;抖音(抖音)& amp# 039;喜欢的& amp# 039;辫子& amp# 039;遇到开无轨电车的年轻女司机更难。
好在这里就有一位:杜菊华。小杜是80后,巴士一公司十车队24路无轨电车驾驶员,一位每天与“小辫子”打交道的人。
24路无轨电车最早的样子
24路公交线,可谓上海公交的一块“老牌子”,自打上世纪30年代就问世了,由英商法商联合经营。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24路,依然是从上海豆市街复兴东路出发,到上海长寿新村。一路上经过南市老城厢区域、南京路、淮海路、张爱玲故居、思南公馆、孙中山故居、马勒别墅等著名区域及著名建筑,还有普通市井百姓生活的缩影也能进入眼帘。
乘坐24路,一路上大开眼界;驾驶24路,一路上责任重大。杜菊华说,24路沿线具有浓厚的历史情怀与人文积淀,我用方向盘引领大家去走走看看,为此感觉手中的方向盘有点沉重,也为此而感到自豪。
这是疫情前杜菊华在工作中
巴士一公司十车队一共有五条线路,198位司机。其中女司机有35位,15位还是返聘的。非返聘的20位女司机,大部分将要退休了。
“公交行业驾驶员,40岁以下的不多了。小杜是80后,38岁,还是女司机,可以说凤毛麟角。”巴士一公司十车队支部副书记刘丰告诉记者。
小杜发“抖音”很有看头
用“抖音”与乘客沟通是个好办法
年青人喜欢上网,玩“抖音”很时尚。“我看到抖音上面有很多生活小常识。我想自己是公交一员,也可以将车厢情况告知乘客,虽是琐碎小事,要让人看着比较好玩,有利于沟通,让大家理解我们的工作,也让大家知道乘车应该注意些什么。”小杜说。
24路电车沿途经过上海城隍庙、南京路恒隆广场等,平时外地乘客特别多,有的不知道如何付费,有的不熟悉上海公交的运营“规矩”。
“我塞进去了钱,怎么没有零钱找给我?”有一次,一位外地乘客上车买票时发出了疑问。诸如此类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付费环节卡壳,乘客滞留在门口,会影响到后面乘客进车厢,整个运营都有可能“脱班”。
“还有很多乘客喜欢在中门上车,甚至有乘客在中途就要求下车,表现得很急很急。”小杜想,何不利用“抖音”告诉大家一些情况,传播乘车相关知识,在好玩中让人接受。
眼下特殊时期,小杜还利用抖音视频,将公交车厢的消毒环节告诉市民,使大家一目了然,放心乘车。视频虽小,作用可不小。
24路终点站长寿新村站
温暖别人也欣慰自己
像24路这样的带“小辫子”(集电杆)的电车,街头也不多见了。这条线路经过瑞金医院,乘客中有不少老年病人。
有一次,在瑞金二路、香山路站,一位老伯刚刚在瑞金医院做好化疗回家,由他的老爱人陪同着上车。车厢内座位都坐满了。小杜见此情景,立刻招呼其他乘客让个座。一开始,没有反应,没人让座。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司机在招呼一遍后往往就去把方向盘,不再关心车厢之事了,而小杜却没有罢休,继续动员大家让座,直到老伯坐上了座位。不仅如此,想到老伯带着病体,下车时行走不便,小杜还走出来搀扶老伯下车。老伯爱人对小杜说了一声:“太麻烦你了,谢谢你了!“
小杜告诉记者:“当时听到老太太的感谢的话,很欣慰,有一种满足感,感到做好事很值。“
24路经过学校,“红领巾”乘客不少。有一次在黄陂路站,孩子们排队上车,小杜发现其中一位小男孩在身上左掏右掏,就是掏不出东西来。小杜便询问:“小朋友,你要乘24路吗?”小朋友回答:“我公交卡掉了,不知道掉哪里了,也没有其他零钱了。”
小杜二话没说让小男孩上车。这位小男孩是复兴路第二小学的学生,到终点站长寿新村站下车,临走前对小杜说:“下次我会把钱补上。”小杜点头应允,还关照孩子一路上注意安全。
说来也巧。两天后的星期六早上,小男孩与奶奶在长寿新村站上车,正好是小杜开车。男孩对奶奶说就是这位阿姨那天照顾我上车的。奶奶对小杜说:“妹妹你年纪小,心太好了。”。小杜告诉记者,听到奶奶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又是一阵温暖。
疫情期间的小故事
疫情期间,有一件事情令小杜印象深刻。”当时我从后视镜中发现,一位中年男乘客在车厢内没有戴口罩。“老师傅,请您戴好口罩。”对方说:"戴口罩我透不过气来。“小杜提示乘客可以到后车厢座位坐下,打开车窗可以透透气,要戴好口罩。
后来,这位乘客换了一个座位坐下,口罩戴上了,但不久又把口罩拿下。小杜看到后,趁着停车的当口,走到这位乘客旁边,引导他到最后一排座位,还为他打开车窗,让他感觉好点。终于,这位乘客始终戴好口罩乘车。
在疫情管控刚刚开始之时,口罩极为紧俏。在城隍庙车站,一位看上去是做生意的外地乘客,挑着两个箱子上车,口罩也不戴。小杜提醒后,对方说自己没有口罩。此时,小杜递上自己特意为乘客准备的备用口罩,令这位乘客十分感动,不住称谢。
车队支部书记刘丰告诉记者:”当时小杜自己买了五、六个口罩,为乘客准备着,这是不容易的,当时我们车队还表扬了小杜。"
有一件事让小杜有点遗憾:“目前,在公交车内扫码登记的人极少,扫码的还大都是年纪轻的乘客。”
和“小辫子”打交道讲究很多
大街上的“辫子电车”难得看到,24路就是“辫子电车”。所谓“辫子”,就是“集电杆”。“小辫子”电车没有噪声,没有废气排放,既环保又安静。它也有弱点,一旦“辫子”脱落,必须停车处理;如发生网线故障,电车不能灵活周转,此时在马路上容易造成局部交通的拥堵。
“有架空线制约,在车辆周转方面,无轨电车不如汽车灵便。‘小辫子’电车只能开一根道,不能借道。” 驾驶员表示。
目前巴士一公司十车队运营的13路、23路、24路,都是“小辫子”电车。开电车,驾驶时要注意的事情很多,正如小杜所说:“我们开电车与开汽车的重要区别,不仅要看前方,还要随时看上方,不光要注意左右前后,还要看好上面的电车小辫子,不要出任何误操作。”
跟随小杜出车,发现24路经过的不少路段相对狭窄,驾驶员精神高度集中,要看好车窗外的车流情况,还要顾及架空线网,还要注意车厢内的乘客的情况,思想保持高度集中。
“我感觉有点顾不过来。还有,每天与两根‘小辫子’打交道,要操作它们,天天要去拉小辫子,感觉份量较重,后来自己的手臂力量也练出来了!“小杜表示。
有一次,小杜在开车遇到红灯时,小辫子落下来了,俗称”翘辫子“。“车辆在路当中,小辫子摔下来了,我很尴尬,下车将小辫子搭好弄好,然后再继续开车,这情况发生后让我一下子感觉不太好,心里有压力了。“
通过两年来的开车摸索,小杜发现开小辫子电车也有好处,培养了自己的良好的心态,“比如车辆在路口转弯时需要特别慢下来,因为车辆搭着小辫子,转弯的时候需要特别慢,使得我心态冷静下来,更加有安全感,安全系数更加高了。”
以前集电杆必须连接着架空线才能开行车辆,如今的电车,即使发生故障“翘辫子”, 在“小辫子”脱离架空线的情况下,车辆也可利用电能储存,照样能行驶一定的路程,一般能开行一个来回。
小杜在检查“煤精”的完整
小杜家住浦东御桥,每天一早6点半出门,在地铁11号线御桥站乘车,40分钟后抵达曹阳路站,下车后来到曹杨路场区拿车,此时7点15分。
在曹杨停车场提车,小杜要做车辆保养,要看一看车辆上的“煤精”是否完好,是否牢固。“煤精”是“小辫子”连接架空线的关键物件,出车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是“规定动作”。
操作时,要将“辫子”拉下来,仔细检查一下“煤精”是否松动,此举事关设备完好,事关安全运营。一旦发现“煤精”有问题,驾驶员自己可以更换,也可以通知机工来进行。
打理完成“小辫子”后,还要对车厢卫生也要进行打扫,疫情期间必须对车厢进行消毒擦拭。车辆气泵、用电量等都要看一下。看电量表,如果显示为50到60的电量,就能够保障将车开到终点站接客运营了。
一般来说,小杜从一早7点多到车场提车,到下午3点结束一天的运营,大致为八小时工作时间。每周有两天休息日,“我吃早饭在家里,中饭是带饭到车队,放置在冰箱里,中午在微波炉热一下用饭。”
“说老实话,眼下能吃得起苦的女驾驶员不多,小杜30多岁这个年龄段,兢兢业业把好方向盘,待乘客如亲人,真的很不容易。”车队“老法师”朱师傅如是说。
目前,24路一天的营业收入为8000元左右(疫情前为1.6万左右),乘客大约4000多人次,为疫情前的六成左右。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客流恢复从前,让大家都能过上正常的日子吧!"这是小杜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