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interchange新闻客户端
不要着急& amp# 039;& amp# 039;不能玩& amp# 039;& amp# 039;不要虚幻& amp# 039;这样帅气的& amp# 039;扬州马& amp# 039;银最近在摇晃平台上燃烧着炽热的动态火焰。
这个名为“真不是 别紧哎”的合集,目前收录十二个40秒左右的短视频,用风趣生动的扬州方言和诙谐幽默的对话体,把普通人在疫期生活中发生的小冲突、小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让戴口罩、不聚餐、勤洗手、配合检查等新冠病毒防护知识深入人心。戳此处观看抖音视频 “别紧哎”,在扬州话里是“不要紧”的意思,是一句很有特色的扬州方言。制作“真不是 别紧哎”系列视频的,是扬州评话演员马伟和他的战友们。
马伟是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以功力精湛的扬州评话受到观众喜爱。热心送演出下基层、把文艺送到百姓身边的他,这次选择了“线上作战”。他表示,自从1月25日全省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就再三要求做好疫情防护。但在阅读新闻、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发现不少老百姓对这些政策还不太理解。“我们看到,有人瞒报疫区旅居经历;有人对病毒掉以轻心,防护措施不到位;有人觉得对亲人不用设防,照样聚会、吃团圆饭甚至赌博……因此我们产生了用短视频进行防疫宣传的想法,让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去听。”姜庆玲连夜通过电话和马伟商量说,“只有发扬曲艺通俗易懂的优点,才能更好地让它发挥‘轻骑兵’的作用,我们曲艺工作者应该赶快创作,特殊时期的作品一定要出!”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马伟发现涉及的疫情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他和王兆根、郭程、王鹏程、祝乐等临时组建了一个创作志愿者团队,用抖音短视频“跟进”抗击疫情中的一些突发情况,让老百姓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观众也能及时了解,同时还以扬州评话的艺术形式创作抗疫宣传作品。一月底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开始爆发,扬州医务工作者纷纷主动请缨支援湖北。虽然处于“封闭”状态,抓不住具体的人或详细的故事,但是马伟尝试用夹叙夹议的“评论”,完成了扬州评话《白衣战士》,向“最美逆行者”致敬。之后大部分人因为疫情被困在家,信息的发酵、传播非常迅速又真假难辨,很多信息和谣言充斥,让人们产生了迷茫、疲惫的情绪,于是马伟和祝乐合作完成了对白评话《不要虚》,浅显易懂地科普了许多肺炎相关知识,减少了大众恐慌。
“这是一个工作强度比平时还要大的春节。”马伟告诉记者,团队每天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晚上大家开始集思广益,既要寻找适合做评话的素材,也要构思抖音系列接下来的走向;把近来疫情相关最重要的“点”丰富成适合演绎的故事,一般都要到夜里一两点钟。第二天就要到处约演员,去社区、医院、派出所等地进行拍摄。因为疫情影响,大多数人居住的小区都发了出入证,两天才许出门采购一次,团队里负责剪辑的成员王大鹏为了把出门证留着拍视频,一次出门就把一周的菜买好;拍摄、剪辑、细化,顶多下午五点半就要把成品发布出来。六点左右,又要开始商量第二天的创作内容……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一天也没休息,但大家都很默契地坚持了下去。”马伟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看到理发师当场为年轻的女医生、女护士剪去长发,看到很多按着手印的“请战书”,看到广大志愿者任劳任怨地奔波在防疫一线,深深为人们这种忠于职责、倾心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一直在想,作为后方的文艺工作者,没有机会到湖北、到武汉去,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想,至少应该回归岗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前方后方,共同发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疫情发生前,我作为传统曲艺传承人,主要做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疫情开始之后,我第一次认真地关注、思考现实主义的创作,并通过艺术实践,深刻认识到疫情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在时代和生活的‘外边儿’。用心做了一些作品,我发现扬州评话流传四百余年的传统技法,也可以为当下发声;评书曲艺讴歌打虎武松这样的英雄,更要讴歌今天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社区工作人员和逆行的志愿者……”扬州评话作为艺术的‘真’在哪里?怎样让老传统对接当下时代的勃勃脉动?马伟表示,这次疫情让他对曲艺艺术本身有了更深的思考。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