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抗击新冠疫情的先进群体——广州日报前媒体健康教育部本报记者张梅室(左)和苏俊杰进入隔离病房接受采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广东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人 ——广州日报高级记者 黄蓉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除署名外)
昨日下午,广东省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记者节会议在广州举行。省内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枪奖、金话筒奖的新闻工作者,以及广东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人受到表彰。
会议指出,希望全省新闻工作者要高举旗帜、把牢方向,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当好广东新时代的记录者;要坚定自信、高度自觉,当好广东好故事的讲述者。会议强调,全省新闻战线要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摇旗呐喊、加油鼓劲,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谱写广东新闻舆论工作更多精彩的华章。
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记协、省新闻学会、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省直及广州主要媒体负责人和采编人员,高校新闻院系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上,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讲述了广东新闻工作者在湖北荆州抗疫一线开展宣传报道的先进事迹。广东媒体界获得全国、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代表,获得中国新闻奖代表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做了发言。全国新闻界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分享了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精彩故事。
据悉,省内共11件作品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获奖数量、获奖等次、获奖面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刘海陵同志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深圳广电集团赵畅、栾少文获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和“优胜选手”称号,南方日报赵杨、新快报夏世焱、东莞日报邓文燕获“优秀选手”称号。
全省307件新闻作品获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南方日报胡智勇、广州日报何涛等10人获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枪奖,广东广播电视台吴姗姗等3人获金话筒奖。
同日上午,广东省记协举行了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座谈会。
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媒体代表,广州日报社全媒体健康教育部负责人翁晓鹏:
亿万级传播量产品 贡献主流媒体力量
2020庚子年,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前夕,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在全国打响,广州日报社全媒体健康教育部,在集团党委强有力领导下,全部门在岗采编人员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并以此为契机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加快推进健康教育两个垂直领域媒体融合。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守土尽责深入最前线,讲好抗疫故事。今年1月,响应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新闻战“疫”序幕由此拉开,作为这场新闻战役的主力部队,部门全员取消春节休假,充分践行“四力”,深入广州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挖掘新闻素材,记录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倾听患者心声,讲好抗疫故事。譬如,独家稿件《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这两张照片让人肃然起敬!》成为当日全国爆款——本报官微阅读量超过千万,微博和抖音上更是形成了过亿的传播量。
二是加快内容供给侧改革,解疑释惑做好服务。在这场新闻战役中,部门全员深入网上,发挥移动优先,加快内部供给侧改革,发力短视频、长图海报制作,推出了大量的防控知识科普产品,以满足居家上网对权威防控知识的需求。
三是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传播产品。在教育领域,广州日报与广东实验中学联手,2月份起在全省率先推出高三名师课,随后在各个端口开通名师划重点、“答家长问”、高考名师名医课等专栏,服务好考生和家长;同时,在广州市招考办的指导下,联合省内150多所高中和全国70多所高校,在新花城举办了线上中考咨询会和高考咨询会。
“铭记手印”大型城市传播活动、“你的名字我的荣光”活动、护士节“向战疫护士致敬”、点赞“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让全社会铭记抗疫英雄的事迹,为健康广东、健康中国、教育强国贡献主流媒体力量。
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枪奖获得者,广州日报资深记者何涛:
探索媒体融合之路,继续发光发热
在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到来的日子,非常高兴能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荣誉,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总结,但我认为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培养我的广州日报社这个平台和全体同事。我只是广州日报社众多守正创新、勇于探索、努力奋斗的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员。
我来到广州日报社工作有18年了,先后在珠三角新闻中心深圳记者站、中央编辑部、夜编中心和时政部工作。这么多年,我亲身经历了报业改革的辉煌探索,也正经历着媒体融合的时代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事件现场采访,直面国内外众多知名人物,采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现在我努力做好主流新闻报道工作,探索采取全媒体方式把最新鲜的主流新闻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我一直在新闻工作路上,一直践行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机遇。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把握好机遇,承担起使命。我们需要在媒体融合方面,做更多的创新,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产品为新时代鼓与呼。
荣誉难得,但属于过去。接下来,我将更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路,弘扬主旋律,做出更多接地气的主流新闻报道,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新闻人。
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演讲人,广州日报高级记者黄蓉芳:
几代新闻人共同谱写一部英雄“炼成史”
我这次讲述的是钟南山院士的战疫故事。在这次疫情中,我通过采访钟院士团队成员,用团队成员口述的方式,“复盘”了这位84岁的勇猛战士从1月18日夜驰武汉到4月8日武汉解封这81天里的辗转奔袭和呕心沥血,在《广州日报》报纸和各新媒体端口上推出了超过十万字的连载《南山战疫日志》。密密麻麻的行程表、近千张照片、上百个视频,全程记录了他的泪,他的笑,他的痛,他的忧……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其说是在采访,不如说是在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钟南山院士其实也是从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凡人成长为英雄的。
早在66年前的1954年,18岁的钟南山就首次登上了《广州日报》。他在那年1月的广州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了男子400米第四名。从此,他便跟《广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屡屡见诸广州日报报端。1996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广州日报》记者李婉芬以《南山风格》为题,用万字长文报道了他的事迹。自此,“南山风格”名动南粤。
用“钟南山”这个关键词在《广州日报》的数据库里搜索,关于他的报道共计3132篇,在2003年非典之前,就已有1292篇;1996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也已有802篇。
可以说,《广州日报》用几代新闻人的笔,记录了一部英雄“炼成史”。我只是其中的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