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女人
慈禧,叶海国先生,这是古代姓氏,是古代海西吕珍艺赫夫的后裔。后来艺赫部被努尔哈赤毁灭了。显然没有被消灭干净。
因为叶赫那拉氏这个家族并未被完全消灭,甚至还得到后金政权的信任,在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成为清代八大家族之一。正文开始之前,多说几句叶赫纳拉氏,权当引子。叶赫纳拉氏出了许多名人,譬如康熙朝的权臣纳兰明珠,什么?没听过明珠这个名字?明珠的儿子知名度更大,就是写《饮水词》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写得极好,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王国维更是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哥们的词写得确实好,我举几个例子,你拿去当QQ签名吧。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肿么样?是不是当真确实真的挺好的?
这爷俩都属叶赫纳拉氏,因为纳兰就是那拉,音译不同而已。当下也有一些叶赫纳拉氏的后裔子孙,譬如歌手那英,主持人那威,还有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女史。
因为慈禧属叶赫纳拉氏,而叶赫部又为清所灭,所以后世流行许多以“慈禧复仇”为主题的野史小说,当然,这些“小说家言”荒诞不经,也就罢了,《清史稿》作为一部正史居然也将有清一代的兴亡归结于慈禧一个女子身上,在这里提出严重批评。《清史稿》这样评价慈禧说:“一代之兴亡,系于官闱。”然后还说“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居然感叹这是天意,天意个屁。这就跟楚霸王项羽最后乌江自刎之前的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如出一辙,都是不负责任地说法。
红颜祸水论可以休矣。
【入宫】慈禧,生于,生于,生于,到底生于哪儿,历史专家们也聚讼纷纷,谁也说不清。关于慈禧的出身,目前有许多种说法:北京说、内蒙绥远说、山西长治说、安徽芜湖说、浙江乍浦说、甘肃兰州说。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北京说,影响比较大的是山西长治说。咱不管这个了,反正不管慈禧生在哪儿,家里也是穷得叮当乱响,据文献记载,慈禧入宫之前的住址为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看看,住在胡同里,能跟住大院的相提并论么?住胡同里的就算混好了,不过是一枚老炮儿。
按北京习俗,家里死人,需要雇一些能哭会哭善哭的女子哭丧以助哀,叫“号丧女子”或“丧娘”,据信,慈禧就干过这营生,因为慈禧哭起来凄切动人。
1852年,慈禧17岁时以秀女被选入宫,稍后晋升为兰贵人,再后被册封为懿贵妃。慈禧是幸运的,她入宫以后迅速得到了好色的咸丰帝的垂青,她没有经过答应、常的常规等级晋升,很快就攀升至贵人这个级别。对了,这里我们还是先普及一下清代后宫的等级制吧,清代后宫共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8个等级。
咸丰帝一定是极喜欢慈禧,有野史记载称慈禧会唱南曲,这事我信,因为慈禧小时候就擅长哭丧啊。想来慈禧确实具备超群的音乐才华,但得宠更可能的原因是慈禧识文断字,乃至咸丰帝让她“时时批阅各省章奏”,不论咸丰帝是出于何种考虑,是倚重她的才华还是单纯地想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慈禧所做都为日后的“垂帘听政”得到了提前锻炼,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她对权力的渴望。还有一个事可以推断咸丰帝对慈禧的喜爱,就是他将慈禧的亲妹妹指配给了自己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姊妹嫁兄弟的结果就是这姐俩生下了两个皇帝,慈禧生下了同治帝,她的妹妹则生下了光绪帝。
慈禧长这样。
仔细看看,慈禧太后的模样。
慈禧太后还有彩像呢。
【夺权】
1861年8月27 日,31岁的咸丰帝因肺结核病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咸丰帝在生命垂危之际作出了最重要的两项政治安排:第一就是确立六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载淳就是同治帝;第二是加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所谓“顾命八大臣”。
关于咸丰帝一生作为,可以参阅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著《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这本书“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茅海建是个学界苦行僧,他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有人说他不是在档案馆,就是在去档案馆的路上,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是十分靠谱的,哦,对不起,貌似我写跑题了。
咸丰帝驾崩这年,慈禧年仅26岁,从此步入漫长的守寡生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因为她和肃顺一党相处特别不和谐。为了牵制八大臣与后宫两方面势力,咸丰帝煞费苦心,他制“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以作为颁布诏谕的符信,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枚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御赏”章由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慈安收掌,“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慈禧掌管。这种安排貌似均衡各方势力,以避免任何一方专权的局面出现,实则埋下了诸多矛盾。
政局千变万化,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夺权。
【同治】权力如同春药,每个人都开始蠢蠢欲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辛酉年。慈禧开始行动了,她与京城的恭亲王奕䜣一拍即合,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奕䜣是谁?道光帝六子,咸丰皇帝异母弟。两宫太后与奕䜣配合默契,死中求生,扶咸丰帝灵柩自热河行宫返京。返京之后次日,即宣布载垣等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巡幸热河的政治责任悉数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赐载垣、端华二人自尽,将肃顺斩首,其余五名辅政大臣有的革职,有的遣戍边疆。很快又颁布了两宫亲裁大政的谕旨“现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两宫太后由幕后走向台前,开始代行皇权。被排除在辅政行列的恭亲王奕䜣则成为首席辅政大臣——议政王。
慈禧在大学士周祖培的建议下,废止八大臣所拟定的“祺祥”年号,改用“同治”。“同治”,就是“共同治理”的意思,有两说,其一是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其二是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同理政之意。
因为祺祥年号遭到废止,故祺祥重宝铜钱极少流通,十分罕见。
【作为】
慈禧到底有无政治作为?从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这一件事可以窥其端倪,太平天国起义持续14年之久,贯穿了咸丰帝整个统治时期,成为咸丰帝的生哀死痛。 “辛酉政变”当月,慈禧太后就任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自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其节制,同时在谕旨中明确表示“江浙等处军务,朕唯曾国藩是赖”。如此重用汉臣,大清朝前所未有。曾国藩也没有辜负慈禧的信任和重用,坐镇安庆,统筹全局,令九弟曾国荃围攻太平天国首府天京(南京)。左宗棠进攻杭州,李鸿章攻击苏州。很快,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宣告失败。咸丰终其一生没能搞定的事,慈禧用了三年。
单是慈禧重用汉臣这一件事,就远胜那些抱有民族偏见的满人。晚清著名思想家薛福成更是盛赞政变后奉行的新政“如旭日初升,群贤并进,内外协力,宏济艰难,遂启中兴之治。”
【太监】首先说安德海,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善于察言观色,办事机敏伶俐,“以柔媚得太后欢”,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但是安德海这个人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恃宠生骄,虽然只是一个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和恭亲王奕訢都不放在眼里,没事还喜欢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这就彻底惹怒了同治小皇帝。同治再怎么不济,也是皇帝,焉能儿戏?
悲剧已经注定,任何人都无法挽回。
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忽然萌生一个念头,他想要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于是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首肯。于是,安德海浑然不顾大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悍然出京。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殷鉴未远,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十分严格。《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更是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一个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安德海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上又威风八面,招摇过市,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的不法行径,并在泰安县将安德海抓获,押往济南。丁宝桢亲自审讯,称太监私出宫门,不合法度,而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然后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丁宝桢智斩安德海这件事震惊朝野,众皆称叹。尤可称道的是慈禧在事后竟然并未报复丁宝桢,归根结蒂,首先就是祖制如此,自顺治朝就改制立法以防范宦官干政,再者杀掉安德海事实上起到了防范宦官干政的作用,所谓杀一儆百,维护了皇权以及封建统治,第三,可以理解为慈禧有这份雅量。
丁宝桢威武吧?更威武的还在后面,对了,容我先问个问题,你吃过宫保鸡丁吗?我想大家应该都吃过。宫保鸡丁这道菜的得名和丁宝桢有极大关系。丁宝桢,晚清名臣,淮军名将,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生前加官为太子少保,死后赠太子太保,故而人称人称丁宫保。丁宫保讲究烹饪,最喜欢吃辣椒与花生米、鸡丁爆炒而成的菜肴,这道菜因此而得名“宫保鸡丁”,这道菜即便不是丁宝桢发明的,至少也经过他改良并且由此名气大震,流传至今。
饿了的童鞋盯着这道宫保鸡丁,多看一会,不要钱。
再说李莲英,李莲英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家境贫寒,9岁入宫。民间传说李莲英特别会梳头,后来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据说李莲英的名字也是慈禧给改的名字,李莲英原名李进喜。慈禧是老佛爷,当然要坐在莲花之上,英就是花瓣的意思,屈原《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也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句子。慈禧的意思自然是希望李莲英能够服侍她一辈子。李莲英从安德海事件中汲取教训,时时处处谨慎小心,他的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当非虚言。
努力不会白费,奋斗才会成功。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毕竟在满清太监界是从来未有之事。因为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为了小李子居然突破了祖制,一定是十分喜爱他才会如此。
很多影视作品将李莲英刻画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反面人物,李莲英固然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历经几十年而不倒,但他始终刻意保持着与政治的距离。这本是生存智慧,无可厚非。所以,他才能做到“垂五十载,恩眷弗替 ”。
【光绪】面对内外交困的窘境,清政府不仅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一个专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等人力倡之下,清政府还大力兴办近代企业,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有的学者将此一时期称为“同治中兴”。但是要知道,所谓“同治中兴”却与同治帝并无多大关系,因为实际掌权者并非同治帝,当时的掌权者内有慈禧,外有奕,皇帝形同虚设。
同治帝不仅活得窝囊,死得一样窝囊,官方史书说他死于天花,稗史笔记则称其死于梅毒,产生这类民间私议的原因,可能与同治帝生活放浪有关。而且,同治帝喜欢逛窑子也是真事,在帝师翁同稣的日记中确有记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档案中发现的《万岁爷进药用底簿》送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同治帝系天花而死。”
同治帝亲政仅两年就崩了,只活了19岁。毫无疑问,慈禧是最痛苦的,她本以为同治帝亲政,自己就可以撤帘归政,颐养天年了,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同治帝驾崩这一年,慈禧太后是四十岁,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两件人生最大的不幸,慈禧太后这个最有权势的女人都先后亲尝。
同治帝死后,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在权衡利弊后,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了皇位,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的亲弟弟,载湉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湉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亲外甥,从父系、母系两方面看,载湉都应该是最佳选择。
1875年,载湉接替刚刚过世的同治帝,年号光绪,成为大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这一年光绪帝年方四岁。光绪帝可谓悲情帝王,他的一生都笼罩在慈禧的阴影之下。
1889年,18岁的光绪帝大婚礼成,随后太后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实际上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制于慈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却被袁世凯出卖,从此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再次“训政”。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次日,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也崩逝于仪銮殿(今怀仁堂),后葬于定东陵。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这事令世人感到震惊,顿时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中间的小岛即为瀛台。
2008年10月,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单位联合宣布,通过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以及衣服和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的反复检验和缜密研究,发现他的头发存有可致命的“砷”,砷就是我们常说的砒霜,含砷量超出正常水平的1000至2000倍,而且这些致命的砷集中于头发中的一段,并不是平均地分布于头发的全部,因此怀疑他光绪是被突发性的毒害致命,间接证实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至此,一段纠缠了100年的光绪死因之谜,就此破解。
来,大郎,把这碗药喝下去,放心,没有砒霜。
【评价】
历史上的女主擅权,代不乏人,从吕后到武后,再到慈禧,这些为人所熟知的女性,在后宫之中弹奏出一曲专制变奏曲。
更多的女性都是默默无闻的,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元稹亦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之句,这些诗句道出这样一个悲催现实,就是在后宫之内更多的嫔妃是空床独守、寂寞一生的,能够独得皇上恩宠,“后宫佳丽三千,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主动“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了。后宫的战斗没有硝烟,却无时无刻不在交火。
对慈禧的评价很容易陷入极端,称其为卖国求荣的千古罪后,以为她是一个顽固保守、贪生怕死、奢侈腐败的独夫民贼,如果认真梳理史料,统观其一生行事轨迹的话,恐怕就不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和评价。许多强加到她头上的罪名也大多是子虚乌有的,譬如她与恭亲王奕䜣的恋情,再譬如她害死慈安,都并非史实。就连那句非常有名的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也实在找不到权威的原始出处。至于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则既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亦可以理解为量力而为,不可任由列强漫天要价,而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少的中华物力,去“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重用洋务派,也并非诚意改革,不过是为了维护大清朝的统治,所以她拒绝立宪改革,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卖国条约,维稳成为其施政的第一要务。
慈禧从“辛酉政变”中崛起,统治了中国48年,可以看出她对权力的渴望和恋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慈禧是个权势欲非常强烈的女人,绝不愿意丢开到手的任何权力。对她说来,所谓三纲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来适应自己,决不能让它束缚自己。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什么至亲骨肉,外戚内臣,一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溥仪著《我的前半生》。
慈禧善于玩弄权谋之术,为人阴狠狡诈,手段毒辣都是达成共识的。可是要知道,在后宫之内,“宫斗”无时不在,对别人的善良也许转眼就会变成对自己的残忍。
所以,慈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女人。
无论认定她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都显得肤浅和轻薄。
【结语】从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芈八子到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一共写了9位临朝太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9是一个极限数字,同时也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因为谐音“久”。《黄帝内经》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所以,我们的这个系列就九九归一到慈禧太后,九位临朝太后分别是会做“人彘”的吕雉,12岁就通晓《诗经》《论语》的邓绥,“聪明有器识”的褚蒜子,断腕太后述律平,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刘娥,被尔朱荣给扔到黄河里淹死的胡灵太后,签订澶渊之盟的萧太后。这些女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甚或是关键性人物。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尝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走近她们,了解她们,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