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美班”向社会募集捐款,投资约1073万韩元,帮助内蒙古、西藏、贵州、新疆等全国10个省2031名贫困家庭少女改变生活轨迹。
海南省美慈善基金会赞助的少数民族女学生。
在中信银行海口龙华支行工作的朱晓莹。
一名受成美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少数民族女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柳昌林、赵叶苹
朱晓莹难以相信,那个从小给亲戚帮佣,为生存而察言观色的自己,如今可以成为一名银行大堂经理,能用几十万元积蓄和贷款,给父母盖一栋两层楼房,全家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都源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巾帼班”的帮助。这个职教扶贫班,从2009年起,免除贫困家庭女生对学费、生活费的所有顾虑,将她们从打工一线动员回学校,教她们学技术、立志向、强本领,至今已经造福近8000名贫困家庭女生。
借鉴这一职教扶贫模式,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创新推广的“情暖少数民族女孩”(“成美班”)项目,向社会募集善款,投入约1073万元,帮助内蒙古、西藏、贵州、新疆等全国10省区2031名贫困家庭女孩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培养一个女孩,脱贫并兴旺一个家庭。8年实践证明,“巾帼班”“成美班”职教扶贫,给上万名农民女孩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勤劳肯干的优秀女性。
贫困如洪水,差点“淹没”了她们
在这些贫困家庭,家长们更愿意将受教育的机会让给男孩。他们认为,女孩不必读那么多书,只需做好家务,长大打工补贴家用,然后结婚生子
朱晓莹忘不了姐姐的眼泪。
姐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每次回家再离家,一步一回头,边走边抽泣。小小的她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
她的家位于海南岛的西南角——乐东县千家镇永益新村。在贫穷的村子里,朱晓莹家要算最穷的那几户。
家里穷、孩子多,为维持生计,父母起早贪黑上山劳作,排行第二的朱晓莹从小乖巧懂事,5岁起捡废品补贴家用,姐姐被寄养,她就充当“长姐”照顾弟弟妹妹。
很多个傍晚,姐弟三个站在山脚下的茅草屋旁,等候父母早点下山。每次都等到太阳落山,天暗了,蚊子出来了,有时等着等着甚至睡着了,眼角还留着没有拭去的泪痕。
2007年,朱晓莹终于上了县城的初中。可仅仅读了一年,家中便无力继续供她上学,没跟她商量,就决定送她到海口一位表姐家当保姆,边做家务边上学。
“那年我不到15岁,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乡村到陌生的城市,每天以泪洗面,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恨,但更多的是想念。”回忆过去,朱晓莹又无声地落下两滴清泪,“想家却不能回,因为父母觉得路费贵”。
海口距离乐东300公里,来回一趟需要一百多元,妈妈总对她说没事儿少回去。“我不得不耐着性子住在表姐家,表姐对我不错,但当着亲戚家人的面,我挺小心翼翼的,总怕哪个家务没做好惹他们不高兴。”晓莹对记者说。
同样被贫困缠绕的还有屯昌县坡心镇加买村的许丽花一家。在她家,母亲是双目失明的残疾人,父亲一人耕种两亩薄田维持生计。“贫穷+残障”,让这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在别样的眼光中成长。
在海南农村,像朱晓莹、许丽花这样的女孩很多。贫困好像洪水般汹涌,压得年幼的农村姑娘喘不过气来。在这些贫困家庭,家长们更愿意将受教育的机会让给男孩。他们认为,女孩不必读那么多书,只需做好家务,长大打工补贴家用,然后结婚生子。
初三下学期,朱晓莹主动辍学,寻思着出去打工补贴家用。2010年的这个夏天,保亭县新政镇什包一村的黄佳丽同样难以忘记,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读书,她忍痛放弃学业,准备外出打工赚钱。
许丽花6岁时弟弟出生,她和姐姐就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成了弟弟的“小妈妈”和“小老师”。她的好几个初中同学不足18岁,却已成了“孩子妈”。
幸运的是,朱晓莹、许丽花的父母明白“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旦得知海口有一所费用全免,每月还给300元生活费的中专学校,便义无反顾地送女儿前去读书。
“巾帼班”给了她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学校争取到省有关部门的扶持以及社会机构的资助和自筹资金,给予每人每月补贴150元—350元,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对农村贫困女孩进行帮扶
说起自己一手创办的“巾帼班”和“巾帼班”里培养出来的农村姑娘,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笑得合不拢嘴。
“2009年,我和时任省妇联主席聊天,谈到农村贫困家庭女孩的生存状况:辍学多,小小年纪出去打工或者结婚,生活能力和持家能力都很弱。”张毅生说,他们都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女性在家庭中充当重要的持家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如果女性能力弱,不仅影响家庭发展,还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学校随后专程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教育愿望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60%左右的农村贫困家庭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送初中毕业后的女孩继续上学。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英子说,2013年度的“中国女性人口状况研究”项目报告指出,大龄女童(14至17岁)的就学、就业和婚育问题亟须关注,有些女孩过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有些女孩应家长要求初中毕业便结婚生子,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未来。
“这些家庭想法很实际,交不起学费、生活费,就让女孩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到20岁嫁人前,能给家里挣几年钱。”张毅生说,本着“培养一个女孩,兴旺一个家庭”的想法,在获得财政、扶贫部门的支持后,他决心创办一种职教扶贫班,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9年,学校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支持下,联合省妇联、省扶贫办正式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主要面向贫困家庭女学生招生。
学校争取到省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加上北京新发展慈善基金会、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等社会机构的资助和自筹资金,给予每人每月补贴150元—350元的生活费及体检费、教材费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对农村贫困女孩进行帮扶,减轻她们的后顾之忧。
2009至2016年的8年间,学校共招收“扶贫巾帼励志班”学生7914人,已毕业6138人,就业率达100%,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和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2012年,朱晓莹以优异成绩从“巾帼班”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经层层选拔进入中信银行海南省分行工作,一拿到工资就反哺家庭,不仅还清姐弟们上学欠下的1万多元债务,还拿出1万元给父母购买槟榔苗和肥料。2016年她拿出6万元积蓄给家中盖房子,利用银行“员工贷”搞装修,全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滋润。
“看到我上‘巾帼班’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村里和附近村已经有12户乡亲把女儿送到‘巾帼班’读书了。”朱晓莹说,这样的成长经历刷新了农村人“养女无用”的陈旧观念。现在很多农村人意识到,女孩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许丽珍2012年入学,2015年从食品检验专业毕业后,前往万宁口味王科技有限公司当质检员,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她是这么分配工资的:自己存800元,给父母1500元,给妹妹500元生活费,几乎没有给自己留零花钱。
2014年,许丽珍的妹妹许丽花也循着姐姐的脚步进入“巾帼班”读书。今年7月,开始顶岗实习的许丽花穿着合身的工作服,站在三亚国际免税城的免税品柜台前,宛若一朵盛开的白莲。她充满信心地说:“有了学校教会的知识、提供的平台,我一定能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
“扶贫重在扶志”,“巾帼班”成了“娘子军”训练营
走在这所中专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4月来校视察时的讲话和照片。围绕着“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的总书记批示,古今中外的励志名言张贴在墙壁和走廊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海南女人吃苦耐劳全国出名,海南的红色娘子军也蜚声中外。如果让一群吃苦耐劳的女性获得一些学习机会,“坚毅品质+谋生技能”,肯定能创造更多惊喜。
带着这个想法,张毅生的内心是满满的责任。
“若不能在思想教育上取胜,就违背了扶贫扶志的办学宗旨,巾帼班和其他中专班也就没有差别。”张毅生说,学校针对女生的特点,专门编写校本教材《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专业性勤工俭学活动,实施感恩主题教育、青春励志教育。
走在这所中专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4月来校视察时的讲话和照片。围绕着“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的总书记批示,古今中外的励志名言张贴在墙壁和走廊里,给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孩子们进入学校第一天,张毅生就告诉女孩们“人穷志不穷,未来不是梦”。
学校考虑到这些女孩走上社会后,不仅要成为一名员工,还将成为妻子和母亲,她们的思想能力水平还将影响下一代,于是专门开设家政和理财课程,传授她们生活持家的能力。
学生培养得好不好,要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送女儿读书好不好,要用就业收入来证明。张毅生想,得让女孩的父母们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学校花足了心思和工夫。首先开设“适销对路”专业,其次主动联络大企业,与海南罗牛山农产品加工园区、中国免税品集团三亚免税店、深圳机场等大型企业合作,签订众多稳定的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实习环境,从合作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参与学生实训过程;牵头省内外百家企业组建一校百企合作联盟,每年提供3000个多就业岗位,连续三年获海南省大中专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学校是我另一个家,是从生活到心灵改变我的地方。”许丽花说。
“‘巾帼班’让我重新获得追求人生的机会。”2012届毕业留校任教的李雪练说。这也几乎成了所有“巾帼班”女生的共同心声,回忆起当年险些放弃读书时的境况时,已为人师的她依然迸出满眼泪水。
“得知学校费用全免,还补贴生活费,这简直就像是天上掉馅饼。”李雪练说。因为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她和很多同学都特别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学习起来像拼了命。朱晓莹3年期间拿了10多个奖状,获得4000多元奖学金。周一到周五学习中专课程,周末自修大专课程,2014年通过自考顺利获得大专文凭。
“相比于学校其他专业,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的工作表现,‘巾帼班’的学生尤其刻苦、优秀、进步快。”张毅生自豪地说。朱晓莹现在是中信银行的大堂经理;李雪练留校成为一名中专教师;黄佳丽在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最佳球童”,第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黄佳丽留下了200元,剩下的全部寄回家里;薛恋婷成了红妆公司韩式粉雾眉的形象代言人,海口的各大公交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都有她代言的产品广告……
“‘巾帼班’教给我的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最重要的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朱晓莹说。
中信银行海口龙华支行行长助理郭锐证实,她眼看着朱晓莹从一名连打印机都不会操作的小姑娘,成长为统计与成本核算都驾轻就熟的岗位能手,靠的不是学历,也不是专业基础,靠的是吃苦耐劳和积极进取。
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老师覃小丹认为,比起文凭和技能,“巾帼班”教给她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战胜贫困的意志,让女孩们从思想上脱胎换骨,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和价值。
“造梦工厂”不断复制,职教扶贫惠及10省区
2011年起,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将这一模式创新推广至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国内10个省区,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女孩也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巾帼班”办学8年,6000多名学生毕业,受惠于国家教育扶贫和社会资助成长起来的这些女孩,已经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娘子军”。
张毅生娓娓道来:来自临高县皇桐镇的王彩霞毕业后在三亚免税店工作,平均月工资4000元,每月拿出2000元给父母使用;来自保亭县六弓乡的胡小芳靠在免税店工作攒下的收入为家里购置了一套自动采沙机,办起了采沙场,帮助家庭彻底脱贫;来自保亭县毛感乡的王静娴毕业后担负起弟妹上学费用,成为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2012届中餐烹饪专业莫春莎拿出10多万元,为家人盖起一栋2层楼房;2013届酒店服务专业周妮毕业3年后提升为酒店副经理,利用积蓄和贷款,为妈妈购买了一套总价8.6万元的两室一厅保障性住房……
如此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孝顺父母、无私奉献,帮助家庭脱贫致富的毕业生数不胜数。
“‘巾帼班’8年办学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见效快、实用性强等突出优势。”海南省教育厅扶贫办主任邹文涛说,这些贫困女孩身上发生的巨变传回农村,成为贫困村镇里姑娘们学习的榜样。一人影响两人,两人影响一群,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女孩找到新的人生目标。
2015级美容专业的王灵燕说,受表姐影响决定来读“巾帼班”。她立志成为一名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将来将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感受城市的好。
办学8年,“巾帼班”的影响力已经走出海南,走向国内10省区。曾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合作、为“巾帼班”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费的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2011年起将这一模式创新推广至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国内10个省区,与当地中职学校合作设立“成美班”,不仅为受助少数民族贫困女童提供在校两年6000元生活费,还聘请权威课件制作机构研制“靓志课程”,设计了“靓志奖学金”“深造基金”“梦想基金”等多维度的帮扶模式。
6年来,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通过蚂蚁金服公益、腾讯公益、企业、成美自有渠道等多种大众途径募集善款,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共捐款1073万元,帮助2031名女童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女童是支撑未来社会的希望,是兴旺未来家庭的支柱,而少数民族女童更是承担着社会团结与进步,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关键,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女孩接受教育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英子说,“成美班”与“巾帼班”名称虽不同,但内涵一致。
广西田东职业技术学校2014级“成美班”学生兰凤朝,3年前在成美慈善基金会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从一名初中生变成中专生。今年4月,她参加了广西本科对口中职资助招生考试,被百色学院录取,成为一名本科大学生。她对记者说,“3年前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教育扶贫,没有成美慈善每月300元的资助,我不可能实现今天的梦想。”
“巾帼班”“成美班”成了贫困家庭女孩的“造梦工厂”。张毅生认为,这种职教扶贫模式的成功,是政府、学校、社会公益机构联合创新的成果。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国家教育扶贫力度的增大,从今年春季学期起,海南省教育厅将“巾帼班”经验推向全省,在省级各个优质中职学校开创办扶贫励志班,全部免费注册入学、计划单列、任选学校和专业,开展励志教育,使其既有过硬技术技能,又有强烈脱贫致富意识。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海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说,职教扶贫“娘子军”队伍的不断扩大,为海南决胜全面小康之战注入了新力量,提供了正能量。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