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同学聚餐是件高兴的事,但食物还没有吃完,人只跑了一半,剩下的人一边吃一边沉默。(莎士比亚)。
这是咋回事?近日,宋樵与几位同学就参加了这顿“最尴尬晚宴”。宴席由前不久才办完婚礼的新郎裴同学发起,受邀参加的4位同学都是当天没去参加也漏送礼金的……甚至连该餐厅服务员孟小姐都告诉记者,她对这桌沉默的客人印象比较深,因为中途甚至还叫自己拿来遥控器打开电视播放新闻联播。(12月16日《重庆晚报》)中国文化自古“尚礼”,所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适当的礼尚往来可以加深感情、促进交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最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诟病,但又欲罢不能的“陋习”。
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曾经共同发起过一项名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在约5800人的样本中,64.4%的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至6000元,其中超过6000元的占到近两成,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以上数据告诉我们,过去那种质朴、淳厚的人情已经渗透了浓浓的金钱味、关系味和庸俗味,成为我们不堪承受的负担。而且,人情礼金水涨船高,从原来的一二十元涨至现在的一二百元,有的甚至达到上千元。日渐泛滥的人情不仅加重了我们的生活负担,而且愈加利益化的人情泛滥变味,完全弱化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友谊。
当我们面对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送礼来完成,这正说明了当下社会的浮躁,对人际的交往,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维持都没有耐心。本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人际交流和感情维持,自然变成了这种快节奏地、简单地送礼方式来完成。于是,人情消费也必然就戴上了负担的“枷锁”。那一张张请柬虽然被戏称为“红色罚款单”,但是这戏称的背后却透漏出无可奈何的滋味。
礼是情的媒介。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自然纯朴的至诚至真的感情,“礼”作为传递“情”的一种符号,应该是一种更具“人情味”的随遇而安、量力而行。在人情消费的风潮中,我们的社会也应该积极倡导重情轻礼的价值观,莫让人情消费成为了一种负担,让人情让位于消费,成为了一种任务。人情消费,更应该注重的是情谊,而非面子和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