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西经古文的巅峰之作,都是文武第一、武武第二,古代文人从不夸耀海口,夸耀自己的文采千古千古第一,但后人总是喜欢比较两篇文章,论贾秋仁墓。
其实这两篇文章反映的是是王勃和范仲淹的不同人生的魅力,论文采,《滕王阁序》辞藻华丽,历来无出其右;而论思想,《岳阳楼记》字字句句之间都带着范公的政治情怀,让人每每读起都会感慨良多,眼眶湿润。王勃是一位天才型的文人,他六岁能写文章,十四岁便已中举。后因为写文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随即在蜀中漫游三年,这里的风景人文给了年轻的文人无限灵感,留下诸多诗文。后来他任虢州参军,因为私杀官奴获罪,被罢官,在监狱之中待了三年。
王勃出狱之时刚刚二十六岁(虚岁),经历了顺遂的天才童年和多灾多难的官场生涯,他的文字更加丰满精炼。而此时,他只想去看望受自己牵连而被贬到交址的父亲,沿途路过江南三大名阁之首的滕王阁,适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新修筑,他邀请了诸多当地名流文人前来聚会,阎伯屿此举并非爱慕诗文,而是想要借机让自己的女婿以事先准备的文章大放异彩,在众多文豪的见证下一举成名。与会的文豪们皆清楚这项潜规则,在阎伯屿邀请众人行诗作文之时皆连连推辞,只有不明情况的王勃走了出来,说是愿意抛砖引玉,作文一篇。
年轻的王勃在众人的轻视之下拿起了笔,一篇文章写下,却将在场之人全部征服。据说当王勃写下磅礴恣肆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在场之人无不拍手叫好,就连都督都惊得站了起来,大呼:“真天才也。”
没错,字字珠玑的滕王阁序是王勃路过一场文化沙龙之时临时兴起写下的,光运用的历史典故就有数十个,且没有一个典故是硬套强搬的,通篇一气呵成一字未改。骈文这种文体之所以后来被人们所抛弃,也是因为当时文人为了华丽和押韵,行文之时写出诸多无病呻吟的文字,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精品骈文少之又少,而王勃这篇将骈文的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滕王阁序之中的天赋溢出太多 ,当一个落魄文人在文豪官员面前书写自己的生不逢之时,竟然一点都不让人感觉的尴尬和俗套。都说汉字表达人的感情却也限制了人的表达,文人提笔之时往往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能够随心而写的佳作其实少之又少,在面对滕王阁序之时,人们才会感到自己对汉字韵律和美感的把握是有多么弱。
王勃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之后就意外身亡,给这篇骈文增添了更多的悲壮色彩。人生或许就是如此,意气风发壮志满满,却被天意捉弄戛然而止。有人说如果王勃不死,或许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就是他了。
《滕王阁序》的文笔的确难出其右,而从思想和抱负上,《岳阳楼记》更胜一筹。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年轻的王勃所无法体会到的,更甚者,历代的君王和臣子都极少极少能够达到这种高度。这让我联想到一日游金山寺,在金山山顶有乾隆亲笔江天一览。文采什么的暂且不谈,在大好山水面前,有多少人能看到天下和百姓呢?乾隆也不过是图个乐子罢了,这和我们发朋友圈拍抖音也没什么区别。
范仲淹幼年贫困,苦读及第,为官生涯也是多舛,多次因为秉公直言而被贬官。他在出任参知政事之时尝试改革新政,却屡屡受挫被贬出京城。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之时正是新政失败后的人生低谷时期,面对滕子京的重托,凭借着一张描绘洞庭湖的秋景图,想象着自己身临岳阳楼,写下了这篇惊世佳作。
大唐盛况空前,文人墨客心有乾坤,拥有天赋的神童们也有了能够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条件。而宋朝内外堪忧,国家给不了文人豪气万丈的信心,范公这般心有百万雄兵和无数黎民的伟人,久经官场,深谙世故,岳阳楼记写不出滕王阁序的憧憬和希冀,没有会贯苍穹的浩然正气,但是他字字句句都有着灯火阑珊处的静谧和睿智。如果说王勃是早唐初放异彩的盛世桃花,那么范仲淹就是站在悬崖之上孤单远眺的崖柏。
观滕王阁序,每个不甘失败人都能找到自我的影子。无论是对人生、境遇还是理想的感悟,总能在作者身上找到共鸣。而岳阳楼记反映出的情怀就像高高悬挂的明镜,映照着众人都是渺小而仓皇的,这种格局后人可望而不可即。若我说,这两篇文章都是足以让人膜拜的惊艳之作,无从对比。而这两位的人生历程,范公让人敬仰,王勃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