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普通的自然课老师。
写了不平凡的成绩——
填补中国自然常识教育的空白,
编纂了30多本自然学科书籍,
不能亲手制作一千多件标本和教区。
其中4个动物标本在近70年的时间里
至今仍在陈列和使用。
他,首创国内课外气象测试小组,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他的授课,不经意间影响了一代代人,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
翁伟樑就是其中一位。
不平凡的他,
还有一个不平凡的年龄——
102岁!
他就是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
两次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的
林有禹!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位自然科学教育的开路人
亲手制作教具和标本
为孩子打开科学大门
1949年,林有禹从苏州来到上海任教。1951年秋,由于设立市级自然仪器站的需要,他被调至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现上海市实验小学)工作。
年轻时的林有禹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很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和科技教育,上海设了三个科技站,其中一个就在邑庙区中心小学。“当时经费比较少,学校课堂里的仪器设备都比较少,在科技站里仪器设备比较多一点,那么各个学校上自然课,需要仪器模型可以到科技站里借,借了好上课。”而科技站的设备哪里来?林有禹决定自己动手做。
林有禹亲手制作的模型
那时,林有禹住在学校里,不上课的时候,就自己想办法找材料做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挂图、实验用具。林有禹的儿子林家康也回忆,小时候去学校看望父亲,总能看见父亲在专注地制作标本,处理细节时更是一丝不苟。“父亲总说,给学生看的东西绝对不能出现差错,在启蒙阶段,一定要教给他们最正确的知识。”
鹅、鸭子、兔子、猫、山羊……林林总总的动物标本就这样一件件“诞生”了,林有禹前后共制作了70多件,其中部分标本一直使用至今。除了动物标本,他制作的植物标本、各式教具也不下千余件。
林有禹制作的猕猴和羊标本
在教学设备相对匮乏的日子里,林有禹制作的这些教具为许多孩子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课堂内外,学生的好奇心总被林老师牢牢地抓住,不少学生也因此走上科学创新之路。
林有禹指导学生做实验
翁伟樑是我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毕业于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他,正是在听了林老师的一节有关原子弹的自然兴趣课后,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在1964年的自然科学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原子弹的构造与原理,知道了原子核、中子、临界质量以及链式反应等等神秘的名词。” 翁伟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可以说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林老师这堂课不断地在引起链式反应,也是我从事航天科技的原动力。”
创办名噪一时的气象小组
小组成员在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学校“气象小组”的画面。这支全国首个小学生气象课外活动小组,正是林有禹当年亲自创立和带领的。
1955年,周总理参观气象小组的气象记录
林有禹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在气象小组,我让学生记录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云量,天气晴朗还是阴天,根据记录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后来北京召开科技作品展览会,我们就把记录数据和模型送去展览,周总理在参观中看了气象小组的记录,就拍了这么一张照片。”在他看来,这种教育效果意义深远,气象工作看起来只是记录数据,而气象预报也就是参照了这些大数据。
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林有禹指导学生自制观察设备、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天气情况,气象小组的预报能和上海市气象站的数据基本吻合,气象小组的活动成果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学生每天把数据写在一张纸上,每个月订成一本,365天不间断。当时的查询天气预报还没那么发达,我们的学生每天记录好天气写在小黑板上,附近居民走过路过都要来看一下。学生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心里也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两次获评市劳模的秘诀:
“凡事比别人多做一点”
1956年、1983年,林有禹间隔27年,两次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何谓劳模精神,这位百岁劳模朴实地说,在他看来就是凡事更认真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
林有禹的劳模证
不少与林有禹共事过的老师都对他的敬业奉献精神表示由衷地敬佩。“他的教具,许多都是自己拿废旧的边角料,做有心人收集起来的。凡是教材里面重点、难点的内容,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教具,把它展现出来。”
1978年8月,林有禹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他展望国家建设前途,全力主张全国自然常识课的改革。1982年,全国实行自然常识课提前一年开课,上海市则定为从一年级就开设自然常识课,林有禹参与了小学全套自然常识课本的编撰工作。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自然教学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第一本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工具书。他独立或参与编撰的各类普及自然知识、指导自然教学的书籍多达三十余本,受到普遍赞誉,反响很大。
林有禹独立或参与编撰的部分书籍
翻开泛黄的书页,其中不乏各种模型图,细致讲究。林有禹介绍,书里的插图都是他自己画好草图,再交给出版社处理。
教材里的模型图
林家康说,父亲总是很忙,每天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备课、编书,星期天也会把学校的东西带回家来做。有时他会在一旁观看,看父亲将草图一笔一笔描在纸上,一直忙到深夜。70岁退休后,林有禹在教材审订的岗位上又忙了十年。
如今,102岁的林有禹仍坚持看书听书,每天至少阅读三份报纸,下午就出门走走。他最惦念的是当年亲手制作的教具,尤其是易损的动物标本,算起来最长的已近70年。2020年7月,一个漫长的梅雨季,应他的呼吁,上海自然博物馆对豹猫、白额雁、猕猴、羊四件“高龄”标本进行无偿修复,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
往期精彩回顾
20后“铅笔小芯”王老三
啥车都能修,31岁的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今年102岁!
让美国人首次仿制中国人发明的药,这位百岁老人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