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陕西网
“对不起。我们这边的条件比较简单。”张凯用略带沙哑的声音从罐子里摇了几粒玫瑰,说每个人都煮了一杯玫瑰茶。
张凯的“悠颜玫瑰种植基地”坐落在宝鸡市凤翔区横水镇东白村,这也是他出生的地方。2016年他在新疆打工,接触到了当地种植的玫瑰花,觉得大有可为,怀揣着“当老板”的想法返乡创业。
流转土地、玫瑰选苗、雇用人手……2017年,张凯投资10万元,20亩的玫瑰园次年开花,花做成玫瑰酱,赚了10万元。
趁热打铁,扩大规模,如今张凯建成130多亩的玫瑰园,980平方米的加工厂,生产的玫瑰醋、玫瑰酒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周围村民在园区打工,农忙时,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不成问题。
近年来,凤翔区返乡入乡创业者超过1万人次,张凯就是“归去来兮”中的一位,他们为什么乐于归乡?是因为乡情、因为恋家,还是因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家乡给了他们得以施展手脚的新场景?显然,后者是主要原因。
宋一凡(中)在村里参加公益活动
打工人的“乡情”
地里的葡萄开始成熟,厂房里的酿酒工人等待着新鲜葡萄,酿出一瓶好酒,采摘园里的游客挎着篮子摘葡萄。基地门口,挂着“栖凤御林葡萄酒庄园”的牌子。
“在外跑了十几年,还是咱祖祖辈辈种的一亩三分地是宝贝。”庄园负责人张宝林说,“老一辈人土里刨食,新一代人土里刨金。”
杨宝林算是第二次返乡创业,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回乡时,因技术受限,经验不足,以失败告终。不得已,他只能再次外出打拼。
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杨宝林灰心丧气,即使远在他乡,也一直筹谋回乡创业。“虽然在哪都能赚到钱,但总归在家乡舒坦点,还能当老板。”2012年张宝林开始做准备,这次总结经验,先试种了三亩葡萄,2014年顺利挂果酿酒。一年后,种植葡萄的规模扩大到580亩。
杨宝林在外闯荡了十几年,见多识广,了解到农产品要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2017年,杨宝林正式注册“栖凤御林”商标,申请葡萄酒生产许可证。
“政府对我们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序审批快,还给我们争取了380万元的补助资金。”杨宝林说,葡萄酒瓶身上面都有二维码,扫码追溯源头,大部分都卖给了合作的企业,基本不愁销路。
庄园带动了周围农户的就业,最多的时候得雇200多个人。杨宝林打算扩建场地,包含餐饮、住宿等服务,扩大酒庄知名度。
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大雁北归”。2015年,在北京呆了20多年的刘海峰回到了老家凤翔,“父母年龄大了,自己一直漂泊在外终究不是事儿,两地奔波也很辛苦。”刘海峰说,他在北京主要是做礼赠品销售,手上有客户资源,要是自己种上苹果,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
2015年到2017年,刘海峰在柳林镇北山村陆续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上了苹果。“最麻烦的是流转土地,连片建园时,有些农户不相信我,还是咱们镇上帮忙做宣传,才顺利建成苹果园,成立汇峰农业。”刘海峰说。
光有苹果园区不够,配套的冷库、加工车间也紧跟其后。刘海峰注册了“凤飞翔”商标,在京东商城开了“凤飞翔苹果旗舰店”,最好的一天出货将近1000单。
产业风生水起时,有人选择继续扩大规模,有人延长产业链,还有的人去县城买房……而刘海峰在2019年,继续流转了930亩土地,种上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后来陆陆续续扩展到11000亩土地种粮食。
“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粮食安全,所以更加坚定了我做现代农业的想法。”刘海峰抓了把刚处理好的小麦,左右手交换吹着。这几年肖丽红一直在汇峰农业上班,以前栽树、施肥、疏花、疏果、拉枝……干的都是粗活。现在她干上了快递包装的活,工作地点从地头挪到了室内,甭提有多高兴。
家乡,同样具有“机会”
返乡创业除了离家近,能挣到钱,还能利用家乡的资源,大展拳脚。
凤翔区南指挥镇连村有个加工厂,一年四季工厂里缝纫机基本没歇过,负责人是一对“90后”小夫妻,老板娘亢春红很精干。
关于为什么要回乡,亢春红停下手边的缝纫机说:“其实也没多想,2009年,我在常州一家防雨服饰厂打工,当时老板常念叨,厂子租金贵,用工贵,要是有更便宜的就好了。”于是亢春红想到老家,要是回来做,起码这两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010年,亢春红和丈夫一起回乡创业,常州的老板也很热情,教会他们技术后,提供原材料,让他们先试着代加工。
开始没有厂房,于是就在家里临时搭了“车间”,招了七八个村民来做,一个月给1000多元,就这样持续了两年左右,加工成品直接对接到常州,不愁销路。
“慢慢地,就有直接找上门订购的,于是我就自己去找原材料的布,自己拉料,不再代工。”亢春红和丈夫眼看着规模越来越大,于是贷款30万元,在镇上协调下建起厂房,占地6亩,并注册了“雨中情防雨服饰”的商标。
如今,这个厂有一个车间,两个库房,36个工人,工人大部分是村里的妇女,手快的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工厂一年产值估摸有500多万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亢春红还给镇上捐赠了一大批口罩和防护服,谈到此事,亢春红害羞地摇摇头说:“这有啥好说的,镇上也帮了我们很多忙,我们只是做了件小事而已。”
除了像亢春红这样的打工者返乡创业,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也会直接回到家乡,成就一番事业。
1997年出生的宋一凡在西安上的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毕业前去深圳实习,认清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于是2019年4月回到凤翔。
回到家乡让他意外的是,这个五线小城市虽然没有东部沿海城市发达,但是家乡的农产品丰富,可以通过自媒体带货卖出,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
宋一凡创建了公众号,一次偶然机会,区商务局在田家庄镇培训,他在镇上宣传自媒体。一位农户找了过来,说他家的30亩西瓜卖不完了,希望宋一凡能帮忙。
“可能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我写的这个消费助农的文章爆了,阅读量过万,仅仅三天,就帮着这个农户卖了7万斤西瓜。”宋一凡看到了新希望,决定开始直播带货,做电商公司。
此时,凤翔区正在建立电商中心孵化基地,只要是相关公司,都可以申请免费的办公场地和水电补贴。这里有专业的直播带货设备,可以一起开会,共享资源。宋一凡成为电商协会的秘书长。
现在,宋一凡主要做直播带货和培训。2020年,在虢王镇的“红薯节”上,宋一凡的鸿途荣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抖音、快手、朋友圈带货,一天卖掉1000多单红薯。
村民采摘玫瑰花
民俗也成“经营范畴”
这几年返乡创业还有一批特殊的人才——非遗传承的工匠。
凤翔自古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其中“姑娘手”说的是凤翔的姑娘心灵手巧,善做女红,手织布就是其一。田家庄镇寺头村路边有一家手织布工厂,47岁的常春燕在这里干了三四年,每个月挣3000多元,“我学别的笨,但学这个可聪明了,一天能织十几米布。”
手工土织布悄然兴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区级非遗传承人、寺头村村民宁卿惠。谈起为啥要发展手织布产业,宁卿惠说,一次去法国旅行,和朋友参加华人晚宴,她发现家乡的手织布成为当晚的“主角”,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布料的价格虽高,但不愁卖。宁卿惠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外国人眼里的“奢侈品”在家乡发展起来,唤醒这古老的技艺。
回乡后,她就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收集制作木质织布机300多台,走访大山深处的老人,了解古老的织布技术,带领500多名农家妇女络线、经线、刷线、纺线、织布。凤翔十分重视这个项目,召开现场会,协调场地,拨款等。
2013年,他们打开国外市场——印度,卖掉了10个月的存货。2017年,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下,筹措500万元创办了凤翔惠兰民俗文化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领农家妇女纺棉织布,共同致富。
公司开发出了纯手工制作的床上用品、围巾、香囊、男女服装等多个品种,除了国内,产品还销往日韩等国家,2020年产值达1000万元。
公司员工有的在工厂织布,有的将织布机带回家,空闲之余织布挣钱。新庄河村的梁格仙就是其中一位,由于离家比较远,她就从公司领了一台织布机,将线拿回家,干完农活之后抽空织布贴补家用,每个月2000多元,既获得了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
“在我们这工作的妇女很多,她们都很可爱,学习劲头很高,有些学会使用电脑,会画花样子,非常自信、阳光。”宁卿惠说。
除了手织布,凤翔还有泥塑、剪纸。何伟伟有一手剪纸技艺,2012年返乡回来照顾孩子,开始在家剪纸,一天剪四五个,卖给亲戚朋友。后来家里位置不够用,2016年开了一家工作室,开始接订单。
如今,何伟伟的抖音有7万多粉丝,每年靠剪纸能挣5万多元。“之前腾讯找我做个大订单,但是我没有多余人手,就放弃了,所以现在我打算教会周边社区的老人、妇女,以后如果有大的订单,这样大家可一起做,都能挣到钱,剪纸手艺也能传承了。”
胡锦伟2017年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他的父亲是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母亲带头成立泥塑合作社。“从小耳濡目染泥塑文化,而且大学专业学的是产品设计,可以为公司出一份力。”胡锦伟说,他大学期间目标明确,毕业后返乡接手父亲公司。
胡锦伟利用所学,为产品设计包装,利用泥塑的纹饰,设计文创周边产品,了解公司运作,外出谈合作。“现在村里做泥塑的年轻人只有五六个,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希望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家乡真的很美好。”胡锦伟说。
(当代陕西 薛 晗)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