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中强调:“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首先要突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就必须重点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特别是人才如何“上山”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浙江农村来了“新人”——乡土直播员、乡村经理人、乡村检察官、乡村规划师……这些新潮的名字背后,蕴藏着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各项探索,有的甚至是具有首创意义的机制。浙江新闻客户端今起推出《上山下乡新传》,在这些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里,我们窥见乡村振兴的轨迹。最近在直播平台上定位衢州,你能看到很多新面孔:赶着竹林鸡跑步的“鸡头大叔”,顶着装饰帽的“多肉小王子”,传授农家辣酱制作秘诀的“辣妈”……他们都来自乡村。
今年初,衢州领导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种养大户等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开展“全民直播”。当地政府成立“村播学院”,为他们搭建交流培训平台,定期举办巡回“乡土直播大赛”。疫情期间,这些“乡土直播员”们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风趣幽默中带着质朴的农家“土味”,衢州“乡土直播员”成为农民新职业。直播人才的涌现也给当地回答“乡村需要什么人才”“互联网如何助力产业兴旺”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打造衢州“李子柒”
直播员有了专业导师团队
走进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一楼的农特产品展厅已不见踪影。产品都去了哪儿?村民淡定一笑;“网上呗。”1000平方米的空间成了“潮侬集市”,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手机,当起了主播,卖力地吆喝着农产品,“村播”成了村里最新鲜的事。
47岁的柯城区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利用家传手艺开了一家“德门龙”手工面坊,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打不开销路。第一次试着做直播时,他紧张得眼睛都不知往哪里看。后来有机会与县长一起直播卖货,十几分钟卖光了一拖拉机面条。看到了直播的巨大力量,如今他已离不开这种售卖新模式。
在常山青石镇大塘后村,夜晚的静谧之中,中气十足的叫卖声从一间屋子不断传出。“欢迎刚刚进入直播间的新朋友,我给大家展示下我们的常山胡柚。” 直播专用的柔光灯下,一颗胡柚被十字形切开,伸向手机镜头来了个大特写,乡土直播员“谢有才”一口一瓣吃得汁水淋漓,看得人口齿生津。这已是他今晚在直播间吃下的第12个胡柚。
胡柚是常山特色农产品,今年的疫情让胡柚销售受阻,眼看手上的果子要错过最清甜多汁的时令期,不少村民都有种坐以待毙的无力感。
镜头面前的“谢有才”却看不出一丝焦虑。“有才”是直播间粉丝赠他的昵称,因他直播上树摘胡柚像玩杂技,讲起村里的胡柚祖宗树颇具传奇色彩,介绍保健功效时又让人打心眼里信服。如今比起原名,十里八乡都更习惯叫他这个“艺名”。在外经营园林绿化公司的“谢有才”见多识广,胡柚采摘季返乡后,爱刷手机看直播的他开始琢磨,能否将这份爱好变现?去年11月试水直播以来,他卖光了自家的一万多斤胡柚,还帮邻居义务售卖了10万斤。
隔壁虹桥村的残障人士“坚强姐”官正仙以前当过服务员,干过包装工。开通自己的抖音号后,她不卖同情也不收红包,而是通过对农产品的严格把关,积累了3万忠实粉。
“他们能做好直播,更多村民一定也能行。”两位触网村民的“战绩”让青石镇镇长饶群为之一振,也让他看到了借助互联网挖掘本土潜在人才的可能性。
青石镇有花石之乡和常山胡柚祖宗地之称,85后的饶群上任两年,一心想将丰富的农特产和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敢拼敢闯的他曾有不少设想,但都卡在了“缺人”上。镇上新建的仿古商业街一度因缺少特色经营者不温不火;想开设本地的淘宝品牌,寻遍全镇却招不到一个能担任美工的人,本土人才匮乏让饶群处处掣肘。
人才紧缺,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痛点,就拿农产品销售来说,村里极少有善于推销和经营的人。此前,衢州曾推出领导干部“出镜”带货,效果虽立竿见影,但并非长久之计。“农特产品四季常有,在领导干部点燃直播带货这团火之后,我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打造衢州本地的‘李子柒’。”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祝升明认为,培育乡村振兴新主体,“谢有才”这样土生土长的直播“火种”正是乡村急需的。
一场大排摸在各村镇展开,爱好直播的年轻人、有触网经验的农创客、种养大户……今年3月,常山县委组织部召集30多位直播备选人开展了一场座谈。“你玩直播多久了?”“有多少粉丝?”“有什么变现经验?”会上热烈的交流,让当地惊喜地发现,农民直播已有一定的人才基础。
“就像群侠汇聚,平时散落在村子里不起眼的‘扫地僧’都冒出来了。”参会的余小庆曾在杭州从事电子商务行业9年,如今返乡创业为自家店铺运营抖音号。“回来后我一直感觉孤独,拍小视频、做直播在这儿都算新鲜事,有时候就会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余小庆说,看到直播之风吹进乡村,他终于找到了同路人。
3月11日,常山正式成立乡村振兴讲堂“村播学院”,余小庆加入了首批“本土+外引”的“村播”讲师团,定期到各镇巡回讲课,指导“乡土直播大赛”。追随“谢有才”许久的老粉记得,去年刚开播时,他还仅会对着镜头直白的夸赞“好吃”,翻来覆去只有尴尬的几句话。通过导师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谢有才”学到了更多专业技巧,如今上播已能信手拈来。在一份衢州乡村振兴学院常山分院颁发的聘书上,“乡土直播员”正式成为了他的新身份。
讲述“最土”的故事
农产品获得更高增值空间
“我们是全村的希望。”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挂着这样一句话,不过“村播”网红在直播中也遇到困惑。
比如卖胡柚,本地人虽看得多但买的少,而外地人压根不知胡柚为何物,便有人愿意买来尝鲜。村民发现自己从小吃到大的胡柚,在直播渠道其实很“小众”。村民卖的蜂蜜柚子茶原料本是胡柚,但淘宝店铺的介绍页几乎都用西柚图片替代。直播让他们意识到,农特产品的传统产业模式,正面临着售卖渠道狭窄、方式单一和产业链条过长等问题。
“一直以来,大部分销售集中于省内,客源多为回头客。”常山县委组织部部长朱永平说,与周边县市农产品资源高度的同质化,让他们急需另辟蹊径,拓展新的销售群体。抓住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这些区域性品牌的“老问题”,或许能迎来“新机遇”。
“谢有才”开始尝试直播的新玩法。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特产主播连麦,大批外地顾客进入他的直播间,有远在哈尔滨的顾客下了千斤的大订单;柯城90后多肉植物种植户徐晓华,因在直播中反串《甄嬛传》里的华妃吸粉无数,他的多肉植物畅销于长三角,许多熟客是先知道“多肉娘娘”才认识了衢州和他所在的万田乡。
3月末,衢州市6个县的30名乡土直播员汇聚于青石镇,举办了一场“春暖花开,云游常山”直播大赛。每位主播认领一个铺面,向粉丝们展示常山特色美食美景、土特产等。当天,选手们使尽浑身解数,乡土段子、方言脱口秀、花样试吃轮番上阵,不仅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围观,还创造了18万人线上观看的纪录。赛后,曾经人流稀少的仿古街一跃成为“网红街”,省内外的5个运营团队先后找到饶群,希望与镇里合作联手开发当地特色产业。
乡土直播员的尝试,改变了当地较为单一的产业模式,也缩短了农民到消费者的距离。原先村民的胡柚多依靠贩销商进村收购,再经过层层中间商卖往批发市场或超市,不好的年份这样的“统货”收购价只有6毛钱一斤。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常山这样无法运用统一种植理念、营销理念的胡柚种植面积,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80%。农民增收的利润消耗于产业链中,产业抗风险能力下降,在疫情打击下,这样的单一模式弊端尽显。
通过展示农产品的生长环境、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农特产有了更高的增值空间。“谢有才”曾将直播场景放在自家的一棵胡柚“祖宗树”下,对优质大果充分展示再辅以传奇故事,树上的果子竟卖到了8元一斤,10天时间一棵树下十几袋胡柚被直播间抢购一空。球川镇东坑村的“鸡头大叔”廖瑞辉此前从未接触过直播,在村播导师的指导下,他将镜头对准散养在山林间的土鸡,一千多名粉丝跟着他寻鸡、追鸡、等待下蛋。一只鸡由100元升至168元,增长了40%。
“最土的东西,其实最适合用直播去呈现。”余小庆说,从前网络电商下沉到镇、村但并未真正触及个人,现在农民打开手机就能把鲜活的乡土生活展现给消费者,传统的产业模式将更加多元化。“未来的市场一定会走到这一天,我们希望用直播帮助农民群体早一点到达。”
延伸直播生态链
新乡村孵化新产业新品牌
“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在柯城万田乡“村播基地”中,这条标语随处可见。在常山,“乡土直播员”的队伍也已拓展至70余人,粉丝量超400万人,平均每天帮助农民销售胡柚30余万斤,这股强劲的直播风正在改变着乡村。
作为村里少有的年轻人,徐晓华刚开始做直播时,不少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不务正业”“花拳绣腿”是他最常听到的评价。而如今每晚上播时,村里都有人来围观,他们好奇地请教,甚至加入他的团队成为打包发货的一员;“谢有才”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将自己的手机号挂在了直播间,前几日邻村一名叫“燕子”的网友联系他想拜师学艺,他一口答应并主动上门指导。
农民直播火了,但一人撑起一个直播间,单打独斗的“谢有才”也遇到过麻烦。他的胡柚是统一包装,有些想买来送人的粉丝,就因为包装不够精致高档转而选择别家。还有不少买家相对于价格更注重品质,对胡柚等级的挑选划分,他常常力不从心,果子便“卖不上价”。
“农民直播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规范化、品牌化,是必须要迈过的坎儿。”饶群说,为此青石镇正着手与专业的直播孵化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淘宝品牌,再招募乡土直播员统一运营,以政府力量打通物流和品控关。
柯城有更大的野心。去年柯城与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一场百人培训,用一周时间为农民和村级企业家普及了“流量”“选品”等直播知识。在新落成的万田乡“村播基地”里,不仅有上课的礼堂、桌椅,还有6间顶配的主播间用于现场教学。
当地最新的一份村播“造星计划”,计划本年度对一万名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打造一批成熟的农民主播,单个主播粉丝量5万以上,月收入达两万以上,直播带货月销售额30万元。这些数字听起来有些惊人,但柯城区府办副主任姜洪梅认为,这并非不可达成。
通过与专业直播公司接触,她发现直播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一名成熟主播背后还有助播、选品、场控、订单运营、仓储管理等配套工种。不是所有农民都适合做主播,但通过培训他们都可以在链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筛选、定位、孵化后,诞生的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和新产业。
“‘乡土直播员’的出现,是新时代下对于新农人职业的重新定位。”姜洪梅说,如果每个村都能有一两个直播能人,带动农民在直播的产业链中高效协同,直播就能实现产业化。
由这条产业链延伸开来的,是一个更大的宏图——通过直播布局整村特色产业带,形成农产品品牌和乡村品牌。眼下,徐晓华正着手改建自家的多肉民宿,用直播积累的粉丝和流量为乡村旅游引流,他所在的万田乡也计划打造多肉之乡。
未来,农民在家“上班”,可能会替代下地干活、外出打工,成为一种乡村新时尚。
【记者手记】
“村播”星星之火还需引导扶持
采访时,我们刚好赶上了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在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开学”,50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跃跃欲试。
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衢州不少农民和本土的企业家,都经历了直播经济的“头脑风暴”。去年7月23日,在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发改委、阿里巴巴集团等联合主办的“2019公益直播盛典”上,柯城的邵永丰麻饼、卡露伽鱼子酱、衢州小香薯等土特产首次有组织地登上直播平台,成绩是3小时、2.87万件、100万元。货真价实的成交量,让当地感受到直播的力量,柯城村播计划应运而生。
一批精干的农民主播慢慢扛起了村播“大旗”。“多肉娘娘”徐晓华贷款30万元种植多肉、销售多肉,最初通过传统渠道设摊销售,销路不理想。村播计划推出后,他不仅自己做主播还发动全家上阵,如今妻子做助理,姐姐负责后台运营,爸妈管订单发货。每天播一场、每场3小时,日销售额就达到1万多元。他所在的上蒋村56名村民跟随他加入村播行列,上蒋村也因此成了多肉专业村。
“火种”冒出来了,但要形成燎原之势,当地政府的引导尤为重要,而资本对乡村的关注更是让人充满信心。
柯城区“村播学院”以零门槛、零学费的方式扶持农民主播,成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新模式。学院不仅涵盖基础设施、人才孵化培训,还提供了地域品牌设计、直播带货产业规划、政策引导,以及资源协调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以浙江妙趣互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职业团队,看准了柯城的村播潜力,决定将公司总部搬入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为农民主播导入更多的资源。
新农人、新乡村,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