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同事们谈论了大学时期的专业。
很多人做着和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学医的,做了编辑;学法律的,做了设计;学陶艺的,做了商务……
问起放弃专业的原因,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怕没前途,怕找不到工作。
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害怕自己被孤立,被抛弃。什么都得学会,什么都要去做,什么都不能慢,什么都要有效率。
我们越来越“忙”,却越来越难以“专注”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变成一种奢侈。
但有那么一群人,依然坚持着“择一事钟一生”的信念,他们就是中国传统手艺人。
在抖音上获赞700万的“国风伞叔”闻士善,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被网友们称为“女娲再世”的刘坤庭,捏了四十多年的“泥人”;汝瓷大师李廷怀,倾注一生为将宋代官瓷复原。
在他们身上,我再次坚定地相信:专注是一个人最值得夸耀的魅力。
@铜官窑_刘坤庭(抖音“泥人刘”)
“因为热爱,再难也没有放弃”
今年56岁的刘坤庭,是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也是“泥人刘”的第三代传人。
他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将一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小孩儿。
网友们都开玩笑地说他是“女娲再世”:“女娲有你这手艺,我就不至于长这样了。”
刘坤庭虽然出身于薪火相传的陶艺世家,但他选择与“泥人”相伴一生,是因为最初的那一份热爱。
刘坤庭从小跟着爷爷长大,70年代,5、6岁的他在爷爷的陶瓷工坊里玩泥巴。当时爷爷并没有明说,要把他当成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只是让他玩儿,让他凭喜好捏一些小鸟、小动物。
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很喜欢这些陶瓷小物件,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弹弹珠、弹弓,排着队跟刘坤庭交换,“我从小没买过什么玩具,但我是小朋友里面玩具最多的,都是用我捏的这些东西换的。”
小时候的刘坤庭,就这么在“玩”的过程中,渐渐爱上了陶艺。“看到别的小朋友喜欢自己捏的泥人,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慢慢地就爱上了。”
这份热爱,一直持续了40多年。
刘坤庭决定从事这一行后的路子,一开始走得很顺。
初中毕业,他就拿到了珍贵的陶瓷研究所特招名额,在2毛钱就能吃一份梅菜扣肉的80年代,他的月薪有21块。四年后,他又被单位送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这段时间里,他的技艺突飞猛进。
可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90年代初,刘坤庭所在的陶瓷研究所倒闭了,他一下子变成了待岗人员,“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那时候是刘坤庭最迷茫的时期,“那两三个月不知道干什么,开过小排档,反反复复做了好几个工作,但总觉得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他拨通了汕头一位客户老板的电话,得到了一份继续做陶瓷的工作。在沿海工作的十年间,刘坤庭的工资从原单位的60块,涨到了年薪40万。
但刘坤庭一直想回到家乡,“虽然也是自己专业,但设计的都是出口欧美市场的东西,圣诞老人、复活节摆饰这些,我还是不喜欢。”
2000年左右,刘坤庭回到铜官镇,那里的年轻人全都外出打工,镇上一片萧条,亲戚朋友们都劝他别回来。
但刘坤庭很执着,先是开工厂,后来又招学徒,中间也遇到了不少难关。
但因为热爱,再难他也没有放弃。
如今,铜官镇在刘坤庭和徒弟们的带动下,渐渐从没落开始复兴。
在抖音上,刘坤庭分享得最多的作品,就是小孩子。
他喜欢观察生活,观察来跟自己学习陶艺的小朋友,将他们嬉笑打闹的样子,变成自己的作品,“因为小孩子眼睛里的那种天真、单纯,在现代人眼里很难看得见了。”
56岁的刘坤庭,依然像6岁那年玩泥巴的那个小孩一样,保持着初心,专注做着自己最爱的一件事。
其实不管是做陶艺,还是我们各自从事的工作,都需要这种孩子般的专注,就像刘坤庭告诉我的:“你必须从骨子里喜欢,还要放得下一些东西。”
@汝瓷传承人李廷怀(抖音汝瓷大师)
“一件事,要做就做到极致”
汝瓷大师李廷怀也是因为儿时的热爱,从事汝窑研究生产40余年,“8岁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汝瓷的传奇故事,打心底地喜欢上了汝瓷。”
但他从一个普通的仓库保管员,变成如今的汝瓷大师,一路上走得很艰难。
1975年中学毕业之后,李廷怀就想进汝瓷厂当一名工人。可是由于当年招工分配原因,李廷怀阴差阳错地进了水泥厂,两年后才调配到汝瓷厂。在汝瓷厂,李廷怀也只是一名仓库保管员,不能直接参与到汝瓷的制作。
但他不放过任何的机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偷师学艺”,李廷怀回忆说,“我清清楚楚记录着哪个材料出库多少、配料用多少,一有机会就赶紧实验、调配,并把得出的数据记在本子上。”
靠着“偷师学艺”,李廷怀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了汝瓷厂里的中坚力量。
2001年,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了北宋官窑遗址,一批宋汝瓷出土。李廷怀又做了一个“汝瓷梦”,他想把800年前张公巷卵青釉的汝瓷仿制出来。
那个时候的李廷怀,因为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体重也从160多斤一下子瘦到100多斤,“可我还是放不下我的汝瓷梦。”
他去工厂没日没夜地拉煤,攒下5万块钱建了自己的小型窑厂。翻阅相关书籍,研究配方和比例,几年如一日,终于,在经历了1800多次失败,张公巷北宋官窑经历了195次试烧后,800年前的官瓷,“复活”了。
李廷怀说,“我是个很要强的人,我这辈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全力以赴。”
汝瓷的设计和烧制需要7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艺人的高度专注,“尤其是等出窑的过程,有时候要守着10个多小时都不能离开,温度稍有不当,就全盘皆输。”
我在抖音上看到李廷怀制作汝瓷的过程,从配釉,到修胚,到烧制,到出窑时那一声清脆的碎裂声,每一个步骤都仿佛是在欣赏一次优美的艺术表演。
网友们也发出赞叹:“太震撼了”、“太漂亮了”、“惊艳到我了”、“崇拜大师”……
汝瓷在李廷怀的手下,散发着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因为不管是李廷怀追求一生的汝瓷梦,还是每一件汝瓷作品的烧制,他都做到了极致,“我认为一件事做好了不算什么,要一件比一件更好,不断地超越自己,人生才有意义。”
@闻叔的伞(抖音国风伞叔)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也可以不寂寞”
闻士善是油纸伞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从今年4月份开始,他以“闻叔的伞”的昵称在抖音上“走红”了,获得了700多万的点赞,网友们给他起名为“国风伞叔”。
最近,央视新闻联播也报道了闻叔和他的伞,称他为“新网红”。
说到油纸伞,我最先想到的是旅游景点小摊子上卖的几十块一把、撑一次就破的“纸伞”。
直到在抖音上看了闻叔的短视频才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对油纸伞都有着很深的误解,“30多年来,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心油纸伞。”
闻叔告诉我,他的伞,一定要用六年以上的冬竹,水里浸泡六个月,把竹子中的糖分浸泡出去,防止虫蛀;接着还要经过机器和手工的打磨、走针穿线等层层叠叠106道工序,如果装订过程中出现一丝裂痕,也必须整把扔掉。
闻叔对自己伞的质量非常自信,扛得住台风,50年不虫蛀。
但是质量高、又美观的油纸伞,却长期在国内找不到销路。因为国内有的油纸伞厂家会偷工减料,压低价格,“那种价格,做我的伞连成本都不够的。”
虽然销量不好,但闻叔一直坚持自己对油纸伞的高要求,他说,那是手艺人的“不将就”。
直到2018年10月,几个年轻人找到闻叔,想要帮他制作短视频,宣传他的油纸伞。
没想到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油纸伞的视频,他就获得了一万点赞,后来在粉丝的要求下,闻叔开始在抖音卖伞,第一个月就卖了十万块钱。
而这之前,他在国内一把伞都卖不掉。
以前,在最困难的时候,闻叔也会有些迷茫,但他始终相信,只要我的手艺好,就一定有人喜欢,“只要还有一个人喜欢,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现在,闻叔有了60多万粉丝,他的伞好卖到产量都已经跟不上,闻叔白天做伞,下午到大学里讲课,每天都非常忙,但看到抖音上网友们给他的评论时,他还是非常激动,“看到年轻人这么喜欢我做的伞,就特别开心。”
虽然一辈子只做了油纸伞这么一件事,但闻叔觉得自己并不寂寞,“我喜欢油纸伞,不是油纸伞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油纸伞。”
现在,和“抖音国风伞叔”闻士善、汝瓷大师李廷怀、“泥人刘”后人刘坤庭一样,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在抖音上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展现出来,让被遗忘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他们的热爱和专注,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择一事钟一生,也可以不寂寞。
被生活压到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会看看手艺人们的视频。
他们那种全神贯注完成一件作品的状态,让人身心愉悦,令人向往。
或许你曾经有热爱的事业,或许你未曾忘记小时候最想成为的人。或许你在生活的重击下迷失过初心,或许你正在天平的两端难以做抉择。但我希望你不要放弃曾经的热爱,如果认定了,就专注地做下去。
我们或许不能像手艺人们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他们的“匠心”精神,在任何事情上都同样适用。
就像汝瓷大师李廷怀在抖音上说的: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去好好地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专注的你,比任何时候都更有魅力。
# 留言说说:你专注做过一件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