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文庙位于青书县,该地区原称干阳,建于春秋时代,隋开皇16年在清源县、金代町29年、清源县东侧为西居县,1952年清源县和西居县两县合并,新县城名为青书县,取两个睿智前缀,青书县为清源镇。
关于清源文庙的创始时间,《清源乡志·学校》中简述道:“文庙在城之西南,金泰和三年知县张德元建,元延祐年知县彭殷辅重修,明洪武间县丞吴文焕、知县马大方、主簿黄福重修,天顺二年知县张圮、宏治间知县仝进、嘉靖间知县卢宾彦、王纳谟,万历间知县舒有翼,崇祯十六年知县郑经相继修。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羹增修,规制较前宏敞。乾隆二十九年并县置清源乡学,庙仍旧。二十四徐沟知县周冕、嘉庆二十五年知县邓本、道光二十六年知县周国颐续修。”
文庙门前挂起了护栏
大门没有挂锁
然而清源文庙早期的规模及创建情形,未见文献记载,而今可查得的最早记录乃是明天顺年间的一次扩建工程,此次扩建完成后,由参政祝颢写了篇《重修学宫记》,该记首先称:“太原为山西望郡而清源宝郡之隶邑,然其提封不过百里,厥壤瘠鹵,树艺稀薄,郛郭之中,民居萧条,县治学宫,一切圮陋,不堪属目。景泰初,予临是邑,谒庙诣学府,将进诸生,考德问业,而视讲堂岌若严墙然,不敢斯须处,退而询其故。咸曰此学创自洪武间,东莱黄公尝辱为吾邑簿,以公才力故,故克为之,自公去后,继乏其人,而又遭时多艰,岁迫征输,县之政治日入于敝,故至兹学之废,久而未复。噫!今欲修举,而官无贮蓄,民无羡余,作兴鼓舞,非有黄公其人且在高位者殆难矣。”
看来那时的清源县方圆不过百里,土地贫瘠,虽然在县城内建有县学及文庙,然而都颇为简陋。明景泰初年,祝颢来此县任职,他看到这里的庙学颇为破烂。当地人告诉他该文庙创建于洪武年间,黄公主政清源时,在当地予以治理,但黄公调走后,继任者未在这方面下功夫。
泮池前没有牌坊和戟门
施工人员暂住屋
祝颢看到这种情况,有心修复庙学,但是县衙没钱,然此后有了转机:“夫予闻之怃然,勉为经营,新其讲堂,而他则未及焉。继而闻其县之旧官亦皆罢去,广阳张玘来知县事,泰安梁盈来典是学,与其同官,皆能有志兴复而顾力弗逮,蹙然若疾之在体,冀疗于良医者久矣。”
此后张玘任清源县令,梁盈任该县学官,两人有志于恢复庙学,经过一番整治,清源的县学终于有了起色,祝颢在此记中写到了修复后的状况:“学基病于卑仄,旧所建置随地为之,殊不称度,公乃易其旁近居民隙地,西区赡之,扩其形势,正其方隅,崇其趾级,聚材鸠工,首新正殿,增建两庑,易置仓库,添构斋舍,而墙垣户牖,牲牢祭品,与凡学之所宜者,次第毕具,轮奂森严,金碧辉映,于是瞻仰有仪,藏修有所,弦诵洋洋,过者欣颂。始作于天顺二年仲夏,迄于次年季冬,材不妨公,役不扰下,悉出公之调度经画,吾徒得以安享其成焉。”
泮池内像是死水
状元桥
原本清源庙学占地面积狭窄,张、梁二人买下学宫附近的空地,将整个面积予以扩建,而后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在天顺三年冬终于完工,于是他们请祝颢写此《重修学宫记》,祝颢在此记中讲述了学校的教化作用:
夫学校,教化之本也,教之责者当务之急,宜莫先者乎,然而庸劣弗振者时之可否,率莫能为,而能者遇可为且急于自谋,又不暇为,其或为者苟非志之所存,则亦苟且一时而已,乌望其克有所成也哉。此教化之所以难行,良吏之所以罕见,而君子之所以恒叹也。
祝颢在记中提到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学校在某个地区的特殊重要性,而这也是正是他感叹知县张玘的高瞻远瞩。
此房未挂匾
修复后的效果
到清初时,清源文庙得到了进一步的维修,当时的知县高登陛写了篇《重修学宫碑记》,该记中写道:
清邑文庙未详始建何年,考诸县志,顺治十七年知县和公重修,奈地苦湿卤,兼之多历年所风雨薄蚀,颓垣坏壁,不堪寓目。余自丙寅岁暮,捧檄来莅兹土,初谒庙,即慨然有兴修之志,又虑工大费繁,未敢经举。延及辛未春,庙院日益凋敝,因不禁喟然兴叹曰,有废而不举,守土者之责也,且余在兹数年,而因循姑待设,一旦舍此而云,咎将安补?爰集广文先生石公、城守司李公、捕厅朱公,遂并邀阖邑绅衿士庶,公议重修,捐俸首倡,幸得同事诸君子夙有同心,争先踊跃,数日即募得一千六百余金,因而庀材鸠工,各任厥职,各殚厥心。
高登陛说他不知道清源文庙创建的具体年份,但他说顺治十七年时,知县和公予以了重修,但是因为清源文庙所处地理位置低洼,故学宫很容易破败。乾隆十一年,高登陛任清源知县,他在视察文庙时,看到了该庙的破烂情况,高知县很想予以修复,但考虑到修复文庙需要大笔费用,因此他没有贸然开工。到了乾隆十六年,文庙和府学更为破烂,高登陛感慨说,自己在此任职,不能修复学庙,心里感到内疚,于是他就和当地的几个官员商议修复之事。众人认为高知县的提议很有道理,于是踊跃捐款,几天内就募集到1600多金,文庙修复工程终于得以展开。
第二进院落
大成殿
对于此次的工程项目,高登陛在《学宫碑记》中写道:“正殿易以门面,施以丹雘,台阶则重新整理,两庑补其残缺,而戟门、棂星门则为之增高数尺,宏大规模,非复前此之因陆就简焉。内而崇圣祠则更新起建,明伦堂之左右则各建斋房五间,又于西北隅建粢盛房三间,外建围墙,用夯坚筑,下右数层厚,乃垣墉期于百年巩固。”
为了改变文庙与县学地势低洼的问题,这次的修建将戟门、棂星门等增高了数尺,同时兴建了崇圣祠,又在明伦堂的左右两侧建起了斋房,在整个文庙外围建起了围墙,但是这项工程规模较大,他们筹集到的费用在未完工时就用完了,后来他们又得到了他人的资助:“工未及竣,财用告匮,又得贡生安若岱等十九人,其募得九百余金,以襄盛事。自辛未夏五月动工,至壬申冬十月告成,从此巍焕其制,壮丽其观,所谓费而不侈,华而不靡,人人乐为之事,适协人人同具之心也。”当地贡生安若贷等十九人又捐款九百余金,得以使文庙建设得以完成。
月台较矮
上面有清源文庙字样
上文中谈到的知县和公明和羹,此人对清源文庙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关于和公修建清源文庙的情况,王灏儒在《重修学宫记》中写道:
清邑湿卤地也,凡墙垣栋宇,最易倾圮,而学宫近水尤甚。至已亥、庚子间,正殿仅存,亦已罘罳不蔽,至两庑斋舍,名宦、乡贤诸词,则片瓦只椽,无复存者。邑令和公,见根本之地成瓦砾之场,慨然兴叹,输金三百,锐志维新,时学博刘君与邑人士,亦无不乐输焉。爰庀材鸠工,择人分理,一木一石,必期经久,每公余,即身亲督劝,不两阅月而功告成,殿祠赫赫,孔曼且硕矣。是工也,修不减于创,至于泮池,尤昔无而今增者。公之善政多多,此固其一,班云后之莅斯土者,常心公之心,则庙貌维新,千百年如一日矣。公讳羹,字鼎实,号涵庵,直隶内邱人。
王灏儒亦称整个清源县地势低洼,所以当地的城墙房屋很容易损坏,而清源学宫临水而建,故其毁坏程度更严重。到了顺治十六年、十七年间,清源文庙仅存正殿,而该殿已经破败不堪,正殿旁的两庑、斋舍等等已经片瓦不存。当时的县令和羹捐款三百金,准备予以维修,因他起了带头作用,当地人亦纷纷捐款。备料完成后,仅两个月时间就恢复了文庙原来的景况。
探看
无法入内
然而王灏儒在《重修儒学记》中没有谈到和羹具体修建了哪些房屋,而《清源乡志·学校》中讲到乾隆时期文庙的状况,而后以小注的形式谈到了哪些建筑是何人所建,其中有几处提到的是和羹:
庙制正中为大成殿(知县和羹增建丹墀),殿左右有神库、宰牲所(今废)。东西两庑外戟门,门外泮池(知县和羹建)和左右名宦、乡贤两祠,外为棂星门,门之东南隅有龙门,上建魁楼(旧在南城,上天启四年知县白余庆创建,雍正三年知县周人龙改建于此),内为甬道,正北为崇圣祠(崇祯五年知县何起龙改建明伦堂后,知县和羹仍建于此),棂星门东曰“金声”,西曰“玉振”,戟门左右角门各一,曰“礼门”,曰“义路”。大成殿后正北为明伦堂,堂前东西南斋室,东曰“进德”,西曰“修业”,西北隅为厨舍,西南隅为碑亭(旧为学仓,今废)。碑亭迤西有门,通学署,署左有门,曰“博鹏”,为入庙之便路,明伦堂后旧有敬一亭(今废),留空址建尊经阁未果,庙外东偏有射圃亭(今废)。
看来和知县当年增建的一些文庙设施后来也破败了,而对于清源学署的位置,《清源乡志》中称其位于文庙的西侧:“学署在文庙西,先是,临衢为教谕署,后为训导署,崇祯间教谕缺裁,只设训导一员,旧训导署废为空址,今之儒学即前教谕署也。乾隆二十四年学官弓养正重建大堂,东西客房一楹,后宅正房三楹,东西廂房各二楹。二十七年学官樊乔楹重建大门仪门,东西书办门斗房各二楹。二十九年并县改为清源乡学训导。”由此可知,当年的清源学宫也是左庙右学的格局。
大成殿内景
旧料
2020年6月8日乘小郭之车从太原来到了清源镇,在镇内很容易就找到了文庙,文庙的门牌号为赵家街15号。然而到达此处时却看到这里大门紧闭,并且门前立着栅栏,看来这里正在施工且不对外开放。
小郭注意到大门外面没有挂着锁,用手推了推门,门未被推开,说明里面有人,于是小郭用力捶门,一分钟后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位中年人探出头来问有什么事。经过几次的寻访,小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他向开门人吹嘘我对古代文化设施很有研究,今天特意从北京赶来拍摄清源文庙。
新修
配房
开门人颇为面善,他解释说现在是施工期间不对外开放,然小郭立即跟他讲,我们只是拍一些外围,并不会影响施工,那人犹豫了一下打开了门。
能够得以入内拍摄,真令人愉悦,但是我们刚走入院,就又过来了一位男士,他严肃地问开门人怎么回事。看其说话的语气,想来应是这里的施工管理者。那位开门人替我说了几句好话,然此人不为所动,又向我强调此处正在施工,不能让外面人拍照。
进其门而不能拍,这让我大感不满,于是跟他理论了起来。可能此人担心我有什么来头,故口气和缓了下来,他向我解释说,以前他也好心地放进过几位古建爱好者,然而那些人拍照后把图片放在抖音和快手上,同时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这让相关领导很不高兴,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有人进来拍照了。
残碑
文庙门前的古建
原来是这样的理由,我明确地告诉这位管理者自己不玩抖音也不玩快手,来此拍照乃是为了系统地考察中国现存文庙的状况,之后要写一部书。更何况,我也懂得规矩,不能拍的地方肯定不拍。
我的所言让这位管理者放下了一半的心,他说既然如此,将陪着我在院内拍照,他会告诉我哪些地方不能拍。我欣然同意,而后与小郭走入院中,一路向内看去。
文保牌
门楼
此时的清源文庙一进门就是泮池,泮城的面积很小,估计不足十平方米,但横跨上面的状元桥却可以两人并行。泮池呈半月状,桥体与护栏全部用石材建设,但能看得出乃是近些年复建者。池内有水,从水质及四围的环境看,应该是死水。
泮池的周围仍然是泥地,还未铺装。泮池之后则有一间修复完好的房屋,因为没有挂匾,不知此房的用途。泮池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间三开间的平房,从门口挂的对联看,这里是施工人员暂住之处。
两侧垒起了砖墙
边走边看
继续向内走,后面是第二进院落,这里是主要的施工场地,整个院落呈窄长状,正前方是大成殿,两庑则为配殿。大成殿已修复完工,殿前的月台约有一百平方米,但是仅有三级台阶,可见这里仍然地势不高。从大成殿的屋顶看,其所用琉璃瓦是绿灰相间,屋脊正中组成了三个菱形图案,两头的鸱吻是黄色的。
月台正中摆放着一个新铸造的铁鼎,上面有“清源文庙”字样,此乃我在文庙院中看到的唯一与文庙有关的文字。
大殿内仍有住户
砖木结构均保持完好
大成殿上着锁,管理者说钥匙不在他那里,故无法入内。我只能隔着窗户向内探看,仅看到正前方的供台上有孔子塑像,塑像前还有牌位,供桌上摆放着香蕉苹果等物,这些水果还未腐烂,说明近期有人进来上过供。
孔子像两侧的情况看不清楚,但从墙体看,这间大成殿并没有彻底的翻新,仍然保留了一些旧物在,这是最好的修复方式。
到侧旁查看
门楼结构
站在外面看过去,大成殿的木结构也应当是清代旧物,只是窗棱换成了新的。我原本想细拍这里的情形,但在那位管理者的催促下,只好匆匆离去,但即使如此,我也还是感谢了他的善念。否则的话,我连院落内的情形也看不到了。
我们是从右侧向内走,而后从另一个方向返回,出来时在墙边看到了一些破碎的古碑以及古石构件,看来这些是等待修复的旧物。
鼓形门墩
后加盖的木结构
走出大门后,我本想去探看县学的情况,然而文庙外墙就是另一条街道,不知道县学是否已经拆掉了。文庙门前的右前方有一处古建筑,其侧墙上挂着市级文保牌,上写“迎宪村武庙”,旁边还有一块文保牌则写着“火神庙”。
门楼旁边情形
从风化程度看上去,火神庙和武庙还未作相应的维修,墙下方的砖块受碱情况较重,这让我想到了清代中期时这里的低洼状况。武庙外观有木结构的门楼,虽然已经很破败,但门楼气势不减。
再见文庙
穿过门楼走入院中,甬道的两侧垒起了砖墙,正前方是大殿,但大殿也被砖墙围了赶来。我沿着小巷转到了大殿的后方,看到的仍然是上着锁的铁门,说明这里有还未迁出来的住家。站在侧边望过去,大殿的木结构基本保持完好,砖墙体也未见受碱状况,不知道这里何时能够修复完毕予以开放。